拍品 512
  • 512

劉國松

估價
4,000,000 - 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u Kuo-Sung (Liu Guosong)
  • 升起的上弦月
  • 設色、拼圖紙本 鏡框
  • 一九六九及一九九〇年作
一九六九及一九九〇年作
款識:劉國松,一九六九年。–九〇。
鈐印:「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

來源

直接購自藝術家
香港,Umbrella
南非私人收藏

Condition

Overall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light foxing scattered on the paper of the moon and a 5cm long paper tear that has been retouch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moon, which can be improved with restoration. Overall framed dimensions: 182.1 by 291.3 cm; 71¾ by 114¾ i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1968年12月,阿波羅八號太空任務公佈一張自太空傳回的地出照片,此標誌性照片從此改變人類對地球及宇宙的觀感。由月球遠眺地球之奇景震撼人心,被評為「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環境攝影」1,更啟發台灣畫家劉國松於1969年著手創作《地球何許》與《月之蛻變》兩個系列。劉國松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太空圖系列乃其重要代表典範,此畫《升起的上弦月》(拍品編號512)為系列中最早期作品之一。

在《月之蛻變》系列中,劉國松展現中國書畫與太空探索之間前所未有的意念聯繫,透過高聳超然的視角,描繪出從雲層升起的一彎新月,以及碧山綠水的地球被大氣層環繞之景象。以俯瞰視角展示全景的手法可追溯至宋元兩朝的山水畫。多個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強調超脫意境及天人合一,此道可見於劉氏太空圖,呈現現代人類超越俗世的不同意象。

劉國松力圖在創作中保存與中國歷史哲學之連繫,特以地球和月亮作為畫作主體。月亮乃中國神話、文學及書畫的常見題材,化身為女性象徵或大自然的陰性代表,而地球則象徵男子和陽性,兩者命運相連。這關聯讓人自然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愛情故事,嫦娥登上月宮,從此與丈夫后羿天地相隔。除了神話傳說外,阿波羅八號在月球上拍攝的地球照片也為劉氏賦予靈感,為之入迷,並引發遐想。他以早年創造的實驗性繪畫技巧作基礎,再運用拼貼方式、濃豔色彩和具質感的筆觸,捕捉這標誌性太空景觀中的光影變化。《升起的上弦月》令觀者喚起跟月亮有關的情感,同時回憶自己的過去,臆想對歷史及未來的看法;劉氏在畫中向其藝術及全世界寄予希望:新的里程將充滿無限探索體驗,盼望迎接嶄新發現。

劉國松可謂當代水墨界中公認的泰斗,其巨幅繪畫常以多幅畫板相聯展出,恰如中國古代傳統的折疊屏風。但《升起的上弦月》則裱於單幅宏大畫板,採用劉國松獨創的棉質纖維紙本,紋理豐富,再以天然礦物顏料、壓克力彩和拼貼材料創作而成。《月之蛻變》系列始於1969年,此畫乃其一罕見的早期典例, 藝術家曾於1990年、成作二十載後為畫作進行修改,同年直接售予現藏者。

融和:水墨載中華

劉國松於1932年出生在中國安徽省,1949年與家人移居台灣。他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習傳統國畫及西畫,由此深信水墨乃承載中華特性的藝術媒材。1954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劉國松等人因送件「台展」參選落榜,劉氏憤而撰文分析國畫與東洋畫於藝術形式及民族精神上的差異,並批評「台展」選件常有關說弊端,引發台灣藝文界的「正統國畫」之爭,並終其一生發表著作研討水墨畫的現代化發展。2而後,因台美交流愈趨頻繁,日畫漸被台人遺忘,而劉國松在創作上亦由專注於國畫轉由對西方繪畫之探索。

畢業於1956年之後,劉國松、李芳枝、郭東榮、郭豫倫四位師大畢業學生在授業恩師廖繼春的鼓勵下,於母校舉辦「聯合西畫展」,頗受好評。同年秋,連袂成立「五月畫會」,以巴黎「五月沙龍」為名,除提示其預定展期,更意在期許畫會師法「五月沙龍」的實驗精神,帶動台灣畫壇創新之氣象。

「五月畫會」成立初期以全面西化為主題,以大膽的畫風、自由的題材、多元的概念及突破傳統的媒材作畫,成為台灣現代繪畫的前衛團體。其後,漸漸開始尋求作品中的東方民族性,並且強調由「模仿的藝術衝動」轉為「抽象的藝術衝動」3。畫會多元的發展不限於媒材,成員如胡奇中以油彩結合砂粒創作「沙畫」;馮鍾睿融合書法及拼貼的抽象畫面;陳庭詩為中國近代版畫抽象創作之先驅,以甘蔗板製作版畫創作出獨有的自然崩裂圖案。

「五月畫會」的成立與經營無疑激發了劉國松的創作。在畫會活躍期間(1956-1972),劉國松發明獨具一格的「劉國松紙」、開展「拓墨」法(見拍品編號519及521)並且受邀於美國巡展,走向國際。劉國松乃首批在美國主要文藝機構巡展的台灣藝術家之一,1960年代曾在斯潘塞藝術博物館、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和西雅圖藝術博物館展出。其中,於1969年劉國松始創其享譽全球之「太空圖」系列,在作品中以近似西方極簡主義的幾何圖形與構圖,體現典雅抒情的東方詩趣,使用紋理豐富的紙張、鮮艷奪目的色彩以及異於傳統的媒材,為二十世紀水墨開創新頁。其作品有別於傳統寫實,卻時常展露強烈的寫實感;有別於寫意抽象,卻每每滲出些許的神秘感。同時擺脫東西方故有之手法,在二者中走出新意,開創新一代水墨的生命力。

1 蓋倫·羅厄爾,「改變世界的百大照片」,《生活雜誌》,2003年
2 展覽原本由日本政府在台灣日治時期成立,是皇民化運動(1937-1945)的一部分;皇民化運動是一項政治策略,透過在教育及日常生活層面灌輸日本文化,意圖重整台灣社會。
3 劉國松《現代繪畫的哲學思想─兼評李石樵畫展》,《聯合報》,1958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