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
崔秉勳
描述
- Choi Byung Hoon
- 形象之外 014-18
- 二○一四年作
- 漢白玉、黑花崗石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韓國設計近年風靡世界,蔚為風潮。儘管市場仍在探索韓國設計的本末,一些著名設計師已經為市場帶來個性鮮明的韓國語彙。他們的設計風格盡各不同,卻呈現一些基本的共同元素,包括融入傳統文化和大自然的色彩、功能、雕塑感和視覺藝術元素。新興的韓國設計界百花齊放,同時綻放共鳴。
韓國家具設計或然洋溢現代氣息,又與歷史文化與傳統息息相關。李憲政的設計採用15世紀青瓷釉工藝,結合傳統塑出當代形態。在傳統人工搭建的窯內,李氏的作品經過數日的浸釉和燒製過程方始成形。藍綠色的青釉予瓷器輕緲清逸之感。姜明善亦採用現代製作方法和新科技,令一種幾近失傳的古老技術重獲新生。如同李憲政,姜明善在設計裡融入古代手工藝技術。她採用的塗漆(珍珠母貝鑲貼其中)技術已有2000年歷史。從起稿、製作泡沫塑料迷你模型,到實物尺寸木製模型、塗漆和人手鑲貼珍珠母貝,姜氏的作品一般需時9個月才完成。她自述道:「有很多傑出的工藝值得復興,但我仍然需要研究如何將它們變成現代的工藝」。與她同道的人包括裴世和,他的創作過程亦經深謀遠慮,結合現代實踐與傳統手工藝——先用電腦數碼製作設計圖,然後採用蒸汽曲木技術,令木材變得靈活彈性,任人手隨意而準確地塑造。
這幾位韓國設計不止於採用傳統工藝和技術;其概念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無形影響。韓國傳統風水概念「背山臨水」常見於當代韓國家具設計中:裴世和設計的椅子,椅背狀似山峰,座板兩側線條蜿蜒流暢,一如韓屋前的流水。除了「背山臨水」的概念,韓國家具的色彩亦可回溯到韓國古代文化鼎盛的時期。韓國家具設計師常用傳統韓國色譜「五方色」——白、黑、藍、黃、紅,分別代表金、水、木、地、火。姜明善的作品正是根據「五方色」傳統,在白色珠母貝片上以黑漆描線;其他作品包括古時用於宮廷的橙紅色朱漆。被許多人視為韓國當代設計之父的崔秉勛的設計多以黑白二色為主,充滿雕塑感之餘,更見流暢奔放。他將白色花崗岩圓盤疊於黑色花崗岩之上,看似藝術作品,亦可實用為椅凳。他的設計作品常用玄武岩及花崗岩,取其天然樸質,兼採其簡素寧和之美。崔氏減去一切贅飾,創造流暢起伏的線條。
韓國現代家具設計雖然深受古代工藝影響,但其最引人注目的創新之處在於形態。設計師在這方面的互通絕非一剎的偶然。最具代表性的韓國設計的形態大多模仿自然現象。裴世和、姜明善和李在孝的作品結構以自然線條築成,符合人體曲線,與人體工學幾乎如出一轍。李在孝認為,山水風景在其作品的輪廓中無處不見,作品的表面呈現山巒起伏的面貌。李憲政對他的陶瓷作品也有類似的解釋,認為它們是「三維的山水畫」,如今次展覽的《蘑菇凳》。設計師巧妙地將蘑菇的天然形態化作一件具功能的雕塑創作。青釉亦令人聯想起大海的顏色。姜明善的作品銀光粼粼,線條自然流暢。她採用的材料——珍珠母貝——與其海洋主題互相呼應。生物形態主義是二十世紀的藝術思潮,強調設計應模仿自然現象和有機生物,此流派對她的影響有目共睹。
雕塑感與馬賽克畫般精細的細節處理是當代韓國設計的一大共通元素。姜明善的《閃耀2013-10》座椅,形如海浪,表面鑲嵌大大小小的珍珠母貝片閃爍泛光。李在孝將不銹鋼螺栓敲打、燒焦、釘入硬木內,但仍可見當中的雕塑元素。他的山水風景作品如一片靜謐的漣漪,延綿的動勢令人想到「背山臨水」理想中的山巒。若將雕塑視作立體物件的畫象,雕塑與畫其實不無相似。由此可見,李憲政所指的「三維的山水畫」明顯直指雕塑的本質。
當代韓國家具設計的多元面貌顯然蓋過畫家背後概念的一致性。韓國設計儘管呈現千百形態,但實質上有另一個主體思想貫穿其中——柔和寧靜相對於強悍剛烈的張力。李憲政將一般被視為無生命的物料——水泥和鋼筋——轉化為優美溫婉、稜角收斂的雕塑式家具。一堆了無生氣的陶瓷在《蘑菇》凳裡變得柔和自然,有如輕紗薄霧。李在孝為進一步加強無生命物與有機活物的對比,將毀滅與生命並置對照,一如《0121-1110=111》。這件硬木作品被人工釘子穿透,這破壞整體的行為,反過來讓整體重生,成為雕塑、風景,獲得了生命。一般人無法進一步想像僵硬與流動的對比象徵,但有人做到了。在姜明善的作品裡,潔白平滑的珍珠母貝之間的裂縫填滿了強烈的黑漆線條;裴世和作品的輪廓柔和、貼合人體線條,作品本身卻出自結實僵硬的平行木條。
李憲政、裴世和與崔秉勛的作品曾參與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的「Korea Now!」展覽;後又參與盧浮宮的同類型展覽。前一個展覽重點展示韓國多采多姿的工藝、家具和時裝設計作品。他們之間的共同聯繫由此更見珍貴特殊。韓國家具設計界順應時勢,正在創造一個全新的潮流。如此一來,韓國家具設計師學習傳統工藝的自然形態和古風文化,讓獨一無二的雕塑語言和古老的工藝融入現代,創造出以韓國文化為本的設計新領域。
崔秉勛
崔秉勛1952年生於南韓,設計形態自由奔放的極簡主義家具,以無加工的天然媒材創作藝術,全然改變韓國設計的面貌。崔氏畢業於弘益大學應用美術系,他在七十年代靈感大發,於1977年組織青年藝術家聯會,更周遊列國,汲取瑪雅、非洲及印度等地的異國文化。
崔氏以改革傳統設計而著稱,他更匯集原材料的簡約形狀,並以獨創新穎的方式融會百態。他的創作鮮有修飾,以花崗岩及木材為基本元素,如同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他於2015年邁阿密/巴塞爾設計博覽會展出的近作是以單塊玄武岩製成的戶外家具系列,展現曲線隨性的雕塑形態,一些部分光亮平滑,其餘卻原始粗獷,雖是雕塑,但亦可作為巨大的長椅。
崔氏的設計被納入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及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藏。他自1983年起參與不少個展及聯展,更於2007年獲頒首爾生活設計展大獎。崔氏現為南韓首爾弘益大學木工及家具設計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