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52
  • 1052

鍾泗濱

估價
800,000 - 1,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Cheong Soo Pieng
  • 構圖
  • 款識
    Soo Pieng,1974,《Composition》(作品背面)
  • 油畫、複合媒材畫布

來源

新加坡,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very good overall condition as viewed and the paint layers are healthy. Examination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reveals areas of restoration at the edges and corners of the work and some very tiny, sporadic pinhole sized spots of restoration at the off white pigment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omposition. Fram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鍾泗濱是新加坡最富創造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鑽研東西方藝術史,吸收各種美學風格和傳統,兼容並蓄,形成自己獨到的藝術眼光。他筆下的人物畫透著原始主義風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則像是對形狀和顏色的學術分析,備受讚賞。鍾泗濱是南洋運動的初始成員之一,參與改革新加坡的藝術承傳,鞏固國家在世界藝術舞台的地位,委實功不可沒。

縱觀鍾泗濱的作品,我們看到新加坡現代藝術的誕生與發展,他的角色關鍵,與陳文希、張荔英、陳宗瑞等藝術家都是南洋運動的先驅。鍾泗濱於中國福建省出生,1936年搬到上海,十年後因戰後時局不穩而決定定居新加坡,成為南洋藝術學院的老師,他在新加坡的創作反映出當地早期移民的生活和他們找尋身份的路程,那份在異鄉的心情,和在新環境中對未來的寄託。

鍾泗濱在移居新加坡之前已經是訓練有素的古典水墨畫家,而他與其他中國移民的友誼對他的創作亦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他們「… 畫自己看到的,他們所畫的繼而成為南洋風格的標誌… 從海外華人的角度來看,徘徊在對過去的懷緬與投身當下的思想之間。」1

鍾泗濱一生遊歷四方,永不言休。1952年,他與其他先鋒藝術家同遊,首次踏足峇里。印尼的風景人文在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1950年代和之後的畫作中常見相關主題。1960年代初,鍾泗濱旅至歐洲,參加在倫敦 Frost & Reed 畫廊舉辦的展覽,對他的藝術視野和方向影響頗深。他積極研究抽象表現主義、立體主義和野獸派,在其未來的作品中可見一斑。鍾泗濱相信:「… 藝術表現是跨文化溝通的重要一部分」2,而他一生都忠於這則哲理。

此次兩幅作品分別名為《抽象構圖》和《構圖》,是鍾泗濱離開歐洲後不久的作品,以學院派的角度研習抽象,運用複合媒材在形狀和顏色的迷離關係中塑造深度。雖然這些作品與其描繪峇里女子的具象畫幅截然不同,但它們的質感和對顏色與幾何細節的關注依舊。抽象表現主義賦予他更自由寫意的表達方式,捕捉風景的神髓,脫離可識別的形與地標,突顯畫中內在的純粹力量。

鍾泗濱對西方藝術史的深切認識和借鑒都在這兩幅作品中體現出來了,從中可見他受到保羅·克利和畢加索等歐洲藝術家的美學觀影響。但作品中也現出他的亞洲根源,《抽象構圖》中的圓圈和曲線讓人想起中國古代甲骨,鍾泗濱對抽象藝術的探索將其亞洲承傳與新吸收到的西方藝術傳統相結合,呈現他身在客鄉,不得不揮別過往的獨特經歷。

保羅·克利曾說:「但我們的直覺帶著我們向下,直到最底的原始根源,過程中浮現的,無論稱之為夢想、構思還是幻想,當它們配以恰當的視覺元素,被賦予形象,就應該被認真看待。好奇心隨即演變為現實,那是藝術的現實,讓生命比平時更豐富多彩。如此一來,我們不光是看到或複製出真實物體的性質,更把夢幻之象展現在眼前」3。鍾泗濱或許對此也深有體會,在畫作《抽象構圖》和《構圖》中充分體現出這種思想。

《抽象構圖》中呈現出一個看似漂浮的風景,兩個平行的圓,彷彿水中島嶼。鍾泗濱的抽象風景通常沒有任何時間和地點的提示,但此作所畫應是自然景觀,形狀和顏色都似有機構造。他在六十年代的同類作品多隱秘深奧4,時在畫中融入圓形圖案,猶如日月,以大自然的符號為畫注入寧靜定力。《抽象構圖》的畫面中央也有一個圓形,像是在飄忽的構圖中為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把握的焦點。

相反,《構圖》則無對任何自然景物的借鑒,抽象之形全由藝術家內心所發。在高亢激昂的筆觸和鮮亮的藍、黃、紅色間,各種形狀、風格碰撞交匯,還有出其不意的點點黑色,畫面看似無章,卻又和諧有序。鍾泗濱亦在此畫中融入「… 陌生形狀的張力,純粹線條的動態,色彩的平面代表靜止,深色部分代表深度,恆常的陰影代表最靠近的表面」5

鍾泗濱在這段時期的作品可謂「融會眼前的準確性(模仿)和感覺的不確定… (擺脫)視覺觀察的現實,僅看物體在空間的共置…」6。鍾泗濱把旅行之見聞體會轉化為筆下的抽象風景,並毫不拘束地運用各種風格和媒材,使作品別樹一幟。《抽象構圖》和《構圖》體現藝術家對西方抽象藝術的探究,配合東方的表現手法,彰顯鍾泗濱的華僑經歷,觀其投入革新的藝術運動,並在其中再次找到自己的身份。

1 丹尼爾·譚編,〈改變了的世界:1950-70年代新加坡藝術:Szan Tan與丹尼爾·譚對話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3年,23頁

2 楊薇薇,〈鐘泗濱:放眼東南亞〉,新加坡國家美術館,2010,8頁

3 E·普洛特,〈畫家與創作〉,多弗出版社,美國,1997年,197頁

4 見2,21頁

5 見2,22頁

6 見2,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