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
威廉·傑拉德·賀夫卡
描述
- Willem Gerard Hofker
- 仰臥的妮·古斯蒂·康平·瑪娃
- 款識
W.G. Hofker,Bali,Mrt 43
W.G. HOFKER,BALI(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來源
印尼,私人收藏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引自布魯斯·卡本特,見〈威廉·賀夫卡 1902-1981:峇里畫家〉(荷蘭,阿爾堡,一九九三年),100頁
威廉·傑拉德·賀夫卡1902年生於海牙,早於幼年時期,其父已發現他的創作天賦並用心栽培,將他送往海牙美術學院及阿姆斯特丹皇家美術學院受訓。儘管適逢歐美經濟大蕭條,賀夫卡仍成為了一位產量豐富的優秀畫家、蝕刻師及繪圖師。
1938年,賀夫卡與妻子瑪麗婭乘船前往荷屬東印度群島,在西爪哇、茂物、萬隆一帶遊歷,尋探藝術靈感。不久他就遇上當地迷人的爪哇姑娘,「多麼悅目賞心,有如十七世紀我國人民般靈秀動人」(威廉,1938年3月9日)1。然而,他很快又發現,這些迷人的姑娘都信仰穆斯林,因此不願意當繪畫模特兒。賀夫卡大失所望,六個月後決定與妻子移居風光如畫的峇里島。
在峇里島,賀夫卡興幸地發現,那些風情獨特的印度教女孩都樂於為畫家長時間擺姿勢,他滿足地寫道:「……實在是一大快事,我終於找到了一整個可以當繪畫對象的族群。滿目都是迷人、率真、友善的女孩,只要在當中挑選一個最可愛的,她就會耐心地站上好幾個小時,好奇地看你在做什麼」(威廉,1938年12月)2。賀夫卡夫婦二人在峇里島一個村落的鄉下新家雖然簡陋粗樸,遠不如之前爪哇島上殖民風格的華屋樓閣,卻觸發了他們的探索熱情。他們與一群在當地逐漸聚居起來的歐洲藝術家來往密切,不約而同地陶醉於這淳樸島嶼的原始魅力。
1940年,歐洲戰事席捲荷蘭,夫婦二人延長旅居計劃。然而,1942年日軍攻占峇里島,二人回國無望,更一度被俘,幸獲證只是清白單純的藝術家,囚禁六星期後獲釋。隨後數月,他們惶惑地過著半自由的生活。在這個短暫的過渡期間,賀夫卡創作了一系列散發微妙情慾氣息的佳作。
賀夫卡在後期創作過一些似乎有性暗示的作品,本品是其中一件佳例。畫中名為妮·古斯蒂·康平·瑪娃的女孩多次出現在畫家筆下,目前已知有六幅蠟筆素描畫和八幅油畫,全部出自1940至1943年間3。在本作中,妮·古斯蒂·康平·瑪娃嫻雅地躺在皺褶凌亂的床上,雙臂隨意展開、搭在頭頂,流露女性風情。迷人的五官與裸露的上身明顯是畫家構圖的焦點,乃根據一幅早前畫的蠟筆素描而來。畫家顯然試驗過不同的模特兒姿勢,最終決定採用較保守的構圖,刻意將她的腹部隱去。在柔和的陽光下,女孩的裸胸呈現一片柔潤光澤,姿態嫵媚撩人,秀髮亦捲蓬茂密;儘管如此,她彷彿散發著一股純潔的光芒。柔和的五官與圓潤的面龐展現出青春的光澤;低垂的眼簾透露含蓄矜持的高貴。這美麗的女性裸體本無挑逗蠱惑之意,卻令人不禁駐足欣賞。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承襲古希臘傳統,在神話故事的背景襯托下,恣意無拘地展現橫陳裸露的女體。意大利畫壇巨匠提香的《烏比諾斯的維納斯》,赤裸裸地描繪象徵愛慾的女神的裸體,她心有所思地凝望觀者,眼神勾魂攝魄,引人入勝。在數百年之後的浪漫東方主義時期,奢華淫麗、充滿異國風情的宮女主題風行一時。與《烏比諾斯的維納斯》的神話氣氛和《宮女與奴僕》裡豐滿撩人的女妾相比,妮·古斯蒂並非純粹為挑動觀眾的情緒。相反,少女低垂著眼臉,似是若有所思,氣質端莊靜雅。事實上, 賀夫卡筆下的峇里島村民都以全身示人,畫家只是在此畫中擇取近景角度,細膩地描繪妮·古斯蒂的神態。
賀夫卡在戰亂期間繪畫此作,目的不只是為表現一個美麗神秘的女性形象。作品或許透露畫家的潛意識:脆弱、無助和死亡的脅迫。畫家身在異鄉無所歸屬、由任外人宰割,妮·古斯蒂柔弱的神態,反映出這種無助孤單的感受。無辜少女毫無防備的狀態,令人聯想到《奧菲斯之死》中垂死詩人半呈裸露的軀體軟弱無力地癱倒地上,接受死亡無可抗拒的到臨。與這命運悲慘的男主角相比,妮·古斯蒂象徵美麗豐饒的島嶼,卻被外國軍隊侵佔。畫家剛經歷可怕的牢獄之災,但依然身不由主地捕捉那種滿懷辛酸的敏感。他自言:「這個世上的醜陋已經太多」。4
賀夫卡與較注重風格表現的魯道夫·邦尼及沃爾特·史畢斯不同,他的作品秉持嚴謹認真、西方學院風格的逼真畫法。若仔細近看畫面右上角滲透下來的光源,便可見畫家在荷蘭學習磨練而得的技巧。光與影是荷蘭美學裡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荷蘭黃金時代達至巔峰。肖像畫家將主角人物置於特定的空間,用舞台式的背景光線照襯出人物身軀的線條。荷蘭畫壇巨匠倫勃朗(又譯林布蘭)在許多作品中亦採用了這種清晰的明暗對比法,一方面賦予畫面鮮明的質感,另一方面透露著隱秘陰沉的蕭瑟氣氛。
時隔數月後,賀夫卡夫婦在同年十二月被分隔羈留,在惡劣的環境下各自生活,直接1945年九月才團圓。直至1948年,賀夫卡已製作了一系列根據早期作品的蝕刻畫和石版畫。他只製作過兩幅網線銅版畫,而且曾擱置此技藝逾十年之久,其中一幅參照了本畫。
賀夫卡在歐洲時受僱作畫,但在峇里島卻可盡情發揮藝術自由,作品風情各異。在這個歡欣怡人的島嶼上,他挑選的模特兒風采迷人,給予他無法言傳的靈感;而畫家亦鮮活地呈現畫中人的精神面貌。此畫中的女孩妮·古斯蒂神態生動,彷彿吞吐著溫暖的氣息,若有所思的表情引人遐想。賀夫卡用最傳統的西方繪畫媒介,展現出女孩身上含蓄神秘的東方美,兩者交融的奇妙魅力,令人讚歎動容。
1 〈威廉·傑拉德·賀夫卡〉瑟琳·賀夫卡與簡尼·奧斯尼著(藝術出版社,二〇一三年),24頁
2 見1,28頁
3 引自布魯斯·卡本特,見〈威廉·賀夫卡 1902-1981:峇里畫家〉(荷蘭,阿爾堡,一九九三年),??頁
4 見2,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