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11
  • 1011

朱銘

估價
3,500,000 - 5,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Ju Ming (Zhu Ming)
  • 太極系列:蹬腳前動
  • 一九九五年作
  • 銅雕
版數
1/10

款識
朱銘 95 1/10

展覽

〈 朱銘〉箱根雕塑森林美術館,箱根,一九九五年(不同版數)
〈朱銘雕塑作品展:太極人間〉民政總署畫廊,澳門,二〇〇五年(本版展出)

出版

〈朱銘〉箱根雕塑森林美術館,箱根,一九九五年,二十頁(不同版數)
〈朱銘雕塑作品展:太極人間〉民政總署畫廊,澳門,二〇〇五年,二十四及四十頁,彩圖

Condition

This work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rtist's chosen medium and working method. It is in our opinion that the work is in very good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功夫之後:深蘊之大美

生命的內部矛盾,在互相對立、制約、與排斥之間,也同時相互聯結、依存、滲透、抑或轉化。中國功夫在前一式與後一式之間,平衡了生命的內在矛盾,展現習武者深蘊之大美。在搏人禦敵、攻防格鬥、與強身健體的功能之外,功夫講求的是由「悟」至「通」的過程。朱銘「太極系列」的發展,亦可看作一個由「悟」至「通」的過程。創作的題材為功夫,創作的進程亦可視為功夫的修煉。此一功夫的修煉,亦如朱銘所稱之「藝術的修煉」,將在往後的數十年間,為朱銘建立國際藝術家的地位,使其達至雕塑語彙的成熟,和藝術風格的完備,終能成為首屈一指的現代雕塑大師。

朱銘拜楊英風為師後,楊英風建議身形纖弱的朱銘學太極拳,啟發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太極系列」。作為功夫之一的太極拳,體現的是捨己從人、彼不動己不動、隨屈就伸的中庸精神,在溫柔惇厚與跌宕有致中,達致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朱銘曾說:「太極拳是古代中國人所創造的一種健身術,他是我所知道的一個『人與自然結合』的最好例子,首先,它是用人自己的身體(四肢、五官、血液、呼吸)來接觸和模仿宇宙的最好現象」。1976年於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數件《功夫》,是朱銘「太極系列」的發端,更是他脫離鄉土雕塑、開創自我風格的起點。然而,此時的《功夫》 自早年的鄉土雕塑擷取造型能力,延續了早期鄉土題材的創作方法,以較為寫實的方式刻劃太極拳。1977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二十八件名為《太極》的系列作品,「太極系列」可謂正式成形。

八○年代初期,隨著朱銘對太極拳的認識不斷加深,他逐步打破固定招式的局限,表現的是轉體變化的某一瞬間,因而發展出日後大型太極雕塑的「原型」。五件作於1984年的銅雕太極:《太極系列:推手》(拍品編號1012)、《太極系列:轉身蹬腳》(拍品編號1013)、《太極系列:合太極》(拍品編號1015)、《太極系列:雙峰貫耳》(拍品編號1016)、《太極系列:踢腿》(拍品編號1023),即為此「原型」的珍罕代表。於此,朱銘跳脫七○年代後期,參照圖片雕刻出的《功夫》等「有常形」的作品。他忽略細節,得以掌握全局,任由刀鋒與材質碰撞出承前啓後的火花。他毫不掩飾新的雕塑過程,所遺留在作品上的痕跡,因而可見清晰的顆粒,相間於俐落的刀法中。他曾指出,太極雕塑並不一定能直接對應圖解中的太極招式,他「不隨形走,而隨意走,刻的是太極精神,像不像沒有關係」。因此,朱銘的「原型」作品,依附於具象雕塑之中,卻展現了極大的自由。在抽象的結構中,體現了中國文化千百年來,融入於文人生活之中,對於書法線條、筆墨等非具象品質,以至山石花窗等抽象美學的欣賞。此五件作品,在質樸靈動的意象中,透露著朱銘的創作轉折,更加印證了藝術家步步朝「暢神」所邁進,以期成就雕塑所深蘊之大美。

由1984年的原型《太極系列:推手》,觀察朱銘九○年代中期的大型太極雕塑,可視《太極系列:蹬腳前動》(拍品編號1011)為發展且延伸自原型的大型作品,散發著較為靜態而渾厚的量感。在動作的連貫上,兩者猶似自「分腳捋式」以至「分腳」的連動過程;風格上,則由模坏狀的質理,發展至具有石質感的成熟作品。而《太極系列:轉身蹬腳》(拍品編號1014),似乎可感受轉身前動過程中,一股穩定而平衡的動態感。由原型的《太極系列:轉身踢腿》以視之,則由一股強勁的迸發力,轉變為為沉穩而凝聚的和諧感,而後回歸於原型的《太極系列:合太極》。《太極系列:推手》(拍品編號1022),則可由原型的《太極系列:雙峰貫耳》承先、《太極系列:踢腿》啟後。雕塑原屬量感的藝術,若削弱量感則可加強輕盈、動態等特質,朱銘可兼具量感和動態,實而為逐步進化的結果。自八○年代中期的原型,自九○年代中期的大型作品,可見朱銘在取法原型後,為其雕塑注入了動態感與量感,使「太極系列」於此達至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