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09
  • 1009

吳大羽

估價
4,500,000 - 6,5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吳大羽
  • 無題115
  • 油畫畫布
約一九六〇年作

來源

藝術家家屬

出版

〈師道:吳大羽的十封信〉(中國,北京,輔仁書苑,二○一五年),12頁
〈吳大羽作品集〉(中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二○一五年),162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overall in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鴻儒之德善,隱逸之襟懷

吳大羽《無題115

吳大羽對於他的抽象作品,除了極少數例外,一般不予命名,然而外界對於吳大羽的抽象作品,依然習慣按照其具象元素,分類為「花韻」、「京韻」、「譜韻」幾個主要系列。其中「花韻」與藝術家可謂結緣最早。自七、八歲習畫開始,花卉即成為吳大羽鍾愛的題材,從國畫到油畫,具象到抽象,始終耕耘不輟,成為取之不竭的靈感泉源。《無題115》(拍品編號1009)是吳大羽「花韻」系列之代表。本作之具象元素頗為突出,直觀之下,畫面似為室內一隅,背景應為窗邊,窗台上置有一盆盛放的紅花,其整體以柔和的粉藍、粉紅、粉黃色為主,予人生機勃勃之感;上方的四卉花蕾橘紅亮麗,明艷如火,成為作品焦點所在;若以抽象作品視之,則本作刻意淡化縱深,將前後景融為一體,以繽紛色彩攝人眼目,似有攝取野獸主義之長,其以乾筆法揮灑之線條輪廓,則明顯有中國書法之韻味。

忘形奪韻:花語傳統與淑世情懷

吳大羽喜歡畫花。他曾經指出:「在我看來那花是一種繽紛……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天心的仁慧,永愜人懷。英雄碧血,借此增輝,聖母慈儀,非此無年,錦繡山河,國魂在伊,素心芬芳,高士德貞,春滋生發,秋依其治,而一經圖寫於畫面,那花也融化於人靈活力之中,上天下地,飛翻須芥,永予有心人以詠囑之緣,昧者不察,識者自來。」中國自戰國以來即有「香草美人」之傳統,不同花卉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吳大羽作為現代藝術家,似乎有意結合中西文化,繼承並發展中國的花語系統:如果「英雄碧血」是蜀國望帝的杜鵑、「國魂在伊」是楚臣屈原的蘭芷、「德士高貞」是晉陶淵明的黃菊,那麼「天心的仁慧」應該是指佛教的蓮花,「聖母慈儀」喻意基督教的聖母玫瑰。他強調以花的形象「融於人靈活力」,再次體現了他「物我為一」的中國式哲學感知,吳大羽在四○年代向趙無極、謝景蘭提到要在形相藝術中「抽發其式象」,在此獲得實踐。

吳大羽從早年的具象繪畫開始,即不乏以花卉作描繪對象;及至抽象時期,作品被賦予強烈的主觀色彩,花卉更成為了他寄託胸懷的上佳對象。因此,吳大羽經常從花卉中提取抽象之美,因為在他眼中,花卉不止有形態之美,不止有線條、有色彩、有芬芳,而且象徵欣欣向榮的生命力,以及豐滿德善的理想人格。正如他曾提及,藝術「非手眼之工,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露的徹悟」,以至善之德驅動創作,這種淑世情懷與儒家禮樂教化的觀念接近,亦呼應著蔡元培1917年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淳化社會風氣的教育觀念,吳大羽致力以儒學豐富其抽象繪畫之內涵,在此可見一斑。

乾筆淡彩:書畫神髓與道家逸志

《無題115》在繽紛的半具象構圖下,隱隱透露溫煦光華,予人潤物細無聲的生命滋養和喜悅。畫面整體以乾筆著色,畫筆點醮相對乾性之顏料,使得揮毫之時,線條產生書法的「飛白」效果,保留創作過程中之力量和速度感;在色彩調校上,盆花從花卉、枝葉到花盆,色彩較為濃密,此外則色彩淡雅;粉色色塊步履輕盈,在飛白之中透現白色基底層,營造出光線從外而內透射的效果,一派春意盎然。《無題115》所巧妙駕馭的,不只是色彩,還有畫面的呼吸性:中國書法有所謂「疏能走馬,密不透風」,意指藝術家可以靈活調控作品鬆緊輕重之節奏,吳大羽在此一反油畫擅長之濃郁厚重,予以作品空、鬆、透、靈,深得傳統美學之妙。

乾筆淡墨,最早出現於元朝倪瓚,明末董其昌繼承發揚此道,清代的「四王」、「小四王」,以及「四僧」之中的弘仁,亦善用乾筆淡墨;及至近現代,以「南宗」正脈自居者,仍然繼承此路畫法,成就較大者當數吳湖帆。中國現代大師多數推崇倪瓚,其繪畫以簡馭繁,以少為多,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與現代抽象繪畫異曲同工。倪瓚一生隱逸,親近道家,其乾筆淡墨,呼應著本人的逍遙氣質;吳大羽自慎獨幽居以來,亦以陶淵明為模範,並多次撰文表露心跡。因此,《無題115》使用乾筆淡彩,並不只是其繪畫技巧上的一種嘗試,亦是其人淡如菊的內心自白。蘇東坡說陶淵明的詩「質(樸)而實旖(麗),(清)癯而實(豐)腴」,此番評論,恰好適用於吳大羽的《無題115》,其恬靜淡雅,彰顯了畫家精神之飽滿自足,線條的瀟灑瘦勁,筆筆有始有終,不拖泥帶水,亦絕不含糊,足見藝術家清晰自信之創意和思路。

自從離開杭州藝專以後,吳大羽基本上處於幽居狀態,並往往以東晉隱士陶淵明(公元365至427年)自況。在《我不如淵明》之中,藝術家敍訴心迹,顯示他以淵明自況之餘,亦隱隱有著懷才不遇的的胸中塊壘。

《我不如淵明》

我不如淵明,不是說我身邊沒地耕種;

我不如淵明,不是說我吃不來苦。

我不如淵明,是說我沒有他的主見;

我不如淵明,是說我有了先見也不中用;

我不如淵明,是說我沒生在淵明之前,

雖還存著淵明的繾綣,無以示露其心於人間。

我不如淵明,但我與淵明有著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