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68
  • 1068

草間彌生

估價
6,000,000 - 9,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Kusama Yayoi
  • 無限星網
  • 款識
    Yayoi Kusama,《Infinity Stars》,1995(作品背面)
    此作品附設藝術家工作室所發之藝術品註冊卡
  • 壓克力畫布
一九九五年作

來源

紐約,Robert Miller畫廊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minor specks of paint loss around the edges and across the canvas, which are visible upon very close inspection, with the biggest measuring approx. 2 cm. in the middle left central area. There are minor creases on the central bottom edge and framing marks along the edges.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星際萬象
草間彌生

五十多年前,草間彌生毅然離開日本前往美國這個陌生的國度追尋藝術之夢,沒有人會想到這位年輕日本女藝術家日後對西方及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從大型的《無限網》繪畫、鏡子裝置,以至著名的街頭行為藝術,可見草間彌生真正是自成一格的藝術大師,其作品不僅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更成功超越民族、地理,以及藝術本身的界限。在變化多端的創作之中,《無限網》是草間彌生最早期也最標誌性的系列,奠定她在西方藝術界的地位。今天它更成為當代藝術論述中一個重要的基礎語彙,並成為藝術家獨特的視覺符號。是次亮相拍場的巨型單屏作《無限星網》(拍品編號1068)創作於一九九五年,是系列中市場所見最大型的作品,被視為對《無限網》破格重現並精煉的標誌,更展現草間彌生於五十年代首次運用的單色畫創作,獨特的星星畫法跟前人的美學表達截然不同,展現藝術家精神上的新生。

本作一如其尺寸般宏大壯觀,畫面上佈滿無盡重覆而細緻精美的微小星星,觀者在這美輪美奐的龐大畫幅前不由顯得十分渺小。這幅總長五米的單屏作,更體現草間彌生細膩的畫功和無窮的毅力,令人想起其五十年代早期作品在紐約和歐洲席捲一時的風潮。畫中刻意堅持的單色風格,與創作於五十年代後期首批《無限網》作品的標誌色彩遙相呼應。本作《無限星網》畫面質感比《無限網》較為平滑,後者以厚塗顏料創作,並融入表現主義的熱忱。《無限星網》反映藝術家自八十年代於風格上的重大轉變,由紐約時期的厚彩作品,到重返日本之後的優美細緻作品。《無限星網》於此時期之後創作,透過這精緻複雜的星星萬花筒,更是追溯其藝術實踐本源的珍貴典例。

自一九五八年移居紐約,草間已立志要在國際藝術舞台的前沿佔一席位。她明白到要在當地眾多前衛藝術團體中突圍而出,便不可以隨波逐流,必須展示出獨一無二的視野。回看這段開發時期,藝術家曾說:「當時藝術界正掀起一股『行動繪畫』的熱潮,隨便路上抓一個人都在畫。這種風格不僅一堆畫家急於求成,在市場上,還以非常驚人的價格瞬間銷售一空。然而我自己認為,對於一個想要終身投入創作生涯的人來說,創造從自己內心深處有感而發的原創作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創作了一批與他們方向完全相反的作品:《無限網》。」 1959年10月,在抵達紐約短短一年之後,草間彌生便於紐約布拉塔畫廊舉辦首個名為「草間彌生」的個展,展出這批《無限網》系列作品。

當時展出的破革新穎作品轟動藝術界,立即引起不少藝評家的關注,當中包括唐納德.賈德、研究畢加索的學者多爾.阿西頓和藝術家法蘭克‧史特拉,他們更收藏了草間彌生的最早期作品。《無限星網》的巨大尺幅,令人不期然想起這些早期作品的懾人風采。在《藝術新聞》雜誌一篇題為〈評論和預覽:本月新星-草間彌生〉的文章中,唐納德.賈德評道:「草間彌生是一位原創型的畫家。這種表現技巧已經超越屬於東方還是西方這種文化疑問。雖然她的作品結合了雙方的特色,或多或少帶有馬克.羅斯科、克里夫·斯蒂或巴奈特.紐曼等美國畫家的創作特徵,但那絕不是風格的拼湊,而是草間自己累積而來的獨立風格。」2 事實上,簡約的黑色背景上無窮無盡的白色小弧形,不單令草間彌生打入當時由男性主導的紐約藝術界,更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抗衡當時盛行的抽象表現主義,最終為極簡主義的崛起和普普藝術的重覆特色奠定基礎。

《無限星網》不僅是對《無限網》系列的沉思默想,也反映藝術家脫離原有的創作。本作紮根於這一意義重大的系列作品,更展示草間彌生在建立了根深蒂固的標誌及風格下,仍然具備變化及重組的能力,體現她的不懈革新。值得一提的是,草間彌生從未參加任何藝術流派運動,她從藝術生涯初始便獨自前行,直至最終贏得國際的認同。《無限星網》正正呈現這種拒絕追隨的特質。作品一方面吸收了《無限網》系列的精華,點點繁星永無止境地閃耀,而另一方面,當我們仔細觀察作品,更可看到藝術家對細節的苦心思量,每一顆星都顯然是經過書法家乃至木匠一般的漫長雕工,每筆每劃均力求完美,而從黑色的勾畫線條,更令人聯想起一些「普普」元素。

草間選擇以極簡主義單色畫創作,經常使她與西方藝術家的比較過於簡化。然而,根據學者亞歷山卓.夢露的分析,「『零群』及『無為群』藝術家的作品特色,就如『零群』精神領袖伊夫.克萊所倡導和闡述的,是單色和非建構的設計,在這方面草間彌生的《無限網》與他們有共通之處。[…]然而,草間彌生的作品在很多方面與『零群』及『無為群』相異,跟美國極簡主義的分別也是如此。[…]草間的重覆從來都不是機械化的,也不是一種演繹,而是不由自主的強迫行為的產物。』3

草間彌生自小便飽受嚴重幻覺之苦,以簡單的手腕動作造成的有機圖案對她來說是一個冥想的渠道,助她克服幻覺的持續折磨走入現實世界。基於同一出發點,藝術家將她的藝術實踐擴展至畫布之外。「我的網不斷生長,走出我的身體,溢出我的畫布,蔓延至牆壁、天花板,最後覆蓋整個宇宙。我就是處於內心不斷增生和重覆的一股強迫性迷戀之中心。」4

在整個六十年代及一九七三年回國之後,《無限網》經常以不同媒介和形式出現。雖然不少後期作品的用色較為大膽,並逐漸加入普普元素。然而,在這次拍賣的作品中,草間彌生的才華完全體現,更見證她對無限的讚嘆。正如草間曾揚言,她的作品強大得足以「包圍整個宇宙,更不用說只是地球。」5 從本作《無限星網》的巨大恢宏尺寸和內容看來,草間彌生的確把整個宇宙盡收其中。

1 〈靈魂的挣扎與遊歷〉,《藝術生活》,1975年

2. 唐納德.賈德,《評論和預覽:本月新星-草間彌生》,《藝術新聞》58,第6期

3. 亞歷山卓.夢露,〈激進,意志:草間彌生與國際前衛藝術-草間六十年代的繪畫和雕塑〉,《草間彌生:天地之間》,東京富士電視畫廊有限公司,1991年

4 伍德.庫特曼,〈草間彌生與當代藝術中的强迫性觀念〉,《草間彌生:强迫性》

5《草間彌生油畫近作》,東京大田藝廊,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