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3
王廣義
描述
- Wang Guangyi
- 紅色理性——文藝復興衰落原因之分析
- 款識
W.G.Y,87 - 油畫畫布 畫框
- 89.2 x 64.4 公分 ,35⅛ x 25⅜ 英寸
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出版
〈Wang Guangyi: Words and Thoughts 1985-2012〉Demetrio Paparoni著(意大利米蘭,Skira,二〇一三年),62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中國八十年代的藝術運動中,王廣義是理性主義的重要代表,他受西方哲學影響,組成「北方藝術群體」,並主張清理人文熱情,與南方感性的人文美學大相徑庭,並成為主導八十年代藝術運動的重要美學派系。《紅色理性——文藝復興衰落原因之分析》(拍品編號1063)創作於一九八七年,是王廣義從八五時期的〈凝固的北方極地〉系列到八九年的〈毛澤東〉系列之間轉捩時期的重要之作。
一九八八年,八五美術新潮期間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媒體之一——《美術》雜誌在第三期刊發了王廣義的文章《對三個問題的回答》及他的三件油畫作品,三個被命名為〈後古典〉、〈紅色理性〉、〈黑色理性〉的系列不僅涵蓋了王廣義在一九八六至八七年間的創作全貌,其作品的網格風格,更直接影響了他在八十年代末繪製的〈毛澤東〉系列,成為他八十年代創作的頂峰。在文中,王廣義對這三件作品做了補充說明,其中,《紅色理性——文藝復興衰落原因之分析》的圖式「是對達·芬奇的《岩間聖母》之局部聖安娜的修正。精神指向的參考書目: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湯因比的《歷史哲學》中有關精神力之運動分析的部分章節。」 1
王廣義的自我分析顯示出他的創作與閱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一九八四年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后,他與舒群等人組織了八五美術新潮時期的重要團體——北方藝術群體。作為群體的理念提供者,王廣義大量閱讀康德、尼采、黑格爾等古典哲學著作,這使得他的創作理念從一開始就雜糅了哲學思辨和理性分析。在他看來,真正的藝術是形而上的,藝術創作是生命意志的體現。這種「超人」般的使命感促使王廣義在一九八五年完成了〈凝固的北方極地〉系列,這一向被認為是藝術家提出問題的開始,也是後來一系列代表作的前奏。〈北方極地〉的整體氣氛是冷峻肅穆的,冷色調的背景,呈團塊狀,背向觀眾的人物令整個系列傳遞了一種凝重感。王廣義力圖「表現出一種崇高的理念之美,它包含有人本的永恆的協調和健康的情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王廣義持續調整著他的創作理念,但構成〈北方極地〉的那種灰冷色調、如雕塑般凝重的人物、尤其是富於秩序感的構圖方式,則如同線索一般始終貫穿著他八十年代的創作。
一九八六年,王廣義被調到珠海畫院工作,〈後古典〉系列正是他在珠海期間完成的。他提到:「離開北方後,我開始冷靜地思考文化史真正演變的原因和一般的文化事實,對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尼采的理論,開始批判的加以分析。我感到藝術從文化角度看它永遠是傳統的,但作為一個已有的文化事實,它又必然有其遺留的問題,而這遺留的問題,正可以作為今天的出發點,如是我選擇了對『古典藝術』進行修正主義態度的創作路線。這期間我創作了『後古典』系列。至此,才可以說我真正開始了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對於當代藝術的參與活動,而不是作為一個愛藝術的人在畫畫。」 2
王廣義在此時對創作理念的自覺調整亦與他的閱讀密切相關,給他帶來啟示的是貢布裡希的圖式——文化修正和延續性理論。〈後古典〉系列借用了許多藝術史中的經典之作,如大衛的《馬拉之死》、倫勃朗的《浪子回頭》、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王廣義的修正方式則是使用〈北方極地〉中的語匯還原經典——團塊化的造型、凝固的動態、灰冷的色調、平衡的構圖,從而使這些為人熟知的名畫在精神傾向上更加接近莊嚴、崇高、靜穆的古典美學原則。
如果將〈後古典〉視作〈北方極地〉的延續,那麼〈紅色理性〉在承襲了之前兩個系列語匯的同時,又繼續發展了〈後古典〉中的文化修正策略。《紅色理性——文藝復興衰落原因之分析》則難得地出現了較為具體化的人物:王廣義將達·芬奇的經典之作《岩間聖母》中的局部放大,並少有地描繪了人物五官。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做法反倒使人物更加疏離原本語境,從而失去了所有細節(不管是歷史細節還是畫面細節)。〈後古典〉中刻意營造的對稱、均衡感在《紅色理性》中被醒目的紅色網格取而代之,並與依舊灰冷的背景色形成鮮明對照。比起〈後古典〉中小心翼翼的圖像實驗,〈紅色理性〉時期的王廣義則顯示出了更強的主體性和當代性,借用紅色網格這一「非再現性」圖層,他與古典圖像之間構成了新的對話、張力乃至對抗。王廣義本人將〈紅色理性〉總結為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的綜合產物,因為它是與現實生活不斷產生關係的。
〈紅色理性〉與〈黑色理性〉之後,帶有強行介入性質的網格被王廣義用作修正毛澤東像的手段,如果考慮到王廣義在這一時期所提出的「清理人文熱情」主張,力求摒棄八五美術新潮以來藝術創作中那種誇大的人文處理,就不難看出〈紅色理性〉中的現實邏輯逐漸過渡為八十年代末的現實批判。縱觀王廣義在八十年代那些環環相扣的創作,〈紅色理性〉時期無疑是他向後現代主義推進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奠定他在整個新潮美術期間先鋒性地位的基點。
1 王廣義《對三個問題的回答》,《美術》,1988年第3期,頁57
2 嚴善錞、呂澎等著《當代藝術潮流中的王廣義》,四川美術出版社,1992年10月,頁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