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7
方力鈞
描述
- Fang Lijun
- 1996.4
- 款識
方力鈞,《1996 No. 4》
方力鈞,《1996 No. 4》(作品背面) - 油畫畫布 畫框
- 180.5 by 230 公分,71 by 90½ 英寸
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展覽
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方力鈞〉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十三日,822頁
荷蘭,羅格寧根,Gasunie畫廊〈中國牆〉二OOO年四月,圖版10
荷蘭,羅格寧根,格羅林郡博物館〈墻上的筆跡:中國八十至九十年代的新寫實繪畫的前衛藝術〉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三日至十月二十六日,92至93頁
出版
〈今日中國藝術家:方力鈞〉(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〇〇六年),159頁
〈中國油畫家全集:方力鈞〉(中國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二〇〇六年),72至73頁
〈生命之渺 — 方力鈞創作25年展〉(台灣台北,藝術家出版社,二〇〇九年),75頁
〈方力鈞— 編年紀事〉(中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二〇一〇年),267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方力鈞
九十年代,中國藝術家獲全球藝術界前所未有的關注,並頻繁以政治波普及玩世現實主義在國際大展中亮相,其中,方力鈞是玩世現實主義最重要的藝術家,亦是中國藝術家群中最早獲學術界肯定,及最早獲美術館收藏的其中一位。方力鈞的光頭形象是他作品的靈魂,這個形象代表著藝術家的自我,同時亦代表了九十代中國人無聊及無奈的生存感,隱喻了中國九十年代的時代精神。其中,向著大海的光頭背面是藝術家最為標誌的一個符號,它結合了兩個方力鈞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光頭及大海,最早於一九九一年出現在他的創作中,隨後反覆再現,成為他最重要的創作主題,《1996.4》(拍品編號 1047) 創作於方力鈞最成熟階段,是集大成之作,呎幅巨大,寬達兩米半。而同樣呎幅的第二張作品《1995.2》現為香港M+/希克收藏,足見《1996.4》同屬博物館級質素。
《1996.4》在一九九六年,於日本交流基金的「方力鈞個人展」中亮相,是方力鈞第一次最大型的回顧性展覽。展覽展出四十五件作品,從早期的素描到最新的大型油畫作品,《1996.4》能被包括在內,足見其對藝術家來說,意義如何重大。一九九八年,藝術家總結荷蘭一年的創作生活,並於皇家美術學院及荷蘭阿姆斯特丹城市美術館舉辦個人展覽,《1996.4》亦被包括於展覽當中。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方力鈞就從素描開始嘗試光頭形象的可行性,他常常強調光頭人物面部的無聊情緒、一些看起來含糊卻又曖昧的動作、以及非現實的荒誕的空間感。這種典型的畫面符號被批評家栗憲庭稱為「光頭潑皮」形象,並將方力鈞作為他所定義的「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
比起大多數藝術家在「八五美術運動」中所體現出的對抗性,方力鈞卻顯得有些游離,他更願意以這種自嘲式的光頭形象作為自我拯救的最佳途徑。這種心態並不難讀懂,改革開放後都市化、市場化進程加快,這種自嘲心理恰恰是方力鈞在當時在都市中被邊緣化的無奈與無聊的真實寫照。光頭暗示生活的無聊與胡鬧,同時也是藝術家的自嘲,鮮活地捕捉了九十年代初期的社會精神面貌。
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求學期間,方力鈞已開始進行肖像畫創作。接受了四年畫室的培訓,方須於一九八八年提交一組畢業作品。他隨同學前往雲南尋找靈感和物料,但卻空手而回。回到校園,偶而發現來自鄉間的同學張林海所擁有的一本河北省涉縣農民相片簿。方迅即根據這些照片創作了一組素描,畫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光頭的,並於翌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展」展出這組作品。「我把光頭理解為一個瞹眛的形象︰軍人、犯人、最偉大和最醜惡的形象都可以是光頭 …… 雖然光頭作為單獨的形象會很突出,但當它作為群體出現時,那種個性就會消失。這個理由對我是強有力的,那就是每一個人作為個體在整個社會中被忽視、忽略的感覺對於我們這樣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比較強烈的。」二OO六年,方力鈞接受《北京青年報》訪問時表示。1
光頭無疑是藝術家的簽名式,而背面光頭特寫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符號,藝術家把光頭與大海這兩個重要意象結合,並多次入畫。「對於我來講,最重要的是關注人。」2對方力鈞來說,肖像是其作品的主要題材,因為他始終關注的是人及人性,即使在水或海洋中,他也從中看到人性的表述。「我認為人性是沒準的,不像我們過去宣傳人性是善的或惡的。我想把這個認識,通過畫兒有一個表達、討論。人性像一個皮球一樣,隨便著力,不定滾到什麼地方去。水和我對人性的認識正好非常吻合。水是水性的,沒準的,你看著水的時候,會有變化。有時你覺得它特別美、舒服,有時候你覺得它特別恐怖。」3「水是不確定的,跟人的感覺很像,有的時候讓人很舒服,有的時候讓人很害怕,缺了水,你不行,你需要水,可水多了,把你淹死。」4 在藝術看來,人依賴水而存在著,人與水又總是處於一個相對曖昧的關係中,這種不確定性及可塑性,成為他以水為繪畫主題的理由。
藝術家早於一九九一年的《系列二之十一》中首次繪畫面向大海的背面光頭,及後潛伏四年,並再次於一九九五年以同樣的光頭形象創作《1995.2》,作品現為現為香港M+/希克收藏。第三張則為本次拍賣的《1996.4》,呎幅長達二米半,高一米八,是相同系列中,呎幅巨大之作。站在此張令人屏息而又引人入勝的作品前,觀者與畫中穿著粉紅色襯衫的人,從同一角度,凝視著畫中的大海。與之前兩張作品所不同,《1996.4》凝視的不是海中的泳者,或是一排面向觀者的人物,而是兩個相同的背影,他們在光頭人及觀者前若隱若現。藝術家邀請觀者代入他創作的人物中,凝視另一個自己。重複的繪畫手法是玩世現實主義的精粹,並多次出現在方力鈞很多重要作品中,它除了嘲笑了九十年代重複而無力的現代生活,大海中的背影亦代表了隱沒在群眾中的個體,更體現了中國人在後集體時代,為尋找自我所作出的努力。大海就是群眾,藝術家對大海的凝視,就是對中華民族的關注及體察,是人文的,同時亦是歷史的眼光。
1 《方力鈞警惕光頭陷阱》,北京青年報,2006年
2 《畫家藝術筆記 1994》方力鈞,呂澎、劉淳編《方力鈞批評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8月
3 《方力鈞口述》出自1998年12月18日尹吉男主持的助教進修班
4 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