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9
吳冠中
描述
- 吳冠中
- 荷花
- 一九七三年作
- 油畫畫布
荼 七三 北京
吳冠中《荷花》(作品背面)
來源
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6日,拍品編號538
瑞士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出版
〈吳冠中水彩.新彩畫集〉(新加坡,新加坡,新華美術中心出版,一九九〇年),圖版58
〈吳冠中〉(新加坡,新加坡,新華工藝美術中心出版,一九九一年),圖版50
〈吳冠中全集2〉水天中、汪華主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〇〇七年),225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吳冠中《荷花》
欣賞吳冠中的作品,必然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動。正如中國所說「文如其人」,以及西方所指的「風格即人格」,吳冠中的傲岸個性,往往透過花卉作品獲得反映,隱隱繼承「香草美人」之士大夫傳統。1973年初,藝術家剛從河北李村回到北京,旋即全面恢復創作,誕生許多優秀作品,其中《荷花》(拍品編號1009)即富有濃厚的自喻性質。
荷花在中國文化中,素來象徵素淨善美、不染塵俗,而吳氏對於荷花的理解,更在傳統以外別有寄託。1990年出版的《吳冠中畫集》中,吳冠中對本作品題:「白蓮花,性靜穆,不喜蜻蜓與青蛙」;對於另一幅荷花,則感慨「柔美的花卻獨具烈性之風骨」、「傲視群芳者的透紅風貌……顯得有些狂放、醉意」,這「烈性」、「狂放」和「醉意」,有別於荷花之一貫形象。吳冠中一生兩袖清風,對藝術卻別具堅執與狂狷,正好吻合他對荷花的觀感,並藉本作寄託自況之辭。
酣暢淋漓的色彩韻律
《荷花》的構圖綿密豐滿,觀眾放眼所見,盡是荷塘裡田田的蓮葉,不止水面上伸出亭亭的長梗,連倒影裡亦蕩漾著翠綠的漣漪。為了營造滿目生機,藝術家大刀闊斧刪除荷塘外圍景色,讓觀眾注意力集中在荷花、荷葉本身,並將作為焦點的一束荷花置於正中,使之恰如縱軸,形成畫面左右基本對稱,產生穩定、安寧的視覺效果。
吳冠中在七○年代以油畫創作為主,技巧方面以杭州及巴黎所學為宗,深得現代主義精髓:西方繪畫自印象派以來,即緊貼光學發展,發展出嚴謹的色彩理論,使畫家在分色與運色上更趨精確。吳冠中寫生多年,對於綠色的變化瞭如指掌,見諸《荷花》,則荷葉在遠近、高低、明暗、乾濕、枯榮的細微變化,或偏黃、或靠紫、或透藍、或帶灰,在藝術家筆下如臂使指;尤堪玩味的是,國畫一向極少處理荷花在水中的倒影,對於花蕾則必以工筆勾勒暈染,而吳冠中在本作則刻意留出畫面下半,藉著湖水反射前方荷葉之底部,並發揮油彩的厚重肌理,強化後方大片荷葉的茂密質感;對於前方花蕾,則率性施以厚塗,構成層次肌理。在西方畫壇,莫內的荷塘堪稱獨步古今,其善於透過水面倒影天際或岸邊叢林,以豐富畫面,吳冠中在此似有發揮莫內故智,譜奏出生機盎然的色彩樂章。
牽引現實的美好追憶
《荷花》雖然是吳冠中對景寫生之作,但當中滲透的韻味,卻是他積壓已久的鄉愁與回憶:六、七○年代,藝術家長期進出郊野大荒,作品多呈現黃土地的乾燥氣候;《荷花》卻著意聚焦荷塘本身,若非在簽名上加以注釋,實難聯想此乃京城一隅。吳冠中在1973年初調回北京,下半年旋被委派參與壁畫《長江萬里圖》之創作,與黃永玉、袁運甫等南下寫生,就在這留京的短暫期間,他開啟了荷花系列,這些作品當中,有部份註明取景地點是「紫竹院」。北京水源無多,紫竹院位處北京西直門外,內裡湖泊廣袤,風景頗類江南,《荷花》所呈現的景色,很可能來自此處。藝術家祖藉江蘇宜興,不難想像他觸景生情,藉本作呼喚回憶裡的故鄉風光。
對於中國人而言,荷塘總是詩意盎然的一片美景,對於感情豐富的吳冠中來說,更是串連畢生美好回憶之地:在杭州藝專的時候,西湖的曲院風荷,是他在午後寫生之對象;他的啟蒙恩師林風眠,同樣鍾愛繪畫荷塘;吳冠中文采豐瞻,對於詠荷的古典詩詞,固是了然於胸,其少時更沉醉於新文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但深深感動了一代青年,亦率先為荷塘賦予現代詩情;在油畫的求索道路上,印象主義是吳冠中最早接觸的西方流派,莫內的《睡蓮》,正是他留學前朝思暮想、必欲親炙之經典。在藝術創作與個人成長之路上,荷花總是隱隱相伴在旁,而凡此種種,恰巧都來自他放洋歸國前的美好回憶,不難猜想紫竹院內飽滿的點點荷苞,勾起了藝術家年青時的種種回憶。
紮根大地的生命姿采
中國現代大師之中,常玉同樣以花卉見長。留學法國期間,吳冠中曾經前往拜訪,並於日後寫下《說常玉》,其指出:「常玉畫了那麼多盆景……由於剪裁形式的構成的完整飽滿,濃密豐厚的枝葉花朵往往種植於顯然不成比例的極小花盆裡,有人慨嘆那是由於失去大地,只依靠一點點土壤成活的悲哀……我覺得常玉自己就是盆景,巴黎花圃裡的東方盆景。」對於常玉的花卉,吳冠中明顯有著深刻反省,他決定於1950年回國,即是覺悟到藝術家必須紮根母土,方能彰顯蓬勃的生命力。
吳冠中經常以希獵神祗安泰(Antaeus)自況:「藝術的較量不憑意氣,腳不著地的安泰便失去了英雄的本色,我不是總感到幽靈似的空虛嗎?回去,藝術的事業在祖國,何況新生的祖國在召喚,回去!」(《望盡天涯路》)若以吳冠中與常玉的花卉相比,常玉的花卉都植於器皿之內,置身屋宇之中,頗有孤芳之賞、遺世獨立之意;吳冠中的荷花則取乎室外,不論春榮秋枯,皆熨貼自然,生命力亦因此汨汨源源,始終生機活潑。《荷花》裡的花苞將開未開,饒有玩味的是,吳冠中此後的荷花作品,璀璨盛開者有之、凋零寥落者有之,有葉無花者亦有之,但整幅以荷苞出現者,實屬鳳毛麟角,配合吳冠中的人生歷程,則益發讓人感到:藝術家自覺煥然一新,事業亦將如眼前荷花嶄露頭角、脫穎而出,煥發惹人驚艷的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