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7
吳冠中
描述
- 吳冠中
- 江邊竹林
- 一九七八年作
- 油畫木板
荼,七八
吳冠中,一九七八年,《江邊竹林》(作品背面)
來源
出版
〈吳冠中全集3〉水天中、汪華編(中國,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140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吳冠中《江邊竹林》
「桂林得天獨厚,天生麗質,空氣濕潤,煙樹朦朧,修竹新篁連綿不斷,處處令人抒懷,引人揮毫。名勝古跡,大自然之美,均因詩人、畫家的感情移入而增色。」
吳冠中《名家百人畫桂林》序
吳冠中寫生行蹤廣闊,為了探索美之所在,一直不辭勞苦,多番走進人跡罕至之地,不但因而成就一眾名作,亦發掘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妙津勝境。晚明地理學家徐霞客以畢生之力走遍全國,寫下科學考證與人文精神兼備的《徐霞客遊記》;吳冠中以藝術家之巨眼飽覽神州風光,誕生連篇傑出的繪畫與遊記,兩者可謂古今交輝。
桂林在吳冠中作品之中蔚為重要,其持續蘊釀、發酵、琢磨之過程長達廿戴,在研究藝術家的系列式創作上,允稱經典案例:1972年,藝術家在下放李村期間請假一個月,與妻到貴州看望岳母,途中於桂林稍停數日,首次開始以此為題的作品;1977年,吳冠中組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到廣西寫生,由於準備充足、時間寛裕,此次收穫更為豐富,其跨年創作而成的桂林、灕江繪畫,形成完整的系列風貌,而《江邊竹林》(拍品編號1007)即能印證此系列對於藝術家無論在技巧、審美抑或情感上的重要性。
竹之色,攻克油彩關隘
《江邊竹林》畫面主次分明,其呈現灕江之濱的一片竹林,往往作為桂林風景重點、平淨如鏡的江水,在此退居次席,以烘托主角竹林之的茂密、高聳和深邃;近景上的竹林生氣活現,向前搖曳的垂葉,似向觀眾輕輕招手,在表現輕風吹颺的客觀環境的同時,亦為林間賦予聲音和動感,有如一席漫奏的絲竹管絃:春日灕江的空氣溫暖濕潤,其流動不僅引起竹節相交,譜出不經意的敲擊樂,更彷彿滲入竹心,吹起悠悠竽笙之聲。中國音樂追求呼應自然、天人合一,凝望《江邊竹林》,觀眾耳畔彷彿繚繞著一片似有若無的鄉曲,體會藝術家獨坐江畔,靜聽水面波瀾不興、細味鷺鶿拍翼漁食的恬靜思緒。
吳冠中七○年代的油畫,善於以複雜的顏料組合,表現眼前風景細膩的色彩變化;藝術家同時發現,若眼前景觀色調愈趨單一,表現難度也就愈高。他在文章《閑話畫竹》曾提及 :
「竹林色彩單一青綠,不易於此發揮油彩的斑斕之特長,竹林裊娜搖曳,風韻悠悠,似乎又不宜發揮油彩粗獷之特色。然而,那一色青綠其實並非單一的青綠,其間色調的遞變極為微妙而含蓄,還真需要利用油彩的明度與色相之豐富才足以應付。」
經過再三嘗試,吳冠中發現克服問題的關鍵,在於仔細觀察竹林,把握其以單一色調形成的肌理和質感,使畫面在大面積的處理中不令觀眾覺得單調:「我用油畫來畫竹林,竭力想表現那濃鬱、蓬鬆、隨風搖曳的竹林風貌,以及那幹枝交錯、春筍密密的林間世界。」在油彩應用上,《江邊竹林》對於綠色作出極精微的分析,竹林從正中央最深處層層增加明度,從墨綠、湖水綠、青綠到淺綠,有條不紊的組合成形,可說是藝術家在風景繪畫中攻克綠色關隘之明證。
竹之形,融合中西構圖
構圖方面,《江邊竹林》結合了中西藝術之精粹,其整體採納國畫描繪山水所用之大氣透視,將畫面景物的細緻和色彩亮度,由近至遠逐漸遞減,符合人類的視覺體驗。本作以江水及右方的小草坪為中景,以對岸的小竹林和遠山為遠景,其簡約與概括之處,正好符合五代《畫山水賦》所指的:「山無遠皴,隱隱似眉,遠水無波,高與雲齊。」與前景仔細經營的竹林肌理層次恰成對比,營造良好的距離效果,令觀眾在聚焦前景的同時,依然能發揮想象力,感受後方的廣闊空間,若以本作與北宋郭熙之《寒林圖》比較,則能見藝術家如何發揮古人故智。
另一方面,吳冠中在經營前方竹林與遠方群山的時候,則巧妙應用了西方的「黃金比率」定位。「黃金比率」最早在公元前六至三世紀由古希臘數學家提出,此一數學關係後來被廣泛應用到藝術領域。就繪畫而言,黃金比率1.618:1往往被古今西方畫家用以尋求畫面構圖之和諧,若以此分析《江邊竹林》,則能發現吳冠中在安置前景竹林的縱軸線,與及遠景群山的橫軸線,均恰好落在整幅作品長度與寛度的0.618的位置,這組十字交叉線所分割開的四部份畫面,亦正正是四個獨立的背景元素(漓江、草地和兩邊天空),組成平衡而具動感的構圖。
竹之憶,緬懷師恩鄉情
吳冠中創作桂林的時候,嗜愛特寫竹林景觀,譬如採用另一構圖的《灕江新篁》,其於二十年來竟反覆繪畫六次之多。這除了因為吳冠中銳意錘鍊運色之技巧,更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藝術家的故鄉江蘇宜興,本來就盛產竹林,而其自五○年代定居北京以後,多數處身乾旱的黃土地帶,因此對於具有家鄉情味的南方風物殊為敏感,每每勾起思鄉之情;此外,吳冠中投身杭州藝專之時,曾在潘天壽門下學習國畫,因此對竹的藝術性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我對竹子發生深深的長期的親密之情,是由於跟潘天壽老師學國畫。中國繪畫主要運用線組織造型,體面之形成也往往依靠線與點,或類似點、線形狀的筆墨結構。因此潘老師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從蘭、竹入手鍛鍊枝葉交叉的基本功。」
吳冠中對於藝專恩師極為敬重,尤其林風眠、吳大羽、潘天壽三位,更是高山仰止。文革之後,吳冠中尚有機會拜訪林、吳,而潘天壽卻早於1971年去世。吳冠中當時正值下放李村,遲至1972年才得知消息,其曾為此極為哀慟,並仿潘天壽風格畫下一幅水墨作品《李村圖》,不但在畫上題詞感懷師恩,日後更撰寫多篇文章,表揚潘天壽的藝術成就。中國文化之中,竹本來即象徵了虛心傲節,而吳冠中透過特定景物懷念故人,亦不止一例,如他以玉龍山懷念老同學、日後成為台北故宮副院長的李霖燦,以荷花懷念林風眠等,不難想像藝術家反覆創作竹林,同時亦在追憶他筆下的「壽師」,表達對這位現代水墨巨匠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