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1
關良
描述
- Guan Liang
- 史塔爾桑教堂(德國)
- 一九五七年作
- 油畫畫布
關良
《Stralsund教堂》(作品背面)
來源
香港,佳士得,2009年5月24日,拍品編號522
現藏者直接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北京,大未來畫廊〈北京開幕展〉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一日至五月二十一日
出版
〈關良〉柯文輝著(中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三年),115頁
〈大未來—文化主體性的新東方美學〉(台灣,台北,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出版,二○○七年),59頁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我凝神瞭望金碧、翠色的田野,不禁心中蕩漾起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這裡,田園式的寧靜氣氛,令人陶醉的清新空氣和具有獨等風韵的德意志農村田野,古樸莊穆的建築物如『司維令博物館』和『司脫爾特大教堂』(史塔爾桑教堂)等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情不自禁地讚嘆起來,激湧起了我們的創作熱情。」
關良《關良回憶錄:東德記遊》
五○年代的中、德藝術美談
關良《史塔爾桑教堂》
中國藝術家的旅日浪潮,始於晚清的百日維新 (1898年)。隨著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借鑒日本明治維新,尋求富國強兵之道,大量留學生開始向東京進發,兩國亦開始了更緊密的文化藝術交流。除了國畫名家如張大千、張善孖兄弟,以及嶺南派諸君,年輕的中國藝術家亦在東京習得了西方現代藝術,此波先軀人物之中,以李叔同、關良、丁衍庸等為開端。關良祖籍廣東番禺,1917年於川端研究所師從留學法國及義大利的藤島武二,後於「太平洋畫會」師從旅法歸來的中村不折,1923年在太平洋美術學院畢業,曾於民初參加北伐戰爭,抗戰期間於昆明、重慶加入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戰後隨藝專回到杭州,擔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關良最早以油畫創作為主,兼善水墨、水彩和素描,作品充滿童真稚趣,結合西方現代主義與國畫寫意精神,並以京劇題材為人所熟悉,而《史塔爾桑教堂》(拍品編號1001)則是其傳世數量甚少的油畫當中,倍加稀缺的德國風景系列。
冷戰外交,促成珍貴紀聞
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政局迅速變化,不僅中國大陸政權易手,國際關係亦從法西斯與反法西斯陣營,轉變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對立。在此長達四十年的「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對彼此封閉,對內卻與盟國進行了緊密交流。《史塔爾桑教堂》創作於1957年,這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簡稱「東德」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簽訂「中德文化交流協定」,在東德舉辦了大型的中國展覽會,並委派關良和李可染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在東柏林舉行的開幕式。此次旅程除了象徵國家榮譽,亦是難得的出訪機會,關良在1984年出版的《關良回憶錄》有一章〈東德記游〉,字裡行間依然難掩興奮之情:
「1917年,我在日本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學西洋繪畫,接觸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及馬奈、莫內、門采爾、畢加索、馬蒂斯等人的藝術作品,對這些藝術大師們從事藝術活動的故地,我年青時代就嚮往著何時能有一天得以去觀摩、瞻仰……我懷著激動而又惴惴不安的心情與李可染一起從北京出發,乘火車途經西伯利亞、莫科、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十多天以後才到達東柏林。」
在柏林,關良與李可染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他們在柏林藝術科學院舉行展覽,反應極為熱烈,本來為學術交流而帶來的作品,最後難抵觀眾熱情,由中國大使館決定將其中三份之一標價出售,三份之二奉贈來賓,甚至要再即席創作;畫展結束後,萊比錫的「伊姆茵采爾」出版公司為關良出版一本德文版的京劇人物畫冊,繼齊白石之後,編列為該公司出版的《世界美術》叢書的第692號。關良此番德國之行,成就了五○年代中、德藝術交流之美談,藝術家心情愉悅,隨即在官方安排下,於東德各地寫生。歐洲的天候、地理、人文均與中國大異,為藝術家帶來截然不同之靈感,由此誕生了色調輕快明亮的《史塔爾桑教堂》。
櫻紅翠綠,譜寫德意志之詩
《史塔爾桑教堂》正確名稱為「聖瑪莉教堂」(Marienkirche / St. Mary’s Church),其位於東德北岸城市史塔爾桑,此路德會教堂採用哥德式建築,約於1298年落成,在1549年至1647年之間,一直以151米之高度成為世最高建築物,主樓自1708年重修之後,配上巴洛克式圓頂,並一直保存至今。面對此古老的德意志文明結晶,關良盡展多年的西方藝術底蘊,在本作以「黃金比例」構圖,教堂主樓恰恰置於畫寛0.618的位置,使畫面看來穩定而具靈活性;此外,關良早年在日本最早接觸印象派、野獸派,著重發揮色彩之力量與情感,若將《史塔爾桑教堂》與德國實景相較,不難發現現實中的建築物呈較為沉穩的棗紅、磚紅,突顯宗教的莊嚴大氣,而關良的繪畫則傾向輕快甜美的橘紅、石榴紅,反映藝術家此時借景抒情,將內心的愉快情緒,滲透於眼前風景之中。
作為來自中國的使者,藝術家亦不忘體現其文化根源,除了在勾勒風景輪廓時使用了他創作國畫時慣用的水墨線條,其簽名位置亦別出心裁:西方繪畫簽名一般落於畫面右下方,本作簽名卻位於左上的天空部份,更接近於國畫題跋的習慣,而這樣亦能使簽名作為整幅繪畫之一部份,調整畫面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