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055
  • 5055

陳逸飛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Chen Yifei
  • 運河邊的瓦斯燈,威尼斯
  • 一九九〇年作
  • 油彩畫布
款識:
Chen Yifei(右下)

來源

紐約哈默畫廊
美國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overall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hairline craquelures scattered along the edges. There i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light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躍登國際的唯美年代

陳逸飛旅美時期經典聚獻

七○年代開始,陳逸飛在國內畫壇經已嶄露頭角,不僅在1970年以二十四歲之齡擔任「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油畫組負責人,更以《黃河頌》、《佔領總統府》、《紅旗》等巨作名噪一時。然而,對蘇聯寫實主義嫻熟於胸的藝術家並未自滿,在改革開放之初,他毅然懷揣38美元前往美國,在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攻讀碩士學位,成為1980年《藝術新聞》筆下的「第一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到美國學習的藝術家」。此番旅美經歷,不僅象徵中國藝術家新一波出國浪潮,亦為其個人藝術風格帶來巨大變化。

在太平洋的彼端,陳逸飛親炙截然不同的歐洲古典寫實主義,形成他八○年代對於永恒與唯美的極致追求,亦在此時,陳逸飛遇上助他踏上國際舞台的伯樂—美國實業家哈默博士。哈默不僅為陳逸飛在紐約哈默畫廊舉行多次個展,其本人甚至在1985年訪問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時候,以陳逸飛的《家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相贈,成為國際外交的佳話。本季蘇富比很榮幸徵集到四幅陳逸飛旅美時期傑作,包括《運河邊的瓦斯燈,威尼斯》(拍品編號5055)、《年輕人才》(拍品編號5066)、《威尼斯·馬林小河地基道》(拍品編號5058)及《童年嬉戲過的地方》(拍品編號5059),呈現藝術家此段人生與藝術上的非凡經歷。

《年輕人才》:溫柔細膩的人物雕塑感

陳逸飛曾經明確指出,他對於藝術的追求,始終關注於「力度」、「雕塑感」和「現代感」。儘管其紐約時期作品主要是西洋音樂家,與早年在中國大陸創作的革命和軍事題材截然不同,但他對於人物的雕塑感的追求,並無二致;在表現手法之上,他則從過去雄悍豪邁的蘇派寫實,陡然改變至溫柔細膩的古典主義,中間的風格轉變,全賴藝術家孜孜不倦的從臨摹博物館名畫,以及在古典油畫的修復工作中汲取經驗,在技巧層面上脫胎換骨。《年輕人才》展現一位正在吹奏銀笛的少女,藝術家以極為細緻的筆觸構建畫面,其標緻的五官、柔金的髮色、白晢的肌膚以及蕾絲禮服的質感,都體現了極高的色彩、造型協調能力,特別是仕女手臂的處理,巧妙的構成了數個三角形,產生穩定構圖和力量感的作用。在著色過程中,陳逸飛應用其標誌性的厚塗磨砂技法,在多重上色之後再加打磨,不但使筆觸難以覺察,人物輪廓亦變得柔和,形成朦朧溫煦的視覺效果;藝術家在色彩關係上經過深思熟慮,若仔細留意演奏家左半邊臉、手腕及右臂的陰影,則可見其色彩並非灰黑,而是仔細調和的墨綠色,以突顯灑落在人物身上外側光的溫暖;為了強調人物的存在,畫面亦刻意採用抽象背景,消除過多的敍事與時間元素,使女演奏家的形象能以純粹的肖像形式保存,顯示永恒的美感。

《運河邊的瓦斯燈,威尼斯》《威尼斯·馬林小河地基道》:歐洲人文風景的感悟

1982年,陳逸飛到歐洲展開了接近兩個月的考察之旅,遍訪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等十餘國,大量觀摩了歐洲名畫原作,一償多年心願。過去只能在畫冊或雜誌上看到的名畫,都在此趟旅程中得以親炙真跡,豐富了他的創作閱歷;此外,歐洲的風景亦為他帶來震撼,促使他創作了一系列的威尼斯水鄉作品。《運河邊的瓦斯燈,威尼斯》與《威尼斯·馬林小河地基道》可說是此系列的代表作。在兩幅作品之中,藝術家呈現了義大利威尼斯的獨特城景觀,城內交通不只有陸上的街道,還有交錯的水道。透過精確的透視法、明暗法和色彩關係,藝術家如鏡涵影的捕捉了在當地驚鴻一瞥之景,觀眾彷彿與畫家同遊,分享彼此一同乘船或跨越小橋的片段。兩幅寫實作品俱以朦朧視覺效果營造氣氛,製造一種如夢似幻的效果,既是現實,亦是回憶,即使對於未曾到過威尼斯的觀眾,依然能夠勾起錯覺、引起共鳴,元曲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在歐洲找到了相近的美學印證;其稍有不同者,是《運河邊的瓦斯燈,威尼斯》用色較為濃重,水道與左面瓦斯燈牆壁部份結實明亮,景物安排亦較為緊湊;《威尼斯·馬林小河地基道》則較為鬆動,空間效果更加廣闊,兩艘貢都拉(gondola)安靜停泊,頗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詩情逸趣。

《童年嬉戲過的地方》:中魂西藝的唯美表現

中國油畫家多數有「中魂西藝」的特徵,即是借助西方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形式,呈現一種中國精神及思維情感。經過威尼斯系列的創作,陳逸飛對於以寫實油畫呈現中國水鄉產生了濃厚的創作激情,回到中國蘇州考察,並且發現了水鄉周莊。周莊的創作經歷,為陳逸飛帶來巨大的事業成就,除了創造他1983年哈默畫廊個展42幅作品全數被購藏的紀錄之外,他的《橋》在1985年亦被聯合國用作首日封設計,當然更少不了文章開頭所述,由哈默博士向鄧小平送贈《家鄉的回憶-雙橋》的外交美談。

值得注意的是,陳逸飛出生於鎮江,成長於上海,卻多次把周莊的水鄉風景稱為故鄉。按陳逸飛妻子宋美英的解釋,是藝術家一直懷念兒時的故鄉美景,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卻使鎮江景物不復舊觀,反而周莊更能掀起了他的童年回憶。在周莊的擺渡上,陳逸飛曾經說:「我家門口有一條大河直通向海,媽媽帶我乘船,從這裡離開故鄉。」在《童年嬉戲過的地方》,藝術家採用極低的視點,帶領觀眾切入畫面,水鄉的流水小橋,驟然顯得加倍陡斜,這種特殊視點,正是本作點題之處,希望帶領觀眾以藝術家孩提時代的眼睛,觀察周遭風物,近景上的小黃花、石階和青苔,都因此而被放大、被強化,現實中雅致的小橋,則以特寫呈現,效果誇張強烈,似乎要邀請觀眾拾級而上,整幅作品滿載濃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