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017
  • 5017

關良

估價
650,000 - 85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Guan Liang
  • 靜物
  • 一九五〇年代至一九六〇年代作
  • 油彩畫布
款識:
良(右下)

來源

廣州名醫尹秀蓮收藏
家屬繼承自上述來源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overall good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腕底筆鋒藏粉墨,童心如戲說良公

關良油畫、水墨作品薈萃

中國旅日藝術家之中,關良與丁衍庸的代表性可謂不相伯仲。關良字良公,廣東番禺人,其17歲留學日本,在川端研究所師從藤島武二、在太平洋美術學校師從中村不折,接受學院派和印象派訓練,同時開始對於後期印象派、現代主義和民族藝術之興趣;同為旅日先驅,關良與丁衍庸更是緣份匪淺,良公與丁公年齡只差兩歲,歸國以後,曾一同執教於上海神州女學、廣州市美術學校、重慶國立藝專,彼此情誼深厚,在觀念上長期交流,可謂藝術上的同道。

關良與丁衍庸在事業上不同之處,是其曾有兩次較長時間離開美院,一次為1927年參加北伐戰爭,擔任軍中藝術科股長,另一次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關良辭職前往西北,考察古代石窟藝術;抗戰勝利後,關良回到杭州,成為國立藝專(後改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及浙江美術學院)少數能夠橫跨民國及新中國時期、長期執教的中國油畫先驅。關良的繪畫除了吸收了現代主義及民族藝術元素,更以其始終純如赤子的童心卓立畫壇,本次上拍的四幅作品,包括《靜物》(拍品編號5017)、《煙囪與鐵塔》(拍品編號5018)、《貴妃醉酒圖》(拍品編號5019)、《打漁殺家圖》(拍品編號5020)題材上覆蓋靜物、風景及京劇人物,媒材上橫跨油彩和水墨,誠為拍賣場上一次難得的精品聚獻。

《靜物》與《煙囪與鐵塔》:從惹艷到純樸的色彩

《靜物》是關良靜物油畫作品的代表。關良在《關良回憶錄》中曾經提到自己受梵高的啟發,認識到「有力地表現我自己」的重要性,「以致對事物的色彩和形體的誇張,發展到獨立於傳統以外的地步。」本作顏色奪目,水果瓶花造型稚拙,靈感似源自於後期印象派和野獸主義。然而仔細分析之下,藝術家並沒有全盤使用強烈色彩,反而以大面積的高飽和度的灰調子主導畫面,這種象牙色安靜而沉穩,突出了盤子上的水果的紅和黃,兩者形成強烈對比;水果和花瓶都以圓潤飽滿的造型呈現,甚有童畫之率真可愛。

與《靜物》的惹艷相較,《煙囪與鐵塔》的色彩運用更傾向於自然主義。藝術家在五○年代以後,創作上受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其風景作品不少都反映著國內工業化的變化,正如本作在大片的田園風光之上,強調了工業化的農業設備與建築,色彩上亦趨於柔和,接近現實所見。五○年代以後,國立藝專在藝術上受到蘇聯巡迴展覽派及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形響,關良在油畫色彩上從「鮮艷奪目」到「柔和悅目」的微妙變化,可說是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側面。

「貴妃醉酒」與「打漁殺家」:從演出到繪畫的舞台

京劇題材是「廣東三傑」關良、丁衍庸和林風眠在繪畫上的顯著共通點,京劇舞台上善惡分明的世界,對於一生波瀾起伏的油畫先驅而言,帶來百般滋味的釋讀空間;三位之中,關良音樂造藝最高,不僅早年習得小提琴,更自三○年代開始學習京劇,正如藝術評論家柯文輝在《中國名畫家全集:關良》所敍述:

「1935年,關良從富連生科班出身的周先生學老生,關良自置髯口,馬鞭、厚底靴,掌握唱、走、做、水袖、鑼鼓經以及如何用手勢向打鼓佬要鑼或止住武場……此後再學各派老生唱腔,琴藝大進,兼會伴奏其他行當,悟得老生端方,小生瀟灑,大面豪邁,武生英俊,花旦婀娜,青衣莊重,丑角靈活,對種種手勢、身段、台步,一一理會。」

京劇之於關良而言,不僅只有作為觀眾的欣賞經驗,更有粉墨登場的切身感受。《貴妃醉酒圖》取材自二十世紀廣受全國歡迎的梅派劇目,其講述楊貴妃與唐明皇本來相約在百花亭赴宴,豈料明皇忽然轉幸西宮,貴妃羞怒交加,於是命宦官高力士、裴力士奉盞,轟飲大醉而返宮;《打漁殺家圖》則來自《水滸後傳》之一段,講述阮小七歸隱之後,化名蕭恩重操漁業,豈料遭遇丁家莊聯同官府之欺壓,最後再一次以暴易暴,將丁家莊莊主殺死,然後帶同女兒消失於太湖之中。兩幅作品之中,《貴紀醉酒》講愛情衝突,《打漁殺家》講地主欺壓,事實上都頗有抒說胸中塊壘之意,然而藝術家以童心游弋於世,其畫面之稚拙率真,早已消融一切不快情緒,觀者亦可想像藝術家在創作之時,投入了自身表演之經驗,將自己融入到劇中人物之中。是非成敗,不過如舞台上的走馬光影,過隙而逝,藝術家的童心,不是無知愚昧,而是反璞歸真。較為特別的是,《打漁殺家圖》上有現代文學巨匠巴金題款,顯示文學與繪畫宗師之間的交流,更添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