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5006
  • 5006

謝景蘭

估價
100,000 - 2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alan (Xie Jinglan)
  • 歸返
  • 一九六七年作
  • 油彩畫布
款識:
Lalan 67(右下)Lalan 67(畫背)

來源

歐洲私人收藏

展覽

<謝景蘭 ,范旬南繪畫與雕塑展〉弗朗斯地區馬雷文化中心,法國弗朗斯地區馬雷,一九九五年

出版

〈Lalan 蘭〉湯普森 & 陳炎鋒著,J. M. Beurdeley出版,曼谷,二〇〇七年作,二十頁,彩圖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overall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light examin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超越的生命圖景

謝景蘭

「忘卻寒盡

春天已來臨

一陣驟然的夜風

掀起金合歡的革命

驚訝於奇妙之風

顆顆金珍珠遂紛墜於地

謝景蘭

謝景蘭,熟悉她的人稱她「蘭蘭」,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代表著在20世紀初期,飽富才華,充滿活力與思想,大膽、前衛,無懼追求所愛,努力在過程中開創出一條別人所沒走過的路徑的奇女子。在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上,如同她在詩裡所描述的,她彷彿是一陣驟然而起的夜風,悄悄地,毫無所懼地掀起一場對於自己,也對於藝術的革命。

也許大多數人聽聞謝景蘭,始於她是知名華人藝術家趙無極的「繆斯女神」。的確,她是趙無極的第一任太太,從相識到結褵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女子;然而,在卸下繆斯女神的外袍下,她是個獨立的個體,是一位才華洋溢的聲樂家、作曲家、舞蹈家,也是畫家。她的多重身分,使得她後來在繪畫上的表現之所以豐富,之所以特出,她甚至發展出一種結合音樂、舞蹈與繪畫的「綜合藝術」(L’art synthèse)。

傳統與前衛:音樂與舞蹈的天賦才華

1924年出生於貴陽的謝景蘭,從小從父親練毛筆字與吹笛,啟發對於藝術的興趣。1931年全家遷居杭州西湖,她先後入杭州藝術學院、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學習,主修聲樂。1935年,她與在杭州藝術學院美術系的趙無極相識,兩人陷入熱戀,1941年在香港註冊結婚;1948年,兩人一同赴法國,在當時藝術世界的核心—巴黎,展開了人生的新階段。

當時的巴黎如同一個開放的藝術實驗場,當趙無極發展他的藝術事業時,謝景蘭在作為「妻子」的角色外,申請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與舞蹈學院就讀,跟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米沃(Darius Mihaud),和曾獲「葛萊美最佳古典樂作曲獎」的梅湘(Olivier Messiaen)學作曲。並在詩人好友米修(Henri Michaux)的引薦下,向法國前衛派音樂大師瓦黑斯(Edgard Varèse)學習電子音樂。而就像是在試探自己還有多少可能性一般,謝景蘭在偶然間看了一部關於葛蘭姆(Martha Graham)的紀錄片後,燃起對於舞蹈的興趣,開始去美國文化中心向魏德奈爾(Karine Weahner)學習現代舞。現代舞強調將個人的心理活動、情感、潛意識透過身體動作表現出來,並認為肢體足以傳達語言所表達不出來的訊息。謝景蘭在舞蹈中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對於情感的渴望,毅然決然地決定與當時在精神生活上漸行漸遠的趙無極離婚,轉而和法國音樂暨雕塑家范甸南(Marcel Van Thienen)一起生活。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來自中國傳統教育下的東方女子,在那個時代作出離婚的決定,需要多大的勇氣,而這也促使她展開藝術上的另一條探索之路。

書法的靈光與動勢

「我從以前的生活伴侶那裡領略到現代繪畫造型,只是等我脫去繆斯女神外衣的那一天,我才發現我不作畫已無法生活。」
謝景蘭

在離開趙無極後,謝景蘭開始將她的興趣延伸到繪畫上,自1957年起,她開始畫畫。繪畫對她來說,跟舞蹈一樣,是一種動作,「是由體內存在的聲音所帶動手的表現」。她順應內心情感、聲響的引領,朝未知的路走去。在1957至1969年間,她創作了一系列如其所言「姿態抽象,接近書寫」的繪畫。

蘭蘭創作時從不打草稿,在面對畫布時若任由意識與想像奔馳,進行一場尋根之旅。孩童時練習的書法字、中國秦漢時代的玉器、古老的文明符碼、舞蹈時的身體動作與節奏,與大自然在四季變換中不同的風貌,自然而然地成為她創作初期最直接的靈感來源,驅動著她的手勢。大塊面的黑,與具量感的寬體線條所構成類文字的符號屢屢出現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如完成於1965年的《穿林過》(拍品編號5008)即為其初期創作經典。

在《穿林過》中,蘭蘭以溫暖的棕色和鏽褐色潑灑打底,深黝的黑色線條如同樹木的枝椏,有意識地由下而上地往上伸展,在頓挫與轉折間,見金石書法撇捺鄭重的渾厚與飽滿,鏗鏘有力。 而透過筆刷在畫布上刻意的塗抹洗滌,蘭蘭讓光線隱隱地從黑的深處透出,流露一股強烈的光線律動的韻致和詩意。藝術家並未具體地描寫具象的景物,但作品帶給人一種如同生活中偶然抬頭,透過交錯的樹枝望向天空,陽光灑落在臉上,一瞬間的明亮與希望感,令人難忘,如同一齣抽象的現代舞碼,她並未直指一物,但觀者可透過筆畫的運動感受強烈的情緒與共鳴。而在筆勢的抑揚頓挫間,所刻畫出屬於中國民族永久的書法文化生命線,它在蘭蘭的筆下有了延續與不同的風貌。

而在完成於1965至1969年的《無題》(拍品編號5007),下筆動勢更加強烈。色彩也開始鮮活起來,火燄般的橘紅和晴空的湛藍在畫中流竄,在互補中構成了一個整體,激昂的運筆如同一旋轉的舞者。如同蘭蘭的劇作家好友尤涅斯科(Eugène Ionesco)所言:「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到畫家繪畫的運筆動作。一種無規則的運筆動作。她那強烈的迸發力,激動人心的熱情,漸漸清晰起來。」作品充盈著一股原生的力量與熱情。

朦朧縹緲的東方美學

而在1965年,蘭蘭與范甸南遷居巴黎北郊的鄉間,鄉村樸實的生活環境,讓她開始潛心研究自己的母語文化,她開始深入地研讀中國古典文學,並從莊子的道家哲學中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莊子曾言:「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在莊子的眼裡,順應自然即為大美,其並強調虛靜的美學。而對蘭蘭來說,什麼是她的眼中、心靈上的自然? 完成於1967的《歸返》(拍品編號5006)一作,說明了她回到東方母體文化懷抱的轉捩。

在《歸返》中我們可見一個朦朧氤闔的世界,在畫面的左下方,若有個人划著船航行在那廣杳的天地之間,這是一件極具自傳性質的作品,暗示著藝術家在精神與美學上的歸返。這氤闔縹緲的世界,如同一個未知的宇宙,也令人憶起謝景蘭年輕時經常流連忘返的杭州西湖邊蒸蒸的水氣和自然的霧靄。作品體現了屬於她創作中獨特的朦朧美感,而這份美感是極為東方的。如在莊子的審美觀中,美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種「得意以忘言」的畫境。

綜合藝術的空間轉介,安定的慰藉

而自1970年起,謝景蘭在藝術上的表現結出了具體的豐碩果實,開始備受矚目。她先後在巴黎的列普耶畫廊(Galerie Jacques Desbrières) 、克列畫廊(Galerie Iris Clert)舉辦結合電子音樂、繪畫與現代舞的綜合演出。據評論家所言:「我們看到畫和表演者從黑暗中隱現,她們就像出自一戲劇的演員,隨著謝景蘭迷人而又令人不安的節奏前進。舞姿是那樣的美,色彩是那樣的豐富,樂曲是那樣的和諧悠揚。」謝景蘭像是一個全方位的藝術家,主導全局,她在台上演奏自己所譜的樂曲,舞者們根據她所想的色彩方案進行舞蹈,而被置放在台上的畫作,就像是一個引領觀者進入另一個時空的平面轉介。謝景蘭開啟此「綜合藝術」的先河。1973年法國文化部並頒給她特別獎助金,作為鼓勵她在綜合藝術(繪畫、音樂和舞蹈跨界合一)的成就;1975年她更被官方頒予「藝術文學類騎士勳章」,此無疑為對其藝術最高的肯定與認同!

在1970年,蘭蘭的創作亦起了轉變,過往寬厚具份量感的金石書法線條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細細綿長的線條,色彩亦轉為清麗柔亮,早期的厚塗亦被薄彩暈染所替代,在細膩的層次變化中,流露出一股柔軟與安定的力量。如創作於1973年的《煙雨濛濛》(拍品編號5011)即為一例,畫中的景物彷彿人煙罕至的仙境。作品如同藝評家湯普森(Sophy Thompson)所言,「是外部世界的表現中,追求內在真理和內心情感的象徵性圖像。」蘭蘭亦曾表明她希望她的作品成為一個對應於外在紛擾的避難所,帶給人撫慰的能量。

而蘭蘭也在繪畫中思考著如何將樂音的聲響表現在平面的繪畫上。完成於1978年的《不對稱與對稱》(拍品編號5009)便為一絕佳的例子。畫中不同明度的黑線悠揚起伏,如同樂譜上高低升降的音幅,時而剛強果斷,時而柔軟幽微,勾勒出動態的節奏與音頻,如藝評家杜昂(Rene Drouin)所述:「點線若懸掛在有著細微差異的灰色表面上,近看時每個動作都在搖擺,每一筆都好像具發展潛力,但此刻卻在震顫中等著解脫。斷斷續續的黑色線條,如同一顆顆神秘的星星,閃爍著溫柔不定的光芒,我把別的一切都置於腦後,只想讓自己走進這首永恆的詩歌中,這首昨天的,今天的,也許將會是明天的詩歌。」蘭蘭輕聲地向我們訴說著一個關於永恆的故事。

美學的傳承與再造

「我是這個時代受東方影響與中國畫啟發的畫家,我是中國畫家,也是現代畫家。
謝景蘭

1980年代之後,蘭蘭曾多次回中國,除了探望親人外,也四處旅行與參觀博物館,當地的自然風采與古老宋元時期的山水畫對她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謝景蘭曾說她特別喜歡南宋名家馬遠與夏圭作品,從中她開始重新思考山水畫的概念與特質。她企圖用油畫來表現中國山水畫中獨特的美學視角,以及傳統「寫意」的美學精神。如馬遠和夏圭兩人用筆簡鍊,以簡馭繁,畫境清新,並改變了五代及北宋以來在山水繪畫中「全景式」的畫法,僅僅以描繪景物的一角來借喻表現廣大的空間,化須彌於芥子。而這樣的特色也被謝景蘭提取、轉化匯融於晚期的創作中。是次上拍的《觀鶴圖》(拍品編號5010)、《島嶼》和《河畔》(拍品編號5012)即為藝術家該時期的創作代表。

在《觀鶴圖》中,謝景蘭大膽地留下大塊面的空白,如同中國水墨畫中的「留白」,但那空白的背景並非全然無物,她細心刷染了輕柔舒緩的灰白與鵝黃。而在前景與後景,淡染的灰褐墨線擺盪在畫面的中心,組構出高聳、層層向遠方推進的山峰,纖細靈動的線條優游其間,帶著舞蹈的韻律,展現藝術家對於線條過人的掌握力。而在構圖上,蘭蘭採取元代山水畫常見的「一河兩岸」構圖,以一條寬闊的江河隔開兩邊相對的景物,塑造空闊、空間往畫幅外自然延伸的效果,與夏圭的《溪山清遠圖》呈現有趣的對照。

蘭蘭的繪畫,是一條以趙無極為起點,以自己為終點的道路,她在這條路上透過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最終找到了屬於自己最恰如其分的表現。她的繪畫語言從不喧囂,在二十世紀的現代美術史上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她的出現,像是一陣迷人的春風,且讓我們打開心眼,一同感受她向我們呈現的獨特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