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60
曾海文
描述
- T'ang Haywen (Zeng Haiwen)
- A:無題;B:無題(兩件)
- A:一九五五至一九五七年作
B:一九六三年作 - A:水彩紙本
B:墨、水彩紙本
TANG海文(右下)
來源
展覽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關於海文
1927年,出生於廈門商賈大戶之家的曾海文,從小隨祖父曾嚴學習書法,在重視教育的家庭環境下成長。 1937年,蘆溝橋事變讓中國風雲色變,他的父親舉家遷居越南。這是海文人生中第一次的旅行,但這次的搬遷,或也預示了他日後的漂泊,海文成年後回憶說:「對於變動我並不害怕,反而期待探索世界的未知之境」。19歲時,海文按父親的意願赴法留學,進入醫學院就讀,但不久後他發覺醫學並非他想探索的科目,不顧與家庭決裂的風險毅然決然地堅持要順應己心,走自己的路。海文喜愛繪畫,並對法國與東方文學如道德經、老莊哲學、禪學展現濃厚的興趣。1949年他取得巴黎大學法國研究文學(French Civilization)學士學位後,便開始在蒙帕拿斯區的大茅屋(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自行學畫,出入私人藝術學院。1950至60年代他以油畫描繪具象的靜物、人物與風景畫。他畫自己、身邊的朋友,及其生活空間,1955年,巴黎弗耶畫廊(Galerie Voyelles )替他舉辦首次個展,其天賦才情開始受藝術圈注目。
1970年起,或因經常旅行的緣故,他轉以水墨和壓克力彩紙本作雙聯幅的創作,在往後的二十年間,創作了數千件雙聯幅作品,顯示了極為特出的風格與深厚的東方美學觀,此讓他建立起在歐洲藝術世界的聲名。如法國國家史蹟典藏總監暨前尼斯地區美術館(Musée d'Art Contemporain de la ville de Nice)館長傅內(Claude Fournet)即指出:「曾海文對中國傳統繪畫精神非常執著,他傾注內在的精力,隨著筆墨在畫面中揮灑,活力泉湧,下筆具象與否,或者觀者對於具象、抽象的判定都不重要。他的畫中處處皆是寫意山水,只需一道線條、一個色彩,就能點出自然,而這正是傳承了兩千多年的道家繪畫特質。」海文成為巴黎戰後抽象主義浪潮中獨特的支脈。而其作品曾為巴黎現代美術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塞爾努奇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收藏。1999年,法國彭圖瓦斯美術館(Musée de Pontoise)策畫了一場名為「水墨大師」(Maters of Ink)的三位藝術家聯展,策展人將曾海文列與張大千、趙無極齊名,聯決展出。雖然當時海文已不在人世,但此展無疑肯定並體現了他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中的獨特位置與成就。
由時間序來看,海文自1948年即赴法,並後續在巴黎定居、生活逾40年,他應跟相近時期抵法的趙無極、朱德群相識,或應與更早即居住在巴黎的常玉、潘玉良、熊秉明相熟,然而,並沒有任何的文獻資料指出他跟這些同時代在法國生活、創作的華人藝術家曾密切往來。海文的交友圈很廣,各個階層均有,但以西方人為主。他雖定居巴黎,但是一個生活狀態常常是「在路上」的天涯旅人。他喜歡以實際的行動去探索世界,從歐洲、非洲大陸、中東、美國,到日本,都有他的足跡。而創作,就如同他的生活筆記,他將心眼所見的世界、生活帶給他的感動,藉由紙筆化為藝術的篇章,向我們展現他與眾不同的視角,和與自然宇宙的真切對話。看著他的作品,常讓人想起日本茶道大師Fujiwara Iyetaka的詩句,詩是這麼寫的:「我多麼希望,向那些只期望櫻花盛開的人們,顯示那些春天的氣象,那些積雪山村裡,青綠山色發出微弱閃光的春天氣象。」海文澹泊至極,一生不曾從眾地追求名利或任何世俗對於成功所下的定義,但他以睿智的雙眼與自由善感的心靈,見到如詩中所言,「從雪堆下透出的春意」,向我們展現生命的開端,與美好的吉光片羽。是次專拍集結了曾海文1950年代中期至80年的代表作(拍品編號5060-5069),且讓我們一同認識他的美善與風華。
1950至1960年代,海文曾創作一系列具象的風景作品,大多數該時期的作品多為美術館與私人收藏,《無題》(拍品編號5060, A)為拍賣市場上難能可見之作。他以豐富的用色與簡潔的筆法,勾勒了一個具有度假風光的濱海風景。天上的白雲朵朵,漁船有的停泊在港灣裡,有的遠航,青綠的樹群透過大小的鋪排拉出空間的景深,呈現自然的韻律。金黃的沙灘閃閃地環繞著海岸線,作品整體呈現一股清新動人的童趣與熱力。藝評家陳炎峰曾指出:「海文所熱愛的地中海景物—艷陽、藍天,嬌滴的花木常激發他無限的共鳴與創作泉源。由出生地廈門的海,成長的湄公河畔,以至於經常漫遊的法國蔚藍海岸,這些隸屬南方的熱情,均用明快的色調串連,它們緊緊地牽繫著他的名字和個性—海文。」作品生動地言說了海文的熱情,並或隱藏了些許懷鄉的情感,別添意義。而轉換到1963年的《無題》(拍品編號5060, B),具象的描繪開始在畫面中逐漸消失,符號開始進入其中,藝術家特別選用對比的酒紅與藏青綠彩,創造戲劇的對比,卻又絲毫不顯得突兀,令人不禁讚嘆其對色彩掌握的功力。而在線條的勾染下,月亮與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漂浮在天空之間,一個神祕的世界在此創生,左下方有一向上延伸的道路,彷若可透過它而登天,或也代表海文在求藝之道的深探與對於未知的渴望與好奇。
「我的畫既非抽象亦非具象,它意圖跨越意識的世界,來呈現與自然及其律動相關的新形式。我要將自己化為自然的力量,並透過筆墨來具體呈現。」
曾海文
海文在1970年代於巴黎重拾年幼時祖父教他練書法的中國水墨,他以毛筆、水彩筆刷沾染黑色的墨彩,在雪白的西式水彩紙上,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獨特的表達之路。體現在完成於1980年代初期的《無題》(拍品編號5061)透過墨色的渲染,靈動自由的筆,酣暢淋漓地譜出如風的自然韻律,在凝神觀看的剎那,我們彷彿能感受到風兒吹拂過低垂的楊柳樹梢間所發出的翩翩音韻。藝術家藉由墨彩在濃、重、淡、清間的自然變化,讓原本的單色產生不同的豐富表情,而中國獨特的傳統美學觀以及他的浪漫、自由的抒情,在他畫中的世界顯現。作品如同巴黎居美亞洲美術館館長岱斯荷許(Jean-Paul Desrochesthe)所言:「在時間上掌握了瞬間的永恆;在空間上,它幾近無限;在動作上,它是微風、是音樂、是靜,它呼吸、醒覺、餵養、賦予生命。海文速寫出一束純淨的能量…這些形成了一股神祕的驅使力量,把我們捲入一趟內心探索之旅。 」
相對於前作的浪漫抒情,《無題》(拍品編號5062)展現了一種超越的本質。海文下筆自信而馳騁,龍飛鳳舞的線條展現一股連貫的氣韻,在墨色豐富的變化中,將空間自然地推出深、淺、遠、近,他雖未具體而微地描繪事物,但所創造的景象卻又能讓人勾起無盡的聯想。如他以簡單的線條在畫紙上勾勒出一個半圓弧形的空間,墨線在上頭競速、迴旋、舞動奔馳,使觀者彷彿親臨法國馬戲團的表演場,或是西班牙的鬥牛場,看著舞台上的主角在其中激盪出光彩的火花。東方美學強調「神韻兼具」,如南朝謝赫所提出品評繪畫的六法中,第一法即言「氣韻生動」,點出作品必須具有神氣方能動人。海文藉著《無題》對古法提出了一個屬於自我的現代詮釋,作品活力四射,神采飛揚。而若回顧1930年代的法國藝術圈,曾掀起一股探索東方哲學與禪學的風潮,從克利(Paul Klee)、蘇拉吉(Pierre Soulages)等許多藝術家都受到東方哲學的啟發,他們並在中國書法墨黑的線條與文字造型中取得創作的靈感。海文自小熱愛文學與哲學,對禪學所講求的頓悟與虛實亦有領悟。他的創作,有時也可被視為藝術家思考的進程。如在《無題》(拍品編號5063)中,海文若深入內在的無意識層,其筆隨著潛在的意識流,將墨色渲染在純白的空間上頭,在線條與下筆速度的剛、柔、緩、急間,紀錄了他思考的軌跡,而墨與墨在點線之間交疊、積染,彷彿言說了生命歷練的厚度。藝評家陶文岳曾言:「中國繪畫美學和禪與道的精神有密切的關聯。曾海文大膽的運用重墨線條在留白的空間裡造成視覺的強烈對比,果斷粗重的筆觸讓人想起禪宗裡的棒喝,在禪坐冥思中達到醒目提神的作用。有時候在黑色線條符號與留白空間中在輕染淡墨,形成不同層次的空間推展,或先行用清水渲染控制濕度,再用上下縱橫的濃墨線條滿佈整體畫面…展現了他勇於嘗試的藝術家精神。」此與作品形成有趣的對照。
「曾海文的作品展現了特有的空間。那是道家的陰陽意象,畫家以之為其精神法則。他深信符號表達文字,文字則表現形式,表現詩畫共通的神秘空間。」
法國尼斯地區美術館館長傅內(Claude Fournet)
在西方人的眼中,海文作品所展現的空間形式,往往跳脫他們傳統的思考而顯得神秘。如《無題》(拍品編號5064)捨棄了西方的透視學,展現一個虛實、陰陽相生的空間。 藝術家先以筆刷沾著淡彩溫潤地掃過畫紙,氤氲的水氣,若孕育了一個即將到來的世界的誕生;墨黑、帶有方向性的線條隨即從畫作的四邊進入,它們自有規律,線與線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的距離,與線體本身的磅礡渾厚暗示著畫家純熟的技法與其長年練習書法的底蘊。而這些線也讓人聯想到中國易經八卦裡特有的符號,若別有其意,如同「四象」暗示著春、夏、秋、冬的季節年復一年地運生不息。而在畫作的中心,海文以起伏震動的線條突破原本的矩陣,並以紅彩畫龍點睛。朱紅的色彩,在墨黑的襯托下流露一股特殊的東方情味。如紅色在中國代表象徵熱情的太陽,帶有永恆、繁盛和溫暖,它也是海文常常用來做為簽名的色彩;而紅彩在此除了點睛,也暗示著一個生機,一個生命的到來。海文對雙聯作的形式情有獨鍾,此與中國的哲學相關,如《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為道家對宇宙生成所做的解釋,也是自然變化的法則。如作品中的兩聯既可分開單獨存在,也可合併為一,而合併後又生成第三個空間,這正是「道」的概念與高妙的空間哲學。
海文在一次受訪,談及繪畫之道時,曾精準地指出「繪畫能體現活力,它同時結合緊張和放鬆兩種表面上不同的因素,而形成一種開創的力量。」完成於1970年的《無題》(拍品編號5065),即體現了這樣的創作特質。作品以六條粗細不等的線面為作品架構出堅實的空間結構,它們若象徵著海文堅守的理性規範,也如人生旅程中彼此相交的阡陌,它們突破雙聯幅原本既存的有限空間,朝上、下、左、右四方延伸,通向未來,並化空間為無限。而畫幅間湛藍與鉛白的色彩,時而如同精靈以點灑的形式出現,時而舞動身體形成拉長的線條,以自由的姿態,展現舒坦的、帶有速度感的「鬆」的力量。海文在陰與陽、剛強與柔軟、動與靜之間,成就了我們眼前的天地。
日本著名禪宗思想家鈴木大拙在談論禪與藝術間的關係時,曾提到:「對禪畫家而言,空間跟固體物質一樣地實在——這是使人感到驚奇的現代觀點。空間雖然是空的,但絕非一無所有,因為一切生命都是從『空』而來的。從西方傳統美學觀點來看,這些運用空間的方式是非常大膽的!」對應在海文的作品,《無題》(拍品編號5066)展現了此「虛實相生」的特點和空間關係。如在偌大的畫紙上,五個方形塊面出現在空間中,而背景並非虛空無物,海文的筆刷沾染墨色,一個帶有速度感的天地在我們眼簾映現。西方現代主義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認為我們眼見的景物均可簡化為以圓球、圓錐、圓柱體呈現。海文對塞尚帶有一份崇拜之情,他亦曾以畫作題名向塞尚致敬,而在此作中,方塊體與圓的出現,或也與塞尚的理論有所呼應。另一方面,白色的圓體高掛在作品的中心上方,與中間的紅點合而為一,即成為占星學與中國象形文字中太陽的符號,亦若禪宗學說中自然的化身,終極而純粹。海文生前雖然貧困,一生浪跡天涯,看似一無所有,但在繪畫與其精神世界,他卻擁有全部,為一個完滿的個體,和宇宙自然合而為一,作品即為藝術家精神的最佳體現。
「再好的地方,你仍須離開,其方法,只是走,然只要繼續走,隨時隨處總會有更好的地方。流浪,本是堅壁清野;是以變動的空間換取眼界的開闊震盪,以長久的時間換取終至平靜空澹的心境。」
舒國治《流浪集》
常想海文為什麼那麼熱愛旅行,那麼熱愛漂泊,在長時間的行旅間,他常無法在定點收發信件,也曾因此讓許多畫廊展覽的邀約與他錯身而過,對於這點,他總是澹泊地不在意。或許他的血液裡流著一股對於未知世界的嚮往,他常常開著車旅行於歐洲大陸,見到這一站景色獨好,即下車寫生。旅行,砥礪著藝術家的感知、讓他跳脫的固有的慣性,放大心眼及覺知。《無題》(拍品編號5067)便是一件「在路上」的創作。作品呈現一個無人的荒地,麥梗隨陣陣冷風彎折腰桿,夜晚悄悄降臨在大地上,幽暗的天幕透露肅穆的寧靜,一種孤寂感油然而生,然而與其相伴的是另一種「青風明月,時在襟懷」的灑脫。海文在大自然中發現了自己,他並藉著畫筆,與我們分享這些再真切不過的生活感悟。而當1970年代許多抽象藝術家如競速般地使用越來越大的畫布尺幅,追求畫出曠世巨作的時刻,海文選擇了與他們完全不同的路徑。其創作從不拘泥於紙材的大小,相對地,他甚至喜歡在小巧的長條形紙張上作畫,它們以單聯、雙聯與三聯形式的構成出現,彷彿是他的日記,隨時隨地寫下他的所思所想,在那有限的尺幅間,若化須彌於芥子,觀者往往可以「由小見大」。《無題》三聯作(拍品編號5068)即為當中的經典代表。海文悠揚的畫筆以不同的主色調躍動於畫紙上,豐富的色韻交織出自然的氣息,畫中的一筆一畫皆有其意義與存在的功效。透過三幅作品,我們彷見春日的草地上綻放的花朵、夏日鄉村街道上低矮的紅磚小屋在太陽映照下所流露的溫暖,以及那如同坐在火車廂內往窗外望去的秋日市景。它們各個豐富得不可思議,向觀者展現著豐饒的動人意象,與藝術家深藏在心底的豐沛情感。而《無題》(拍品編號5069)是這次專拍中,尺寸較大,並非以聯屏形式出現的作品。在直幅的紙張上,海文選用黃綠為主色,描繪了一個若一望無際的青草地,色彩層層疊疊在其中相互碰撞交融,稀釋的水筆提亮前景,帶來光感;當中不容忽視的是藝術家下筆快捷的速度,除透露其熟練自若,並指涉自然中氣流流動的痕跡,與藝術家和自然合一的共感。作品令人想起漢朝詩人蔡邕的《飲馬長城窟行》中的詩境:「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昔夙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或也言說了一種異鄉遊子的漂泊與人生中難免有的寂寞。海文的好友傅內曾說:「海文的作品是詩,是聖潔的儀式,是平凡事物的體現。」雖然平凡,卻真切自然,並得以觸動人心,讓人懷想,讓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