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20
陳蔭羆
描述
- George Chann (Chen Yinpi)
- 文字變奏系列
- 約一九五〇年代作
- 複合媒材、宣紙裱於畫布
藝術家鈐印(左下)
來源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1913年出生於廣東中山的陳蔭羆為中國現代藝術史上表現獨樹一格的海外華人藝術家代表之一。1925年,陳蔭羆12歲時,其隨父親移民美國; 22歲時進入洛杉磯奧蒂斯藝術學院(Otis Art Institute)求學,接受全然西式的寫實造形的藝術教育,以優異的成績一路念到碩士畢業,後並被留任作系上助教。他早年的繪畫均以寫實的街頭人物與市景為題,並受藝術圈的肯定,然而,身為一個12歲即離開中國至西方生活的華人來說,陳蔭羆一直對東方有一股自然的懷想與好奇,中國文化就像是一個生命的根源,隱隱地呼喚著他。1941年,他開始自主在洛杉磯隨一位教會的牧師學習中文和書法,長達五年的時間不曾間斷。而在1947年,在離鄉21年後,他首次回到中國,並於因緣際會下,在隔年擔任廣東嶺南大學的短期客座講師,截至1949年末才返美。在學任教期間,他與同為美術系教師的嶺南派書畫家趙少昂、同鄉的黃君璧交流頻繁,在這三年的中國生活經驗中,他始張開自己的心眼,重新認識中國。此次蘇富比現代亞洲藝術日場將呈現藝術家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
不破不立 : 揉宣紙為材 調書法變奏
1950年,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潮由歐洲席捲美國,寫實繪畫式微,藝術家們紛紛尋求「現代化」的創作,甫返美的陳蔭羆領悟到東方寫意的書畫藝術的精髓,是他可以深研並讓自己另闢蹊徑的一條道路。陳蔭羆對中國歷代文字在體例上的轉變,與從文字而生的書法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將中國古老的陶文、金文、甲骨文、鐘鼎文,石刻的草書、隸書、篆書文字融入作品,並以獨特的方式加以轉譯。1950年代完成的《文字變奏系列》(拍品編號5020)即記錄了該時期重要的創作轉折與思考。在此作品中,他以中國書畫特有的宣紙材料為創作的基底,先將它整張托裱到畫布上,再把己身從書法線條與字形的結構中所得的靈感,藉著水墨與西方的油彩,化為畫面上基本以直、橫、豎、點,短而急促的線條所構成的方體塊。這些塊體從上到下若鋪天蓋地般地佈滿整張畫紙,營造出一種圖底難辨的有趣空間,當中虛亦若實,實亦若虛,互為表裡,互為表徵。其中或方或長的塊體形貌與三國時期的拓片《天發神識碑》相似,但字義在此已被藝術家完全抽出,甚至刻意破壞,我們早已無可辨讀。而塊體展現著線條由長短、大小、粗細、剛柔、縱橫、疏密等組構出的美感與韻律,記錄作者主觀的意念與情感。而在線與面之間,層次與顏色豐富得不可思議,瀲灩明亮的黃與紅、藍色彩,畫龍點睛地躍動其間,吸引著觀者在其中逡巡漫遊,頓時間,我們若闖進字語的森林,古老的音訊從荒煙殘留的字跡中迸發,向我們訴說著神諭。
書為心畫 言千古蒼茫
而在50至60年代,陳蔭羆接續對材質作了許多具體的實驗,如他除了將整塊宣紙拖裱在畫布上,也嘗試把所蒐集而來的不同時期的書法拓本,用溶劑加以軟化、切割,使它們成為破碎、不連續的文字紙片,再加以拚貼、層層黏貼到畫布上,並透過壓、擦、刮、磨的手法讓它們生成自然的肌理,而這一切的行動,除了材質的試驗、將原本傳統書法的字形、字義作創作上的轉化外,他亦在思索著如何以現代的媒材與新的表現方式,在畫作中「寫」出悠悠歷史的蒼茫與其人生感懷,他讀出了歷史中世代更替的愛恨情仇,有其壯麗,有其智慧,也有其作為一個在異鄉生活的外來人的鄉愁。《綠竹簡》(拍品編號5021)即為其將此思緒表現於創作的典型。
作品上頭有一層層薄薄的紙材在畫幅中隱現。它們融合著油彩閃爍,有著模糊難辨的字跡。藝術家有意識地在油畫中保留古代竹簡由長條的竹片所構成的形式,他以寬版的扁筆於其上進行層層書寫,即便當中線條如何轉折蜿蜒,帶有橫豎方向性的塊體如何錯落,但行與行之間仍保留著無形的巧妙的間距,組合複雜但具統一性,如蘇東坡所言「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而連續不斷的行氣生呈自然的氣韻主導全局,青綠、嫣紅的對比色彩在躍動中把空間的景深往前推進,開闔有度。藝術家在此若化身成撰寫史記的司馬遷,寫著屬於自己的歷史。青綠的主色令人聯想到商周時期古老斑駁、充滿歷史痕跡的青銅器皿,藝術家在線條與色塊的反覆交疊中,創造了一個帶有深濃懷古情懷的空間,畫境呈現如上海美術館館長李向陽所說:「但見天水蒼茫,荒煙奔草,似無盡被風蝕的碑銘,林林總總,層層疊疊,敘說著世事的滄桑與日月星辰的靈光。」大氣韻生。
舞出自然的節奏與心韻
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東晉的王獻之將它帶進了一個全新的局面,他提出「一筆書」的表現形式,如以《中秋帖》為例,其用筆灑脫,結體開合自由,從上到下牽絲連貫,線條俯仰相應一筆相連,為草書風格開創了新的局面。而這樣的精神,也被陳蔭羆加以提取。如表現在《超于象外(非狂草-1)》(拍品編號5022),藝術家再下一城,早期帶有書法文字形體的塊狀物已全然消失,他跳脫了具體的「書寫」,而將他在各個世代的書法體例中感知的不同美感提煉出來,如金石文字的磅礡、草書的狂放灑脫、隸書的厚實圓潤、宋體的娟秀俊逸、顏體的頓挫鬱屈等加以放大,並進行重組和變奏,他們化身為舞動的色線,融合其作畫時手部的自然深體運動,跟隨其內心的直覺,在畫布上展現一曲曲似無停歇的狂舞,他將時光凝縮其上,成就此亮麗生動之作。他將世界最古老的中國文明的書法寫意的靈魂,作了延續的新生,開創了屬於自我的新局。
故鄉的風景
1950年代之後,陳蔭羆雖然開始以中國文字作為創作靈感,但卻從未真正完全放棄具象繪畫。1947年至1949年,陳蔭羆曾短暫回到故鄉,途經香港時,或許是驚嘆於香港的繁榮,進而創作了一系列的香港市景作品。在《香港街景》(拍品編號5023)中,他以後期印象派及表現主義的技法,再加上拜訪香港後對中國文化和藝術產生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和體悟,創作出此一游走於具象和半具象的城市風景。此作中,藝術家筆下的香港高樓大廈、各類商鋪林立,畫家刻意將天際線縮窄,以兩旁的高樓和下方熙熙攘攘的人群為主角,強調城市中地少人稠的特色。極具活力的流暢線條和明亮鮮麗的用色讓香港的繁華富足躍然於畫布之上。《香港街景》與現代亞洲藝術拍場中另一幅《暗夜》(拍品編號5070)皆為現任美國藏家於90年代直接購自曾於60年代幫藝術家舉辦過個展的洛杉磯安克洛姆(Ankrum Gallery)畫廊,來源珍貴。
藝術家早年短暫客居香港時,曾與嶺南畫派的諸多國畫大師多有交流,並至香港和上海旅行,故完成了許多旅程所見的靜物與風景畫,豐富了他的藝術創作。《江畔漁村》(拍品編號5024)創作於1965年,以極其特殊的構圖和用色描繪一繁忙的江邊口岸。前景的水域停泊了滿滿的漁船,兩旁沿岸更有點點漁村,後方是層層奇峰,山環水繞。畫家運用紫色、粉紅和湛藍等多種斑斕的色彩,以短促、縱橫交錯的筆觸描繪出一彩霞片片、薄霧如紗、充滿生氣的中式漁村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