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7
明永樂 青花折枝瑞果紋梅瓶
描述
- porcelain
來源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詩酒樂華年
永樂青花與乾隆釉裏紅梅瓶賞析
李寶平
梅瓶為中國瓷器中最典雅器形之一,器身修長圓潤,束口小巧,其原形可溯自千年以前,然盛行於明清。此二件梅瓶,出自明永樂窰、清乾隆窰,相隔數百年,卻皆燒造於景德鎮御窰址,瓶身均繪富麗折枝花果紋,寄意長壽,子孫綿延,象徵中國造瓷史之兩段輝煌時代。乾隆帝精鑑愛物,煞費苦心再命摹造永樂窰梅瓶,且添增其個人審美偏好。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宗為一件宋代長頸瓶作御製詩〈官窰膽瓶戲成口號〉:「古瓶盛酒後簪花,花酒由來本一家」,此句用於梅瓶之上,可謂同樣合宜。
梅瓶器形首見宋代,不同窰址皆有燒造,形制相異,多作酒罐使用,宋時壁畫可見梅瓶用於盛宴場合。至明代,梅瓶仍作酒器,但亦可見盛花用途,當時帝王、皇親貴族、高官墓裡,均見梅瓶蹤跡,作為祭祀用途,為重要禮器。北京近郊萬曆帝墓定陵,出土八件帶蓋梅瓶,書嘉靖、萬曆年款,四瓶置於萬曆墓室,其餘四瓶兩兩出自其二位皇后墓室,書嘉靖年款作例現身萬曆墓,更見明代皇室對於梅瓶之重視。清初之際,梅瓶已多作盛花擺設之器,可見於部分畫作,如宮廷畫師郎世寧《午瑞圖》軸(圖一)。雖見梅瓶插飾各式花卉,「梅」仍用以形容此器形,或因瓶口纖小,適合盛細長梅骨,但也與梅花作為花中君子和歲寒三友大有關聯。梅花冰肌玉骨,傲霜鬥雪,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梅瓶器形秀雅中見挺拔之姿,也頗契合梅花清雅脫俗傲雪凌寒之風骨精神。
現此二件梅瓶,秀雅清麗,於歷史觀點中更是舉足輕重。明永樂窰青花梅瓶,為當朝經典之作,突顯景德鎮於燒造青花瓷僅僅數十年間,技術已達到空前高度。瓶身造形纖穠合度,繪折枝花果豐碩華美,為早明青花瓷盛行紋飾,可見於其他器形,其設計至臻,所樹典範,長久莫及。此件青花梅瓶尤以輕巧胎身及潤澤釉色見長,完整呈現鈷青紋飾濃豔動人,錫斑點點之明初御瓷特色,廣受後代仿傚。雍正時,此類明代風格樣式已深得帝王鍾賞推崇。
乾隆帝命御窰倣製明初御瓷,乾隆三年(1738),內廷檔案記載「六月二十五日:七品首領薩木哈、催總白世秀來說,太監高玉交宣窰青花有耳蓋碗一件,不要耳……宣窰青花梅瓶一件、宣窰青花三果梅瓶一件……交與燒造瓷器處唐英……照樣燒造送來。燒造完時再交出原瓷器繳回,仍交瓷器庫」,見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臺北,2000年,頁230-232。清廷廣稱明初青花瓷為宣窰,其中包括永樂窰無款作例。乾隆仿作永樂青花果紋瓷例極少,然北京故宮藏一例,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下)》,上海,2000年,圖版117(圖二)。
此乾隆梅瓶飾釉裏紅花果紋,更是珍稀,或為孤品,獨特之處有數,首先,其瓶肩線條柔緩,不若多數乾隆作例之寬平圓肩。此造形極為罕見,可比較宣德窰一件青釉梅瓶,及一件白釉梅瓶,刊於王光堯、江建新主編,《明代宣德御窰瓷器-景德鎮御窰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瓷器對比》,故宮博物院,北京,2015年,編號62、63。
再者,釉裏紅梅瓶存世極少,無疑因燒造釉裏紅瓷困難重重,須極度精準控制火候,甫得佳色。乾隆三年(1738),檔案記載「十月二十九日……傳旨……釉裏紅龍梅瓶,紅龍顏色不好,往好裏燒造……」,見馮先銘,前述出處,頁232。此件梅瓶紋飾發色,嬌柔紅潤,即是御窰廠成功燒造釉裏紅瓷之佳例。
此乾隆梅瓶上,繪五折枝花果上下雙行排列,此飾極少見於明清梅瓶,相類乾隆青花梅瓶多為花果紋上下錯落排列,永樂作例則見六或十種花果雙層排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永樂御窰燒造各式梅瓶,紋飾尺寸不一,中外皆盛行,其例同見於中國宮廷御藏、伊朗薩非王朝、土耳其奧斯曼王國皇室典藏。
此青花梅瓶器形,類同一對永樂窰甜白釉梅瓶,帶青花蓋,現存安宅名藏,刊於《東洋陶磁の美.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大阪,2014年,圖版79(圖三)。瓶肩以青花書「內府」,記載此對瓶原為內廷所用。北京市文物局藏一永樂白瓷瓶,器形雖異,同書青花「內府」款,見《北京文物精粹大系:陶瓷卷》,北京,2004年,圖版160。
明初圖案尺寸相同之梅瓶,北京故宮有藏,一例見於《中國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12,圖版12。另見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古陶瓷資料選萃》,北京,2005年,卷1,圖版85(圖四)。亦有一例,定為宣德時期,載於耿寶昌編,《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北京,2002年,卷1,圖版76,同書錄一雍正仿例,以及更為繁複之乾隆樣式,卷2,編號185、202。
紋飾相同二例,一瓶定代永樂,另一定為宣德,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刊載於《明瓷名器圖錄》,東京,1977-78年,卷1,圖版12、39,此二瓶比例略異,後者紋飾更顯緊湊,且配有一蓋。
一明早期梅瓶例,定代宣德,屬上海博物館藏,與一雍正仿例同載陸明華,《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代官窰瓷器》,上海,2007年,圖版5-21、5-22(標題誤植)。另一明初類例,藏於景德鎮陶瓷館,刊於《景德鎮磁器》,京都,1982年,圖版36。
相若兩例,出自六件奧斯曼皇室藏瓶,見康蕊君,《Chinese Ceramics in the Topkapi Saray Museum》,伊斯坦布爾,John Ayers 編,倫敦,1986年,卷2,編號624。另有四件梅瓶,紋飾同一,屬薩非王朝收藏,存於伊朗阿德比爾聖廟,其一載於 John Alexander Pope,《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 Shrine》,華盛頓,1956年(倫敦1981年修訂版),圖版51右上。
一件同尺寸紋飾梅瓶,出自名古屋茶道收藏,於2014年4月8日售於香港蘇富比,編號3023。一件仇焱之藏例,售於香港蘇富比1981年5月19日,編號409,同見一乾隆花果紋仿例,編號546。一件較大永樂瓶例,屬 Laurance S. Rockefeller 雅藏,售於紐約蘇富比2005年9月21、22日,編號64。
另有一種明初青花梅瓶,造型與花紋和本件拍品甚為接近,但裝飾更顯繁複,可能為本件梅瓶樣式之原型,將其花紋簡化,直接突顯折枝花果單體,即得本梅瓶之簡潔構圖 。此類稍早梅瓶紋飾較為繁複,繪十相若折枝花果分飾於更狹窄之空間,並圍以更為復雜精細外廓。著錄可見五例,其中二例帶蓋,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裏紅(上)》,上海,2000年,圖版29、30。北京海淀區香山大院出土一對帶蓋梅瓶,現屬北京首都博物館藏品,其一載於《中國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12,圖版47,另一件刊於光林,〈北京出土的幾件明代青花瓷器〉,《文物》,1972年,第6期,圖版6,圖2。第五例曾三度售於香港蘇富比,1986年11月19日,編號209,1998年11月2日,編號304,及2011年10月5日,編號11,刊於《蘇富比香港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圖版49,以及《香港蘇富比三十周年》,香港,2003年,圖版210,又錄於康蕊君,《玫茵堂中國陶瓷》,倫敦,1994-2010年,卷4,編號1641(圖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