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7
張恩利
描述
- Zhang Enli
- 樹
- 款識
06,恩利 - 油畫畫布
來源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張恩利
繪畫的本質
張恩利
張恩利獨特的繪畫語言,於當代中國藝術家之中佔據著一個重要及突出的位置。張恩利生於一九六五年,與同年代出身的藝術家相比,張到二千年代始開始獲得關注。與主流六十年代的藝術家不同,張恩利放棄對政治意識形態的執著,沒有九十年代調侃的市井氣,亦沒有對政治現實的嘲諷與無奈,焦點始終放在畫布上,揮動著畫筆的尖端,鑽研著繪畫本身,在尋常的物件及日常空間背後尋找對生活及生命的暗示,在虛實間穿梭。正如藝評家顧錚在藝術家二〇一〇年個展上的文章中表示:「在當今中國藝術界流行賦予作品以過多的外在意義的時候,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每一筆,都斷然拒絕讓人從中讀出直白的聲明或宣言來。他要觀眾跟著他一起回歸、思考繪畫的本質,讓觀眾一起跟著他的色彩與線條來慢慢追索他如此質樸地卻又是華麗地描繪的這個世界的日常瑣碎。」1 時間證明,這種極其個人性,充滿詩意,關注感官及體驗的繪畫,讓藝術家在藝術界獲得了牢不可破的位置。其作品被多個國際美術館收藏及肯定,其中包括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等。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吉林省,就讀於無錫輕工業大學藝術學院,張恩利早期作品多是由他對上海的最初印象所啟發。二〇〇〇年,張恩利於上海香格納畫廊舉辦了首個個展《舞蹈》,展示了張氏早期描繪人性心理的探索過程,風格上有著明顯的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自二〇〇〇年以來,張恩利開始嘗試創作一系列的靜物繪畫,其中孤寂空虛的主題轉化為他後來聲名大噪的〈容器〉系列,其中包裝盒﹑盆子﹑水桶,以及其他空空的容器都被漆成平平無奇的設置,這些靜物對於藝術家來說是承載了日常生活的輕的容器。容器正正是身體的延伸,並成為他二千年最重要的主題。他表示:「從身體成為一種容器這樣一種簡單的認識出發,身體的聯想物盒子、水槽、一棵大樹、一個空的房間,小到一個煙灰缸和一包煙。從細微處發現一個關於物的本質或核心。成為一種『容器』的象徵物。」
其中,作於二〇〇一年的《容器2號》(拍品編號775)無疑是上承九十年代人像作品的表現主義風格作品,同時在題材上開啟了二千年後,有著象徵主義的暗示式風格。《容器》的用色明顯地有著九十年代對比鮮明,用色偏向黑白分明的強烈風格,它保留著早期狂野筆觸,與後期用色淡薄,充滿中國水墨畫的空靈筆觸,有著本質上的分別,這無異讓我們看到他創作的如何轉變及過渡,凝固了藝術家的思考。《容器》(拍品編號774) 繪於一年之後,背景轉變為白色,用色雖輕,但筆觸依然有勁,潑墨的處理及具質感的筆觸,與他九十年代的作品遙遙呼應,卻已經預示了他經典風格的即將誕生。
《火》(拍品編號776)繪畫於二〇〇三年,藝術家用筆已經完全放鬆,淡薄的油彩取代了之前厚重質感,筆觸在畫布上更加自如,風格上可謂打開了藝術家日後最為人傳頌,類近中國水墨畫法的靈巧筆法,讓晃動的營火盡現動感。作為靜物,火有著捉摸不定的特性,張氏的獨特繪畫風格讓營火在畫布上活靈活現,摸不到卻又感受到火的溫度。
樹對於張恩利來說,除了是容器,是身體的聯想物,亦是最具有中國傳統的系列。他曾表示:「小時候,我喜歡躺在草地上看天空,看樹葉在風中飛舞。我從小學中國畫,中國畫的韻律在這些樹枝的現狀中可以感受到,樹葉的稀疏都帶著中國畫的技法。」2 二〇〇六年的《樹》(拍品編號777)是張恩利二〇一〇年知名的〈天空〉系列的前奏曲,他以單一顏色的油彩,從容不迫地把大樹的䌓枝層次表現出來,樹葉搖曳生姿,彷彿在靜止的畫布上滲透著生命的律動。正如他自己所言,樹木確認是他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主題,並完美呈現了他如何把中國畫的技法應用在西畫的媒介上,確立了他在國際畫壇獨一無二的地位。
這四張作品巧妙地展示了張恩利從二〇〇一年開始四個不同創作階段的作品,並同時成功地申述了藝術家對人類與創作物象之間那種無邊探索的關係,而更有趣的,是當中模糊不清的形式觀念。
1 《張恩利繪畫二章》《張恩利》,民生現代美術館,2010年
2 《來自張恩利的一些想法》,香格納畫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