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6
蘇加那·克爾頓
描述
- Sudjana Kerton
- 街頭小販
- 款識
S. Kerton, 78 - 油畫畫布
- 120 x 150 公分;47 1/4 x 59 英寸
- 1978
來源
展覽
出版
〈我的祖國印尼: 蘇加那·克爾頓繪畫集〉蘇加那·克爾頓編(印尼,雅加達,Sanggar Luhur 出版社,一九九〇年),31頁,彩圖版24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節錄自蘇加那·克爾頓與恩當·K·蘇比林的對話,《自由日報》,1984年5月1日)1
藝術家有能力通過新穎角度,將看似平凡的事物重新定義。假若同時注入愛國理想,則更可賦予作品另一重昇華與轉化的力量。這樣的藝術品,屬於更宏大的個體。這正是印尼藝術家蘇加那·克爾頓創作背後的故事。其畫作利用視覺藝術,記載印尼爭取獨立,脫離荷蘭統治經過,而他自我流放海外25年,亦對其藝術創作影響深遠。雖然克爾頓一直渴望回國,然而多樁政治與個人事件,令他多年以來未能如願。是次上拍畫作《街頭小販》創於克氏返國一年之後,欣然洋溢藝術家重返家園的喜悅,乃其重要作品之一,畫中人物性格鮮明,神采煥發。
克爾頓一直以其藝術創作「…回顧往昔,再三審視,盼能從中看出(更光明的)未來」2 愛國理想一直燃點著他的創作熱情,為作品提供源源不斷的故事與回憶。藝術家記憶中的、以及通過其作品重新想像的印尼,同樣滿載屬於人類的故事。克爾頓讓平凡人的生命躍然活現於畫布之上,永遠成為印尼歷史與傳說的一部份。
「即使我當時在美國生活,創作主題仍與印尼息息相關。我曾數次以紐約的摩天建築創作,也高興能有這種創作經驗,可是我內心深處,沒有探討這個題材的信念。我感覺在西方好像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抓緊的事物,」克爾頓表示。「在美國居住,只是令我更堅決覺得,必須以印尼的事物為創作題材。我期望作品能夠讓人們思索及審視活在印尼的經驗,也希望能在作品中融入幽默元素,並向世人展示印尼的美麗。」3
克爾頓對人像的興趣,始於事業早期為印尼《愛國報》擔任藝術版記者之時。為了報導印尼的獨立運動,他自願走入戰場,穿越槍林彈雨,甘冒生命危險,目睹國家革命過程。克爾頓說:「每次接觸一個創作題材,它都馬上成為我內在感情的一部份,它當中有我,我當中也有它。」4 藝術家經歷荷蘭統治、二戰時期日本佔據、以及國家獨立。他憑獎學金到荷蘭進修,因而有機會在50年代初期遊學海外。到了歐洲後,他再轉往巴黎,其後遠赴美國,客居紐約。他在途中遇到各種人物,走過不同國家,作品揉合了他們的個人歷史、以及各地的風景面貌。
藝術家在西爪哇省萬隆市渡過少年時期,晚年返國後再回到當地居住。《街頭小販》描繪萬隆的農村夜市生活情景,細緻生動地表現出街頭食品攤販與客人的各種動態。為了賺取微薄收入,歌者在街頭賣藝,克爾頓以之入畫,為作品平添色彩。克爾頓對人物感情的描寫敏感細膩,不以個別人物外型為重點。藝術家特意採取這種風格,讓他可以印尼人及旅居外國的異鄉客的雙重身份自我審視。
《街頭小販》與克爾頓的許多其他作品一樣,以寫情為主,敘事為次。藝術家「…有意扭曲視覺,(因為)外在的型貌已非定義元素…(透過)拉伸、扭曲、放大及改變人與物的形狀」5,反而更能捕捉作品主題的內蘊。評論家把克爾頓的創作哲學稱為「平凡的主題」6,然而藝術家本身的生命卻是如許超凡。一個人的身份定義,往往由微小的時刻構成,而家人之間的聯繫,亦建基於群體。畢竟,許多壯闊的宏圖,都是由這些輕微細緻的生命點滴累積而成的。
1.扎伊拉尼·R.A.,克爾頓·L.,瑞特·A.,利茲克·阿克曼特·扎伊拉尼,《國家主義及其轉變:思考蘇加那·克爾頓藝術作品》,教育及文化局,雅加達,印尼,1996年,頁137
2.見1,頁161
3.東尼·唐納森克爾頓筆錄克爾頓1988年7月訪問,發表於文章 < 故鄉回憶:克爾頓談個人藝術創作>,《Orientations》,2007年6月
4.見1
5. 賀利·迪姆,<思考蘇加那·克爾頓:獨立之自由畫者>,《獨立史:印尼現代藝術 - 蘇加那·克爾頓》,尚德工作室(Sanggar Luhur),印尼,2003年
6.見1,頁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