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019
  • 1019

張荔英

估價
400,000 - 6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Georgette Chen
  • 峇都丁宜
  • 款識
    CHEN
  • 油畫畫布
  • 60 x 72.5 公分;23 1/2 x 28 1/2 英寸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80件作品:個展,中國社會展覽〉一九五三年九月

出版

〈張荔英〉珍·謝著(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國家文物局,一九九七年)73頁

Condition

The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overall, as is the canvas, which is clear and taut. Upon close observation, there is indication of light wear and handling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work, along with one tiny area of paint loss on the top margin (middle cloud),and three pin-sized paint losses on the top right corner (palm leaves). Examination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shows no sign of restoration. Fram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張荔英是南洋藝術派的先鋒,為新加坡固有的創作模式注入現代主義概念,重新塑造了新加坡現代藝術運動的面貌。她曾在巴黎就讀受訓,故其創作多獲後印象主義啟發。縱觀其一生創作,明顯可見歐洲各地的藝術傳統對她影響深遠。張荔英的作品大致可劃分出三種主題:靜物畫、肖像畫、風景畫。海景一直是畫家傾心的主題,此作《峇都丁宜》正是其中經典佳作。變幻莫測的海水讓畫家得以實驗各種色彩、並捕捉四周環境的自然韻律。

張荔英喜用水彩和粉彩,但真正使她揚名於新加坡畫壇的是其油畫作品。此媒材讓她得以發揮厚重的筆法和豐富的色彩——兩者都是後印象主義畫家的標誌。保羅·塞尚與文森·梵谷對她的影響尤其突出。他們的創作哲學、對特定色彩的分配、以及對光影的運用都可在張氏作品中略見一斑。

自1940年代以後,張荔英的作品主要描繪中國、香港及其後於1954年移居的新加坡;她在當地生活直至1981年辭世。她的後期作品經常描繪熱帶地區的山水風情,還有東南亞地區特產花果的靜物。這些作品進一步鞏固了她作為南洋藝術運動推動者的地位。
在南洋派藝術家如鍾泗濱和陳文希等一眾同儕當中,她的畫技當屬超卓,而且她更是當中唯一的女性。「有時候我將畫畫比作音樂的音符和拍號、語言裡的文法……那是(個人)藝術修行的第一步……和天分不一樣,這種技巧或知識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靠學習而得」,她如此講述作為藝術家的成長歷程 1

張荔英的戶外創作是實地情景的反映,自然景觀主導了畫作形態。畫面從稍高的角度眺望海灘,彷彿畫家本人正在樓台上展望眼前海景。她特意使用這種視角,邀請觀畫者共享這一刻,令人聯想起塞尚的風景畫。或許可以這樣解釋:「藝術裡唯一的現實就是想像,(只有這樣)作品才免於淪為對自然的臨摹而成為一種創作」2

張荔英作品中有一值得注意的地方,即畫家的署名「CHEN」乃其本名「Georgette Liying Chendana Chen」的撮寫,也指梵語中的「Chendana」,即檀香 3。此木是熱帶地區的土生品種,她選擇這個名字,也許是象徵她在亞洲落地生根。張荔英熱愛大自然,積極參與身邊世事,從她的後期創作中可一窺新加坡正在迅速發展的藝術定位。 張氏以後印象主義風景畫和靜物畫的美學角度描繪東南亞的山水人文,改寫了新加坡一貫的創作表達模式。她的作品反映了「一位世界公民的生活和時間點滴,她發現日常之物的內在美和價值,並為之注入生命和她個人的活力」4

這幅《峇都丁宜》浪漫地描繪了馬來西亞一座同名海濱小城。棕櫚樹和大海都是張荔英常用的畫面元素;遼闊的天空和遠山引導觀者的視線至遙遠安謐的他方。張氏在此作中以海水象徵人類精神的洗滌和重生,不僅印證了她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也展現出她如詩如歌的幽遠情懷。

塞尚曾言:「我們眼見的終將消散無踪……大自然總是如一,卻不留痕跡,我們所見的都如此。我們的藝術應該表現那閃爍片刻中的精要和變化;讓我們能夠永恆不變地感受這一片刻」5。此想法或許與張荔英的藝術意念不謀而合。

1 Jane Chia著,,載於《ART and AsiaPacific》, 1995年4月,第2冊,第2號

2 J.D. McClatchy著,《Poets on Painters: Essays On The Art Of Painting By Twentieth-Century Poets》,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267

3 見1

4 Carol Lim 著,< A Lifelong Passion For Everyday Objects >,載於《海峽時報》Arts & Books 版,1985年11月10日,頁3

5 見2,頁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