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
岳敏君
描述
- Yue Minjun
- 狂笑
- 一九九二年作
- 油畫畫布
yue min jun,92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展覽
中國,香港,少勵畫廊〈竹簾後的臉:岳敏君,楊少斌畫集〉一九九四年,13頁
出版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岳敏君
「笑就是拒絕思考。」
岳敏君的標誌性大笑臉,無疑是九十年代當代中國藝術最具代表性的符號之一。其筆下千人一面的笑臉不僅是自畫像,更是中國新生代的寫照,他們既要生活在文革的陰霾之下,同時卻又要面對中國急劇現代化的壓力。他將中國人的無助感刻劃得淋漓盡致,因此成為「玩世現實主義」的領軍人物。「玩世現實主義」一詞由先鋒藝評家栗憲庭所創,揭示中國看似完美表面背後的覺醒。近年,在傳媒熱捧之下,大笑面一躍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象徵,而岳敏君在國際舞台上也更上一層樓。創作於一九九二年的《狂笑》(拍品編號153)是藝術家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從中可見其標誌性笑臉的原型和其慣用的自我重複。它與《發生在x城樓上的戲劇》是僅有的兩幅以天安門主席台為主題的作品,極其罕有。其歷史地位超然。此作曾於一九九二年突破性的「圓明園畫家作品展」和香港的經典展覽「竹簾後的臉」中展出,是藝術家早期最具價值的作品之一。
一九六二年生於黑龍江的岳敏君,屬文革後的第三代藝術家。一九九一年遷居北京市郊圓明園畫家村之舉成為其創作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在此生活,令他得以遠離政府和學術界的規範,享有真正的創作自由。「這正是我想要的藝術家的生活,一切看起來那麽棒,做一個獨立的藝術家看起來也没那麽難,租金很低,環境比單位好多了,最重要的是,我一下子就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決定每天的日子怎麽過。」1 也就是在這裏,岳敏君認識比鄰而居的方力鈞和楊少斌,並一起成為「玩世現實主義」的先頭部隊。岳敏君更將他的藝術家朋友畫入畫中,《狂笑》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畫中五名長相一樣的男子向着觀眾咧嘴而笑,背景是天安門主席台。雖然構圖中也有藍天紅柱和中國燈籠,與《發生在x城樓上的戲劇》相若,但重複笑臉這個圖像卻是在《狂笑》中開始冒起的,日後更成為藝術家的經典標誌。畫中年青人是岳敏君的藝術家好友,頭髮向後梳、牙齒微黃、且不太整齊。這種半寫實的描繪手法略帶社會現實主義的痕跡。然而,真實的况味卻被重複誇張的笑容和天安
門的背景出賣了。究竟這個男人在笑甚麼,實在無從稽考;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對藝術家本人而言,在九十年代的日子裏,笑是他面對生活的一種方式。’85新潮期間中國湧現一批擁抱理想主義的藝術家,他們受到西方現代思潮的啟蒙,試圖復興中國文化。然而,到了岳敏君這一代「玩世現實主義」藝術家,見証過前兩代人在這方面的嘗試不果後,不禁對人生提出了根本的質疑。岳敏君與別
不同,選擇以荒誕的大笑臉來表達他的人生觀。「大笑的形象對我而言是一種保証,保証一切都會變好,就像佛教所承諾的來生完滿。」笑能夠令他的心境保持平靜。「我以為,放棄一切是人生的境界,避免於社會的爭鬥,可保持內心的平和。放棄一切可使人滿不在乎,超然度外,任何問題都可一笑了之,不往心裡去,轉變成虛無。從而能夠達到超平靜的內心世界。」2 自一九九二年年底開始,藝術家以自己作為大笑臉的原型,自嘲的意味更加濃烈。
《狂笑》是藝術家以好友入畫的最後一批作品之一。一九九二年於北京圓明園舉行的「圓明園畫家作品展」和一九九四年於香港少勵畫廊舉行的「竹簾後的臉」岳敏君、楊少斌聯展,被藝評家及學者視為奠定「玩世現實主義」的基石,也是九十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里程碑。《狂笑》得以在這兩個重要的展覽中展出,足證其特殊之藝術價值,它是藝術家在美學實驗上取得之得意成果。策展人栗憲庭指出,藝術家通過一排排重複的大笑人,對中國淪為大量生產商品、高舉消費主義的經濟機器作出調侃,「用商業方式消費全權意識形態,又用全權無個性形象的排列去影射商業文化對人的侵蝕,造成雙重調侃的感覺。」3 嘲諷調侃的調子和對生存狀態的批判一直是藝術家往後創作的主旋律,但大笑人其後已換上亮白整齊的牙齒,以全新的光頭形象和一身粉紅色皮膚示人。故此,《狂笑》中造形自然的人物無疑是藝術家描寫九十年代初期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原點。
1《岳敏君》,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
2 同1
3《竹簾後的臉》,香港少勵畫廊,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