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31
  • 131

鍾泗濱

估價
750,000 - 95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Cheong Soo Pieng
  • 倆人
  • 款識
    泗濱,59
  • 油畫畫板
  • 61 x 51 公分;24 x 20 英寸

來源

日本,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e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overall, as is the board, which is free from warping and cracks. Upon close observation, there is evidence of light wear and handling around the edges of the painting. Examination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shows spots of restorations sprinkled on the left and bottom margins, beneath the bird, on the left boy (hat, forehead and underneath the hand), the area between the two boys (near center) and on the right boy (hat, hand and lower body area). Any other inconsistency is due to the artist's working method. Fram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鐘泗濱與當時其他從中國南方來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建立新家園的人們一樣,帶來審視東南亞的嶄新視角,而他們眼中的東南亞繼而成為我們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郭建超,《鐘泗濱:放眼東南亞》

鐘泗濱被公認為新加坡現代藝術舉足輕重的先驅者之一。他的作品體現出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變遷和發展,也建立起多元多彩的南洋藝術運動。其留世鉅作是成就新加坡藝術面貌的關鍵一環。

鐘泗濱與當時其他藝術家都力求把東南亞的蔚然濃綠之象與文化底蘊收入畫中,他以獨到重要的眼光建立起南洋運動。他善用水彩、金屬浮雕、蠟染等不同媒材,嘗試各類風格和題材,並巧妙結合東西方表達手法。其作品是「思考和表達現代性的一個載體」[1],也是「對建立新思維、新視角下新藝術的不斷嘗試」[2]。因此,藝術對鐘泗濱而言是一個自我尋找和不懈追求的旅程。

如想全面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最好追隨其腳步遊走東南亞及歐洲。他的旅行經歷是其風格和理念發展的首要推動力。此幅《倆人》作於1959年,受藝術家當時在馬來亞的遊歷啟發[3],展現其早期對西方後印象派的探索, 畫中兩個小男孩蹲伏在地上,全神貫注於面前的小黑鳥,背景神秘,並未對所在地點給予提示。

深入觀之,便可發現其中不同的藝術風格來源,所用黑色線條與野獸派畫家安德烈·德安的《科利烏爾的漁船》(圖1)頗為相似,而其中的幾何造形又與立體主義一樣受部落雕塑(圖2)啟發。如果說現代主義是一種對藝術形式的檢討,那麼《倆人》就是對繪畫之平面性的一種認同和歸屬。這種美學觀念在弗蘭克·史蒂拉的畫作《理性與污穢的結合》(圖3)中甚為顯著。

畫面背景以黃色為主,令人物看上去與觀者更為靠近,同時消除了任何對深度的感知(圖4)[4]。人物經藝術家造型化,身體構造被簡略為果斷大氣的輪廓線條,左邊的男孩更幾乎成為一個長方形。鐘泗濱盡量使畫面平面化,近乎一種圖案,更下意識採用三原色,鮮豔大膽的色調是其對熱帶光芒的一種表現,常見於題材相若的《無題》等其早期作品[5]。

捨去繁瑣的細節,鐘泗濱把重點放在線條的純粹,並以形和色增強情感的張力。藝術家利用畫筆和調色刀把厚重的顏料一層層塗於畫布,令表面肌理極為豐富,也為作品添加一層引申意義,粗糙的線條或許暗示生活中的艱辛苦楚,如同1950年代馬來亞社會的一個小品。在1962年的一篇訪問中,鐘泗濱提到自己「永遠不會忘記在新加坡和馬來亞所見識到的燦爛和光彩,那裡給予(他)作為藝術家一切可以渴求的靈感」[6]。

《倆人》體現鐘泗濱對西方現代藝術的深刻認知,但是他的作品遠遠超越模仿。他在1950年代首次遊歷峇里、沙撈越和沙巴,使他得以把自己作為東南亞華僑的觀察和經歷與之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藝術理論合併。《倆人》的抽象感預示著藝術家在1960年代初轉向純粹形式主義的創作(圖5)[7]。此作集深刻思想、理念和表現力,是其積極鑽研和實驗下的成果。

[1]〈鐘泗濱〉(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二〇一三年),11頁

[2]〈鐘泗濱:放眼東南亞〉楊薇薇著(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二〇一〇年),137頁

[3]見1,5頁

[4]美國藝術家威廉·莫里斯·亨特在1866年畫了一幅米黃色背景的自畫像。「淺色背景把人物推向前方,加強展現人物的特徵。淺色背景不搶視線,呈現原始、自若、反傳統的元素,把畫面從陳腐中帶到未來」。見1,13頁

[5]見2,88頁

[6]見2,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