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
鍾泗濱
描述
- Cheong Soo Pieng
- 馬來生活趣
- 款識
泗濱,1981 - 油畫畫布
- 82 x 109.5 公分;32 1/4 x 43 英寸
來源
私人收藏,新加坡
展覽
出版
〈多面藝術家:鐘泗濱與南洋藝術學院〉雅德琳·謝,(http://sea.blouinartinfo.com/news/story/862595/artist-of-many-faces-cheong-soo-pieng-survey-at-nafa,二〇一三年)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藝術史學家 T.K.塞巴帕斯與雷薩·比亞達斯在1979年新加坡第一代華僑藝術家回顧展中定下「南洋」這稱號。僑居新加坡的藝術家看待當地的文化和生活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新鮮視角,他們在二十世紀下半期創造出不同文化撞擊下的嶄新藝術面貌。
1952年,鐘泗濱、陳文希、劉抗和陳宗瑞首次踏足峇里,這次旅程成為南洋藝術的關鍵基石,他們更受到前輩藝術家,來自比利時的勒邁耶的熱情接待。他們希望締造一種全新的藝術語言以代表南洋運動多樣的文化背景。鐘泗濱那時不僅畫下峇里的風景人情,更開始大膽嘗試顏色象徵主義和非寫實的藝術呈現手法。
修長四肢、杏核雙眼等人物特徵在《無題(峇里女子)》(圖1)等其早期油畫中已出現,造型化的人與物成為他日後創作中常見的元素,在《姊妹花》(圖2)等後期作品中依然可見。那次出遊的意義重大,開啟了藝術家長達四十年的創作旅程[1]。島嶼的迷人風光如同熱帶天堂,啟發各種感官,不僅奠定了其對藝術的觀念,更驅使他繼續探索東南亞其他地方。
是次這幅《馬來生活趣》呈現了鐘泗濱最具代表性的選材,是「他對東南亞之美的讚頌」[2]。不同風格的匯聚是其從人生中提取的符號、圖像和文化[3]。此畫於1981年完筆,當時鐘泗濱已經走訪了東南亞不少地方,受益良多,並且也在歐洲舉行過展覽,重遊峇里和中國,同時不斷以各種風格與媒材挑戰自己。表面看來與其筆下知名的峇里和沙撈越女郎相似,但此畫中的安逸祥和是其晚年作品獨有的魅力,更是他再次對南洋與自身文化承傳的歌頌。
鐘泗濱在《馬來生活趣》中呈現的人物看似靜止,時空凝聚,不見動作但並非死板。畫面上的人物具有一股由內而發的節奏和沉穩,每個細節都使最終構圖更加和諧。畫面傳遞冥想般的恬靜,彷彿引領觀者來到仙境近旁。
畫幅盡顯鐘泗濱筆下的標誌性人物,瓜子臉、杏核眼、柳葉眉、頎長四肢,姿態各異[4],如此造型與印尼傳統的皮影戲(圖3)[5]頗為相似,呼應當地人民的文化底蘊。畫面背景是一抹暗金色,景緻如詩但沒有道明具體地點[6]。金色斑點佈滿畫面,渲染出馬來西亞東部的寧靜祥和氣氛。
此風格讓人不禁想起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的作品(圖4),甚至追溯至拜占庭的馬賽克藝術(圖5)。鐘泗濱的抽象作品中常見日、月等圓形物件,在此畫中則有泥土上的那塊石頭(圖6)。石頭的大小和醒目位置都在提醒觀者,它不容忽視,是帶出畫作意義的重點之一。「鐘泗濱視形狀為強烈的視覺語言,再運用比例扭曲視覺體驗」[7]。仙境般的氛圍無疑來自於藝術家早期抽象時期的表現手法。
鐘泗濱畫下沙撈越和沙巴的永恆美景及娟秀女郎,作為對自己僑居當地那一年的紀念。通過造型理想化的人物,鐘泗濱捕捉到「南洋」的精髓,並把它呈現於世。《馬來生活趣》把鐘泗濱獨特的美學眼光展現無遺,是其藝術事業的卓越代表之作.
[1]〈鐘泗濱:放眼東南亞〉楊薇薇著(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二〇一〇年),92頁
[2]見1,143頁
[3]〈鐘泗濱〉(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二〇一三年),26頁
[4]見3,29頁
[5]見1,93頁
[6]見1,85頁
[7]見3,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