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博特·莫克塔
描述
- But Mochtar
- 審美元素雕像
- 銅
- 雕塑:118.5 x 108 x 40 公分;46 1/2 x 42 1/2 x 15 3/4 英寸
- 底座:13.5 x 100.5 x 41 公分;5 1/4 x 39 1/2 x 16 英寸
- 約一九七〇年代作
來源
此作為雅加達人民代表會議廳(DPR)大型雕塑之唯一複製版本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1950年,萬隆理工大學(ITB)開展了視覺藝術部,自此萬隆派的藝術家成為抽象表現主義運動的先驅。當時為美國抽象主義盛行的時候,傑克森·波拉克、克里夫·斯蒂、威廉·德庫寧及馬克·羅斯科都是走在運動最前沿的藝術家。在萬隆(西爪哇)學習的印尼藝術家探索將他們的藝術技法與立體、抽象和極簡主義等西方美學風格相融會貫通。
莫克塔受畢加索、布拉克和格里斯等立體主義藝術家的理念啟發,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創作眼光。作家艾寧·蘇比彥托曾如此形容其作品:「抽象畫家的主要創作策略之一建基於線條、形狀、圖案和顏色的佈局和相互襯托… 所畫對象有可能在其中變得面目全非。他(莫克塔)把自己的經驗、理念及情感轉換為線、形、面、色,沒有直接對社會型態作出任何明確的評價。」[1]所以說,莫克塔以新雕塑為藝術形式,挑戰當時的主流價值觀。
莫克塔在萬隆理工大學隨畫家兼教育家利斯·默德習藝,後往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及紐約雕塑中心深造,後者培養出他對雕塑的濃厚興趣,探討具象、抽象等各種風格。莫克塔在學生時代接觸到如亨利·摩爾和理查·塞拉等不少領銜藝術家,兩人對他的藝術表現和最終建立起的雕塑美學都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審美元素雕像》一作中,莫克塔以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重要的基礎概念,象徵印尼人民的自主權、希望與和諧。時間走過歷史,也將成就未來,藝術家把所繼承的文化傳統注入新的藝術模式中。藝評家克萊爾·霍特曾說:「印尼藝術家的精良技術、對形和色的認知,以及獨特的思想概念都是新時代抽象理念和價值觀背後的推動力,即使這種手法可能與過去的價值觀和理念有所違背…」[2]
通過《審美元素雕像》,觀者可以感受到一個作為美學架構的空間。它是一個美學元素,把所有根基穩固在一起,它代表一股力量,連接印尼歷史與核心文化價值。莫克塔的其他大型作品現可見於雅加達 Manggala Wanabhakti 國家林業博物館和新加坡福康寧。
莫克塔在已有的框架中鼓勵觀者思索事物間的關聯,因為每個動作都會對周遭產生影響,環環相扣。觀者承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重要性,更加自覺他們在社會的角色,以及其行為對下一代的影響。
[1]艾寧·蘇比彥托,〈印尼繪畫之路:Bentara Budaya 收藏〉(Bentara Budaya,二〇〇八年),18-19頁
[2]〈印尼藝術〉克萊爾·霍特著(康乃爾大學出版社,一九六九年)213-2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