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123
  • 123

西周早期公元前十一至十世紀 《伯簋》

估價
250,000 - 350,000 US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bronze
这是一件典型的西周早期青铜禮器,厚唇侈口,腹部微鼓,高圈足外撇,頸部飾牛首紋和長尾鳥紋,底紋為密集的雲雷紋,一對握耳上部飾獸首,下帶鉤狀垂珥,圈足上裝飾變形夔龍紋。比較特殊的是在簋的背面底部鑄有一個凸線的長吻卷體夔龍紋。

銘文::伯作寶尊彝

來源

或徐傳經(活動於道光咸豐年間)
日本東京山本悌二郎舊藏
英國倫敦John Sparks, 1960
英國Mary Anna Marten (1929-2010)
Woolley & Wallis 2010年5月19日,編號344

出版

盛昱,《鬱華閣金文》,手稿本,19th 世紀晚/20th世紀初,頁八十七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石文字》,1935年,卷七頁二十六
梅原末治,《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1959-1962年,第二冊,編號107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研究綜覽》,1984年,簋:編號28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年, 編號3496
吳鎮峰,《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012年,編號4173

Condition

The x-ray images reveal that the gui is in overall good condition except for a restored crack on the body approximately 1 1/2 in. (4 cm) long and a restored patch on the base. There is a small casting flaw on the foo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CONDITION OF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SALE PRINTED IN TH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青銅簋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頗為常見,形制類似的器物亦多見於博物館和私人收藏。但這件《伯簋》且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歷史。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著錄其銘文的是盛昱的《鬱華閣金文》。盛昱(1850-1900)(圖2)字伯希,又字伯熙、伯兮、伯羲、伯韞,號韻蒔,為滿清皇室宗親,宗室鑲白旗第三族,官至國子監祭酒。他的性格直爽不羈,喜遊山玩水,並與文人雅士交往;居意園、起室名鬱華閣、栘林館。盛昱本人還擅長考據,能詩文,喜好鑑賞;他的收藏豐富,有不少古銅器、五代唐宋名畫、善本書籍,例如有名的《豆閉簋》、《仲姞鬲》、《德盤》、還有現在收藏在京都泉屋美術館的《虎食人卣》,都出自盛昱舊藏。當時的許多名士和收藏家,如吳縣潘祖蔭、濰縣陳介祺、即墨鄭杲、瑞安黃紹箕、福山王懿榮、臨清徐坊、上虞羅振玉等人都為其座上常來之客。潘祖蔭曾評論其為自道光咸豐以來,罕有其匹的宗室學者。

《鬱華閣金文》一書從未刊行,手稿四十七冊,後為羅振玉所得,歸於大雲書庫,現存北京大學圖書館(圖1)。該書著錄了盛昱收藏的銅器銘文墨拓一千餘七種,偶有題識考據,不少拓本上都有原器藏家的印記。《伯簋》拓本上有墨筆題記:「白鼎,未著錄」,欽印:「羅振玉印」,由此推斷,題記人(許是羅振玉本人)應該沒有見到過原器。

劉體智《小校經閣金石文字》一書中再次發表了《伯簋》的銘文墨拓(圖3)。劉體智(1879-1963)出身名門,字晦之,號善齋老人,為晚清民國時期的收藏大家,所藏甲骨、金石、善本古籍之富,雄稱天下第一。《小校經閣金石文字》一書雖然於1935年石印出版,但收錄了劉氏盡畢生之力收藏的青銅器銘文及泉范造像拓本約七千件,蔚然大觀。在序言中,作者曾言:「余前輯《善齋吉金錄》,以曾藏余齋者為斷,其有器非余有,或未見著錄,或已見著錄而佚者,必訪求拓本得而後已。三十年來,積至二萬餘紙,懼其久而散失,輒依類排比,去其重複疑偽,得六千五百餘器,分載釋文,並存舊有題記,編為十八卷。」 《小校經閣金石文字》一書的長處之一就是它儘量保存了原拓本的題記。

卷七中收錄的《伯簋》墨拓給我們研究此器的流傳保存歷史提供了新的線索。根據銘文本身提供的信息,劉體智把它定名為《白作寶尊彝》,歸入「彝」類;在原拓本上,有墨蹟書寫的名稱「周伯彝」,和銘文考釋「白作寶尊彝;右伯尊彝銘五字」,還鈐有三方印記:銘文拓片左下角的一枚印《廬塵拓》,「廬塵」是拓工之名,但不知到底是誰。其他兩枚印:《戲魚道人》、《臣經之印》,均是徐傳經的私人璽印。徐傳經,浙江德清人,具體生卒年代不詳,主要活動在道光咸豐年間,做過國子監典薄。徐氏亦以善書畫聞名,《畫家知希錄》 (清:李放輯錄)有載,謂其「書崇顏魯公,畫似白陽山人。」其作品見於公私收藏,近年拍賣會上亦有面世;例如北京中國嘉德曾於2011年春季拍賣會上拍出過徐傳經《臨金冬心畫》册頁(作於咸豐癸丑1853年)。雖然在《伯簋》銘文拓本上沒有標明誰是該器的藏主,但一定跟徐傳經有關,起碼可以肯定這件西周青銅簋在十九世紀中葉就已經進入了某個私人收藏。《小校經閣金石文字》中拓片的來源,除了來自劉體智本人收藏品,還進百位收藏家的舊藏,包括潘祖蔭、陳介棋、吳大澂等。從原拓片上留下的印記看,來自徐傳經的佔了相當的比例;可能是徐氏的金石拓本收藏一併到了劉體智手裡。《小校經閣金石文字》的拓本原件現收藏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雖然《伯簋》的銘文在二十世紀初葉之前就被發表了的不止一次,該器的圖像卻遲緩到1950年代末才發表在梅原末治編寫的《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裡(圖3a,3b,3c)。除了發表了簋和銘文的寫真照片,梅原末治還用線描發表了簋背面底部的夔龍紋,並注明此器為東京山本悌二郎氏舊藏。我們不知道此器是何時通過什麽途徑流入日本的。只是因為《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一書的出版人為日本著名古董店山中商會,想必曾跟他們有些關係。

可是誰能想到,就在梅原末治的《日本搜儲支那古銅精華》出版之時,這件青銅器已經漂洋過海,遠渡英倫,落入了大西洋彼岸另外一位收藏家手中。2010年5月19日,在英國南部Salisbury小鎮上Woolley & Wallis的一場拍賣會上,這件青銅簋與其他幾件重要的中國藝術品一起現身。這批收藏屬於剛於2010年1月份去世的英國女貴族瑪麗.安娜.馬滕(Mary Anna Marten)所有。瑪麗出生於1929年,父親是奧靈頓公爵三世; 英國皇太后(現伊利莎白女王的母親,已去世。)是她的教母。她從他父親那繼承了位於風光如畫的道賽特(Dorset)的莊園Crichel House(圖4),以及一些藝術品。她本人對古代歷史和考古極富興趣;被英國首相任命為大英博物館董事。她還創辦了古代波斯基金會,贊助學術研究。瑪麗的收藏主要是歐洲善本書和中國的藝術品。這件青銅簋是她於1960年6月8日,從倫敦的著名古董商John Sparks那裡購買的,花了2000英鎊,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的數目。自從進入了Crichel House,這件青銅器就再也沒露過面,一藏就是四十多年,直到瑪麗謝世,才又回到市場,被它的下一位主人用重金競得。夫物有聚必有散,吉金自有善終。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