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7
金昌烈
描述
- Kim Tschang-Yeul
- J-T-T 8812
- 款識
JTT 8812.1988(畫邊) - 油畫畫布 鏡框
來源
東京,親和拍賣,2007年11月17日,拍品編號246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50至80年代韓國抽象
五十年代中,韓國水墨畫家金基昶堅持一個信念:「現在流行的抽象藝術正在成為世界潮流的焦點目標;在這個時候,尤其是我們,面對著東方繪畫傳統的消亡,不僅不該藏身於象牙塔中,更要趕上時代和前進的步伐」1。儘管抽象藝術在國際舞台上確實如他所說般越漸重要,但若說他對東方繪畫傳統的看法僅是半對半錯,亦未必欠缺公允。今次拍賣將呈獻五位當代韓國抽象藝術家——李聖子、金煥基、李禹煥、鄭相和與金昌烈的作品,他們都能夠熟練融合東西方之理想,亦從不以因當代而屈就傳統。五位藝術家均以傳統為根本,逐漸衍生出一套獨特、全新,同時以韓國文化為要萃的藝術語言。
二次大戰後的世界雜亂紛呈:分割、遺忘、挫敗、頹喪——但仍然有希望。在西方世界,戰後逐漸形成的藝術界拒絕接受從前的「藝術」觀念,寧可將過去洗清。在歐洲興起的不定形藝術(Art Informel)與北美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運動同樣起源於戰後藝術對顛覆形式的渴求,並在五十年代逐漸發展;其描繪的世界乃至無法與舊有模式相容。這也是為何法國藝評家米切爾·塔皮耶(Michel Tapié)在他1952年發表的著作《另一種藝術》(Un Art Autre)中,用到「不定形藝術」這一詞語,此詞來自法語「informe」,意為無形,亦適用於形容抽象表現主義的基本概念。
與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邊,經歷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韓國的社會和政治形勢展開了劇烈變化。許多韓國當代藝術家放棄了曾經是現代韓國繪畫楷模的具象形式,轉而求學於從日本大量輸入的西方繪畫。如此看來,韓國和西方世界有許多相類之處。西方藝術界尋求脫離寫實主義,藉此摒棄保守主義和戰前大量製作的宣傳式作品;而韓國銳意脫離舊形式之目的是為了洗刷戰前的被佔領概念。許多韓國藝術家漫遊到西方,尤其是巴黎和美國,以各自的方式逐漸掌握抽象主義。當中不少人特別青睞幾何抽象主義,此抽象主義派別之代表人物有蜚聲國際的皮耶·蒙德里安和巴奈特·紐曼;至於為何另一派別——抽象表現主義較少受到注意,也許是因為它與東方繪畫風格有相類之處。
表面看來,西方對東方的啟發並不呈單方向發展。在五十年代,許多東方的前衛書法藝術走進了西方世界,在眾多展覽上獲得很大反響。不少西方藝術家沉浸於佛教禪宗與單一性的思想裡,這些意念在傑克森·波拉克和馬克·羅斯科的抽象表現主義作品中都清晰可辨。「單一性」的思想與東方書法「一筆字」的概念一脈相承,而且在今次諸位藝術家的作品中亦可見到,他們皆受過正統書法的訓練。
李聖子屬於第一批前往巴黎的韓國藝術家。1951年正值朝鮮戰爭期間,她背井離鄉,孤身前往巴黎,只為在一個由男性主導的藝術世界裡開闢出自己一方天地。她在巴黎求學期間,曾拜於多位大師門下,例如大茅舍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的美籍法裔畫家亨利·格爾茲;又認識到多位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這些影響在她的早期作品中尤其清晰可見。不過,李聖子堅持建立只屬於她的獨特風格。乍一看,她的作品好像只是對上述的幾何抽象作品略作改動和重畫。然而,她精細描繪的長方形、三角形和圓形更像是結合了東方思想中的陰陽、明暗和生死概念。今次拍賣呈獻李聖子的三幅作品,其中一幅是她在早期探索抽象主義的作品《羅納河谷5號》(拍品編號764),另外兩幅非常具代表性、構圖精妙的作品則來自她的「女人和大地」系列,《紅土地》(拍品編號766)及《無題》(拍品編號765)。兩幅作品分別作於1961及1964年,代表了「女人和大地」系列的始創和成熟階段,此系列始於1961年,在1968年告終。
另一位離鄉背井的藝術家是金煥基,他在1956年到達巴黎。今次上拍的作品是畫家風格變化的出色例證。 這幅極為罕見的《白瓷與鶴》(拍品編號762)作於五十年代,當時金煥基雖身在巴黎,但風格上仍較接近傳統韓國現代主義;此作隱約透露出藝術家日後成名的抽象主義風格,此類作品即如1970年創作的《無題》(拍品編號763)。《白瓷與鶴》中的象徵符號在金煥基的其他作品中時有可見,特別是白瓶,或月亮罐。
對於金煥基而言,「我所畫的一切都以白瓷為靈感,包括顏色」2。這句話可令人聯想起較後期的韓國當代藝術運動——單色繪畫,即以單一色彩引導觀者走入作品的冥想世界中;加之以極簡線條表現的枝葉和遠山,觀者在《仙鶴與瓶》中完全可感覺到後來出現在《無題》中、此時正在慢慢醞釀的圓弧。此作有催人入夢的力量,在構圖上非常特別,滲透著祥和寧靜的氣氛。畫中向下的三角形尖端,完美地對準下方三角形凹入的鈍角中央,凝造出精確和統一的整體效果。粉紅色的斑點在背景的磚片中忽露忽藏,令人神迷的《無題》是韓國抽象藝術的優秀代表作。
1967年,即李聖子赴巴黎十年後,鄭相和亦移居巴黎。他的單色作品呈現靜態,引人沉思,既簡單又懾人。遠看似是平平無奇,仔細近看才能發現那些細密精妙的細節,就如今次上拍、作於1988年的《無題》(拍品編號768)。藝術家將顏料塗上然後再剝離,造出如此綿密的細節。他將畫布表面灑滿粘土、用柵格分成無數小塊、在每個小塊內填上顏料,再挖出來。這種「塗抹與剝離」的過程使每個小塊四周看上去好像凹槽一般,創作結束後,擁有無數凹槽的整塊畫布看上去既嚴謹又格外靈巧。這種孜孜不倦的自我探索,使鄭相和的作品如此獨特、引人入勝。這種創作方式不斷重複,耗費心力,是韓國抽象主義藝術的重要特色。
在今次諸位藝術家當中,金昌烈是最晚離鄉的一位。他在1969年移居巴黎,早在五十年代以創立當代藝術家協會(Hyeondae Misulga Hyeophoe)而為人所知。其逼真的透明水滴畫作在1972年首次出現。今次上拍的作品《J-T-T8112》(拍品編號767) 正屬於這個「視覺陷阱」油畫系列。平平無奇的畫布與晶瑩的水滴形成強烈對比,展現出畫家將粘厚的油畫顏料轉化成澄亮水滴的高超技巧。就如鄭相和與李禹煥一樣,金昌烈在作品中強調重複,漫天蓋地的水珠幽幽覆蓋著整幅畫布。每顆水滴看似相同,其實每滴都獨一無二,流露出在重重複複中表現變化的思想。這批藝術家的精神亦可見於水滴之中,因為在佛家思想中,水意味著淨化儀式。如此這般,金昌烈將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東方對自然元素的崇敬合二為一,再一次展示這批藝術家以西方技巧匯入東方文化傳統的藝術取向。
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這第一批韓國抽象藝術家為韓國和亞洲的藝術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漫及西方。他們忠於傳統,其東方信仰始終貫徹他們的藝術創作;旅居西方的體驗也深深地影響了他們的作品。亦由於身處異鄉,與自身文化間隔甚遠,他們得以深切省悟其東方本源,從而創作出帶有強烈文化意味的作品。因此,他們力求融和東西方,使他們未在同時代的藝術運動中隨波逐流。在極簡主義風潮之後,這些作品展現出這批藝術家在風格上的轉變與進步。李聖子精細的幾何線條,李禹煥強而有力的直向揮筆,鄭相和的單色立方塊,都可見藝術家著力描繪無盡的空間和流逝的時間。儘管表達方式不同,每位藝術家均捕捉到永恆流動的一瞬——消失的線條和游移的形狀,他們表現出一種更持久的存在——無限。
1《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in Korea》,Youngna Kim 著,美國,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出版,2005年,第26頁
2 金煥基博物館,〈金煥基誕晨一百週年紀念〉二〇一三,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