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72
  • 872

張曉剛

估價
4,500,000 - 6,5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hang Xiaogang
  • 守護者
  • 鏡框
    一九九一年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張曉剛, 1991

來源

北京, 翰海, 2005年6月19日, 拍品編號1100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minor accretion on the left edge.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守護著大時代的靈魂
張曉剛繪畫的轉捩點

《守護者》(拍品編號 872)創作於一九九一年,是張曉剛於一九八九年創作,於「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展出的三聯巨作《生生息息之愛》的延續,是藝術家於八十至九十年代,歷經〈幽靈〉、〈遺夢集〉等系列後的凝煉之作,呈現了藝術家對生命的思考。《守護者》是早期作品風格的成熟之作,有著他早期作品的超現實氛圍,亦有著藝術家對生死、心靈、孤寂等宗教式的關懷。創作的時間點上,《守護者》創作於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風波之後,突顯了藝術家對生命無常的感嘆,及政治動蕩下人的渺小。《守護者》同樣對藝術家往後的創作,有著承先啟後的功用。分別直接催生了風格更為深沉,於一九九一年開始創作的〈手記〉系列,九二年參展首屆「廣州雙年展」的《創世紀︰一個共和國的誔生》及藝術家之後被譽為最為成熟及標志性,曾參展「聖保羅雙年展」及「威尼斯雙年展」的〈血緣︰大家庭〉系列。《生生息息之愛》之後的創作,一向極少在市場上出現,今次有幸再出現在拍賣上,機會甚為珍貴。

張曉剛八十年代作品主要呈現藝術家個人對生命的思考,風格是後印象主義及超現實主義的混合。他與其他「西南藝術研究群體」代表了「生命之流」的藝術家群體。文化大革命之後,四川颳起一陣「傷痕美術」的風潮,盡管在一九八二年左右的時間,一個真實面對日常生活的現象「生活流」成為了一個潮流,但很快轉換為一種頗有市場的商品畫,結果,四川的繪畫被北京的批評家帶著一種不讚賞的口氣歸納為「鄉土藝術」。張曉剛在短暫的抒情表現主義階段之後,此時 進入了「魔鬼時期」。他在這個時期頗受表現主義以及更早的格列柯(El Greco,1514-1614)的影響,強調了內心世界的壓抑與痛苦的面貌。張曉剛由八十年代中期的〈魔鬼〉系列的幽暗及悲觀,慢慢發展到以河流、宗教人物、嬰兒等生命的符號,展開了宗教性人文關懷的作品系列,包括〈幽靈〉及〈遺夢集〉系列。藝術家以宗教性的場面及人物,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心目中的「彼岸」,原始族人、女性裸體、魔鬼等同時出現在他的畫布上,象徵著生命與死亡,是這時期的重要的象徵符號。張曉剛一九八八年的《生生息息之愛》正他這時期的集大成之作。

事實上,一九八九年是一個撕裂歷史的年份,這年初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標誌著八五新潮時期關於「大靈魂」討論的結束,接下來的政治事件則使單純、衝動的理想主義和人文熱情極度受挫。社會風氣的改變,讓藝術家的思考有所不同,雖然八九、九十及九一年的作品均延續了《生生息息之愛》的風格及人物元素,如穿著長袍的人、床上的白布、花卉及書本等。唯題材上已出現了轉變,哀悼成為他這個時期作品的主題,作品具備悲劇感。《守護者》與同時期的《浩瀚的海》及《不眠的殉道者》,在主題及風格上,均一脈相承,充滿著紀念碑式的凝重感及悲劇的肅穆氣氛。《守護者》畫面中央有一具躺下的半身像,頭蓋上的雙眼暗示了他或已經不再活在人世,蹲在一旁的男子,雙手合十,守護著生命最後的餘輝。這不禁讓人想起生命的脆弱及渺小,尤如歷史巨變下的中國人,對自己命運的無可掌握,不禁讓人感嘆。張曉剛同年開始創作〈手記〉系列,風格轉向更加沉重,色調傾向灰黑色階,呈現了歷史背景的傷痕及藝術家對個人命運的思考,而此種種,我們其實在《守護者》已經可見端倪,可見此作是見證了藝術家風格轉變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