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47
  • 247

曾梵志

估價
5,000,000 - 7,000,000 HKD
招標截止

描述

  • Zeng Fanzhi
  • 瑪麗蓮
  • 畫框 二〇〇四年作
  • 油畫畫布
款識
曾梵志 Zeng Fanzhi,2004

來源

首爾,Hyundai Gallery
日內瓦,Opera Gallery
現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good condition. The paint layers are bright and intact. Under UV light inspection, there are no signs of retouching. Upon very close inspection, there is a 2mm tear to the bottom edge of the canvas about 3cm from the right edge. On original canvas, not re-lined.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揭下面具的曾梵志

「觀眾在欣賞曾梵志作品時,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是因為曾梵志能夠將他們從特定文化的傳統形象中解放出來。無論是宗教的、還是世俗的形象,要讓人過目難忘,都必先充滿了預設好的文化特徵。然而對曾梵志而言,對已有形象的再造過程,卻全無文化邊界的束縛」。刘裘蒂博士「面具下的形象:曾梵志巴黎回顧展」,蘇富比「中式元素」系列博文,2014年1月23日。

曾梵志投身藝術界不過二十餘年,已經在中國當代藝壇贏得極高聲譽,作品被競相追捧,風頭無出其右者。面具系列為其最廣為人知的作品,而在其藝術生涯的每一階段,曾梵志都以出眾的視角與有力的表達方式令眾人讚歎不已。在其早期的醫院系列作品中,他以果斷有力的筆觸描繪了冷漠無情的醫生,由此成名。在之後的肉系列作品中,紅色的運用令人眼花繚亂,撕裂與割傷無處不在,畫中更盡顯其對弗朗西斯·培根的深深敬意。接踵而來的面具系列則被謊言與欺騙蒙上了一層陰影,人物的眼睛被裝上了柵欄,臉上戴上了面具,背景顏色卻不同尋常地鮮豔。隨後而來的,是我們系列、多幅肖像畫,以及最近的亂筆風景系列。後者以充沛的能量與有力的筆觸描繪了抽象風景,意味深長。

是次拍賣為藏家呈獻的《肖像No.1》及《瑪麗蓮夢露》(拍品編號248及249)均於2004年作,當時曾梵志正嘗試以系統方法為他的創作對象「揭下面具」,並達成一種更加直接的表現語言。《肖像No.1》是此「揭下面具」過程的一個優秀範例。一方面,去掉面具代表著與世界無隔閡溝通的願望,這也是藝術家創作此幅巨大肖像畫的初衷。藝術家本身與其靈魂躍然紙上,畫作帶來的衝擊力是如此之大,觀者一眼望去,不得不倒退幾步;另一方面,這與世人的溝通方式看似直接,實則複雜,畫中曾梵志面龐周圍那凌亂的渦旋、圓形的刮擦,都說明了這一點。畫中人的眼睛被一層白霧覆蓋,間雜著紅藍斑點,彷彿觀者離畫作越近,越無法理解畫中人。就這樣,「揭下面具」的過程既是解密,又是添疑。

與此相關的創作方法,則是實驗性的濕疊畫法,藝術家「沒有時間思考」,也「沒有時間後悔」(理查德·希夫,《每一個印記都是面具:論曾梵志》,Hatje Cantz Verlag,奧斯特菲爾德爾恩,2010年,頁15)。另外一種創作方法,則是同時使用兩把刷子;一把刷子繪畫,另一把刷子干擾,在計算與偶然間搖擺,為作品更添一分矛盾與不定。

藝術家內心「揭下面具」的過程也重新啟發了對外在身份的求索。是幅畫作中,曾梵志選擇了美國流行偶像——瑪麗蓮·夢露。夢露同時也是沃荷最青睞的靈感人物,這選擇相當大膽而又恰如其分。曾梵志曾以安迪·沃荷為主題,完成不少創作,這主題本身便濃縮概括了一個雙重的「揭下面具」過程:藝術家試圖揭露真我,卻戛然而止,流於表面。沃荷以較為極端的方式斷定,觀眾只需要了解表面,而曾梵志則試圖敘述更加深入的內容。在《瑪麗蓮夢露》一作中,不見了沃荷作品中的華麗明亮、普普藝術元素與咄咄逼人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流暢的線條,讓人神往。黑暗的夜空下,夢露熟悉明亮的身影款款而來。

畫作以一張夢露參加沃特·朗執導之《輕歌曼舞好營生》首映禮時走下車子的照片為靈感,同樣展示了夢露的紅毯風情,然而筆調卻帶有幾分憂鬱。夢露一頭金色卷發,周身散發明亮光芒,似乎是相機閃光在視覺中明顯的滯留。半開的車門暗示觀眾,在看不見的畫布之外,還有其他人在場,但黑暗的夜空又彷彿與這解讀相互矛盾。畫中的夢露風情萬種,又孤獨寂寞,天使般的面龐被黑暗所包圍。這照片本該清晰展示出夢露的風華絕代,在曾梵志的筆下卻變成對這位一代巨星孤獨的追憶。

曾梵志於2000年後的作品較少使用比喻手法與象徵符號,他轉而在特定主題上使用實驗性筆法,探索自己的情感走向。因此,他改變方向,開始創作風景畫,這可被看作是其更加有意識地探索外界。《肖像No.1》及《瑪麗蓮夢露》均為內涵豐富的肖像畫佳作。它們對自身的剖析與洞察,令觀眾得以用平和的心態看待偶像,意識到他們不過是蓄意構建的文化形象,或是被政治操縱的一枚棋子。儘管如此,此類作品的一大吸引人之處,仍然是偶像那無與倫比的誘惑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