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22
  • 22

黃冠餘

估價
600,000 - 1,000,000 RMB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Huang Guanyu
  • 七月
  • 一九七八年作
  • 油彩畫布 畫框
款識
黃冠餘,78

來源

加拿大私人收藏

展覽

中國,北京,中國美術館〈同代人〉,一九八〇年七月

出版

〈文藝報〉一九八〇年第九期(中國北京,文藝報社),封二
〈人民畫報〉 一九八〇年第十一期(中國北京,人民畫報社),23頁
〈北京文學〉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中北京,北京文學出版社),封面
〈美術作品〉7(中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無頁數
〈20世紀中國藝術與藝術家〉邁克爾•蘇立文著(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圖版64;(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二〇一三年,圖版64
〈中國油畫50家 – 黃冠餘〉李海劍主編(中國海口,海南出版社)二〇〇六年,42頁〈黃冠餘畫集〉(中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七年,無頁數
〈中國藝術〉(中國北京,中國美術出版總社),二〇〇八年,8頁〈黃冠餘畫集2〉(中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二〇一二年,139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minor wear and handling marks around the edges.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七月》:同代人時期的黃冠餘

一九八O年七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同代人油畫展」展出了十五位青年畫家的八十餘件作品——這是中國美術館自建立以來的第一個體制外團體展覽。作為「同代人」的重要成員,黃冠餘的參展作品引起了廣泛關注,並被美術館及外籍人士相繼收藏。其中,創作於一九七八年的油畫《七月》(拍品編號22)大受歡迎,不但被當時的《人民畫報》和《北京文學》競相刊登,更在展覽後由著名波蘭裔記者、作家愛潑斯坦購藏,今次是這件作品首次釋出於市場。

「同代人」活躍於一九七O年代,是由一群在中央美院附中接受過專業繪畫訓練的青年畫家組成的團體,黃冠餘的個人經歷在其中富有代表性:出生於一九四O年代,進入中央美院附中接受專業美術訓練,一九六四年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此時正值吳冠中在該校任教),畢業後在美術機構中從事舞美設計、出版等工作。與當時深受蘇派寫實技法影響的中央美術學院相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藝術教學則更重視藝術的形式感,強調藝術、設計、工藝製作的彼此融合。

黃冠余與他周圍的同學們——如王懷慶、秦龍、孫景波、孫為民、張紅年、張宏圖等人既是時間上的「同代」,又是藝術上的「同道」。文革結束之前,他們經常利用週末的閒暇時間聚集在總政歌舞團一個存放舞美道具的車庫裡寫生創作,並一起通過畫冊和舊雜誌研習西方早期現代主義藝術,如馬蒂斯與克里姆特等人的繪畫。在這個相對寬鬆和隱蔽的空間裡,這些年輕人嘗試擺脫僵化的主題性創作模式,轉而追求對美和自我的表達。

作為在七十年代末高呼「形式美」、「抽象美」的吳冠中的學生,黃冠餘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實踐了老師的觀點。在這幅堪稱其代表之作、充滿唯美傾向的《七月》中,畫面裡穿著白色連衣裙的少女手捧著一本書在低頭閱讀,綻放的向日葵和盛開的鮮花環繞著她。《七月》的創作背景與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在整個文革期間,全國大專院校停止招生達十年之久,直到一九七七年十月才正式恢復高考,而畫中少女的模特原型,正是剛剛參加了一九七八年高考的青年學生。在用筆上,《七月》有借鑒後印象派的痕跡,但從構圖與色彩調配上來說,《七月》又有著極強的裝飾效果,這固然與黃冠餘的職業經歷相關,但如果瞭解到整個文革期間,中國的油畫主人公大多是以「紅光亮」的用色方式和「高大全」的造型套路創作的健壯工農兵形象,就不難想像意境恬靜自然的《七月》為後文革時期中國油畫界帶來的一陣清新氣息,它不遺餘力地傳達了真實生活中人的青春與美好。此外,黃冠餘在借鑒西方技法的同時,也在不斷摸索著屬於中國的油畫語言,比如他在《七月》右下角落下的、如同中國畫傳統印鑒的簽名方式,這亦與吳冠中一直提倡的「油畫民族化」的精神不謀而合。

黃冠餘與其他「同代人」藝術家在七十年代末的創作,不僅標誌著「主題先行」、「內容決定形式」等一系列充滿意識形態特徵的官方藝術標準被瓦解和超越,更標誌著藝術家們正在爭取獨立於國家的創作身份與創作方向。批評家陶咏白總結道:「‘同代人’的含義已經遠不止是一個畫家群體和一次畫展這麼狹義簡單,它所傳達的也不再是一個青年畫家群體的聲音,而是代表著一個時代被壓抑民眾的共同心聲。」也正因此,「同代人」堪稱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