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86
  • 886

草間彌生 南瓜 壓克力畫布 畫框 一九九二年作

估價
4,500,000 - 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草間彌生
  • acrylic on canvas
款識
Yayoi Kusama,1992,《南瓜》(作品背面)

來源

紐約,Robert Miller畫廊
亞洲私人收藏
紐約,蘇富比,2007年11月15日,拍品編號290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minor wear and handling around the edges.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另一個宇宙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可以說是當今在世最著名的日本女藝術家,過去六十多年來創作出眾多不同凡響的作品,不僅打破媒材、文化和空間的局限,更大大地改變了西方當代藝術史的進程。歲月和年紀無阻她的發展,於二零一一至一二年間在索菲亞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龐畢度中心、泰特現代美術館和惠特尼博物館舉行的世界巡迴回顧展,還有接踵而來在北美、日本、南美和亞洲舉行的個展,進一步印証藝術家一向與時並進,近年更日益受到策展人和藝評家的歡迎。蘇富比十分榮幸呈獻草間彌生五件非常出色的作品,從八十年代末期橫跨至二千年代,是追溯藝術家於七三年重返日本後的實驗期的關鍵,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深入地了解到構成馳名的幻覺藝術的標誌性圖案和媒介。

藝術家常說童年時的幻覺是藝術創作的主要靈感泉源。「這個疾病令我一心一意成為一位藝術家,因為它容許我擺脫常識。對我來說,作為一位藝術家,藝術有重於一切。而(我的病態迷戀)是作品的靈感來源;我稱之為病態迷戀的藝術。」1 它無窮無盡地衍生出無數的視覺符號,從南瓜、無限網、陽具狀軟雕塑、圓點,以至「自我消融」的概念,在一切可能的媒材中體現。於五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期草間顛覆紐約當代藝術界,一九七三年由於健康轉壞返回日本。其後幻覺情況日趨嚴重,自一九七七年起長居於東京一間精神病院。八十年代至二千年代標誌著藝術家創作生涯上的一個新階段,新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在新的生活環境中開始出現,與以往的風格截然不同。

兩幅題為《南瓜》的繪畫作品(拍品編號882 886,創作於一九九二年,即草間參加一九九三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前一年。它們特別向南瓜致敬,南瓜既是藝術家的自我寫照,也是其作品中最常見的圖式之一。據草間所述,她對南瓜的迷戀始於祖父的農場。「我把南瓜從莖上拔下來。南瓜突然活過來開始跟我說話… 那種可愛的觸感,真是筆墨難以形容。」2 南瓜早於四十年代當藝術家在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修習日本畫時已初次出現,其後於八九十年代再以成熟的圓點姿態出現,如見於這兩幅作品。兩幅作品都是運用常見的黃黑搭配,然而兩者之間相反的顏色安排和尺幅的強烈對比正好反映出藝術家的靈活多變本質。拍品編號886 是一幅大型作品,描繪南瓜的標誌性輪廓。黃點黑底的搭配和方形的南瓜輪廓是草間在壓克力作品中愛用的元素。南瓜身上和背景的圓點和無限網圖案微妙地暗示著繁殖和生長,而更重要的是,點出草間作品的核心概念︰無限重複。另一方面,拍品編號882 特別呈現的豎向和俯瞰格局,進一步放大草間描寫心愛植物的獨有方法,同時亦顯露出藝術家對自然的不可思議和奇妙的迷戀。

雖然《南瓜》將她釋放的創意與童年經歷連繫起來,但〈無限網〉系列卻是草間首次進軍紐約藝術界的象徵,先後於一九五九年在紐約布拉塔畫廊舉行的草間彌生首次個展和其他無數聯展中展出,當時一同參展的藝術家還有安迪· 華荷、克勒斯· 歐登柏格和喬治· 西格。這些歷史性的畫作突破當時前衛藝術界的界限,最終成為藝術家日後不斷重複、富有象徵意義的視覺密碼。她曾宣稱︰「強大得足以包圍整個宇宙,更不用說地球的畫,就是草間彌生的『無限網』。過去四十年來我不斷在做著這一張無限的網,將來也會繼續。草間彌生是不可改變的。」3 二零零零年的作品《無限網》(拍品編號888正好是原來的單色繪畫的延伸。這幅鮮見的銀灰色小巧作品,令人立即想起淨化而重複的繪畫過程,一步一步地紓緩藝術家所受的幻覺之苦。這個圖案最早出現於一九五九年創作的〈太平洋〉水彩系列。以手腕簡單的動作做成的有機圖案,是藝術家跨越幻覺的持續折磨進入現實世界的冥想通道。這些連綿不絕的小弧形最先引起藝評家唐納德· 賈德的注意,並於其一九五九年的文章寫道︰「草間彌生〈無限網〉的意義是既複雜又簡單。基本上是由兩塊相近而又大抵平行的平面互動而成… 在於那些溶於平面的點,也在於稍微偏離但效果强烈的點。」4 早期的〈無限網〉作品整體獲得正面的評價,進一步肯定賈德的觀點。有些藝評家欣賞她推翻當時流行的抽象表現主義的雄心,也有些將作品的單調重複美學與安迪· 華荷的《牛牆紙》和簡約主義的興起拉上關係。

源自〈無限網〉的重複結構和消融過程可以見於藝術家的鏡像裝置、軟雕塑和有名的行為藝術作品,她無休止地將現成物和表演者覆蓋在以著名的符號如陽具和圓點交織而成的「網」底下。一九八六年創作的《花粉》(拍品編號887是一件典型的軟雕塑作品,出色地保留了六十年代軟雕塑系列〈Sex Obsession〉的超現實主義美學,當時草間以大量的白色陽具狀軟墊覆蓋傢俱和現成物。這件作品同樣地被陽具狀的手縫物消融,不過今次是黃色的。高逾一米的雕塑,形態恰似一棵有機生長的植物。陽具符號代表藝術家的恐懼厭惡,與南瓜的意義不同。她曾經坦承︰「藝術家通常不會直接表白自己的複雜心理狀況,但我卻以我複雜的心理和恐懼作為主角。我非常害怕又長又醜的東西如陽具進入我的身體這個念頭,所以我大量製造這個形狀。」5 藝評家注意到八十年代以來的新雕塑作品如《花粉》,與最初的原型有別,其突出物更加修長,仿如蛇狀,將作品的詮釋擴展至性以外的含意。

如見於《南瓜》和《花粉》,圓點圖案延展滲透,遍佈在草間的繪畫、素描、雕塑、裝置和行為藝術的脈絡之中。事實上,草間認為圓點不僅在作品中存在,更與人生交織在一起。「圓點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就像人與人的交往一樣。三三兩兩和更多的圓點變成一種運動。地球不過是宇宙百萬顆恆星中的一個圓點。圓點是通往無限的一種方式。」6 精緻的紅色《水玉》壓克力畫(拍品編號889,創作於一九八九年,恰到好處地在畫布上捕捉了這個無處不在而又難以捉摸的圖案。不同大小的圓點被精心裝進細小的畫面之內。高度風格化的美學和平滑明淨的表面,是草間於八十年代捨棄紐約時期的厚彩油畫,轉而以壓克力作畫之後才出現的洗鍊特徵。

就如無限的圓點和無限的網格圖案能夠在任何物件的表面上繁殖,八十四歲的草間彌生依然活力充沛,絲毫沒有半點放慢下來的跡象,以不斷更新的熱誠,創作出不凡的作品,一直在藝壇引起廣泛的學術關注和商業興趣。同時,如見於是次拍賣的五件作品之中的交錯圖案網陣,一直貫徹於其創作之中,將會繼續影響無數新世代藝術家,在當代藝術的論述之中創造出另外一個富有無限可能性的宇宙。

1 Kay Itoi,〈草間彌生的表白〉,《Artnet Features 1997》,1997年

2 草間彌生,《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博達著作權代理有限公司,2002年

3 《草間彌生的油畫近作》,東京大田藝廊,1998年

4 詹姆斯·羅曼,《草間彌生的無限網︰昇華或是奇觀?》,卡達斯,2009年

5 《草間彌生》,泰特現代美術館,2012年

6 草間彌生,《曼克頓自殺未遂常習犯》,工作舎,東京,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