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79
  • 879

方力鈞 系列一(之四) 油畫畫布 畫框 一九九O至一九九一年作

估價
10,000,000 - 15,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Fang Lijun
  • oil on canvas
executed in 1990-1991, framed

來源

歐洲私人收藏

出版

〈方力鈞〉(中國,湖南美術出版社,二〇〇一年),80-81頁
〈中國油畫家全集:方力鈞〉(中國,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二〇〇六年),
42頁
〈中國油畫家全集:方力鈞〉(中國,四川美術出版社,二〇〇六年),90頁
〈方力鈞〉(美國紐約,阿拉里奧畫廊,二OO八年),11頁
〈像野狗一樣生活:1963-2008方力鈞文獻檔案展〉(台灣台北,視界藝術出版
社,二OO九年),212頁
〈方力鈞 — 編年紀事〉(中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二〇一〇年),224頁
〈方力鈞 — 雲端的懸崖〉Charta版(義大利米蘭,二〇一二年),143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Having examined the work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there appears to be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玩世現實主義的源頭
方力鈞

方力鈞的作品以潑皮及無聊的光頭人物、看起來含糊卻又曖昧的動作、及非現實的荒誕的空間感等,構成光頭潑皮形象,深入地表現了九十年中國人的集體心理狀態,成為「玩世現實主義」的最重要代表藝術家。八十年代的理想失落,換來一代人的心態轉變,他們拒絕表態,凡事漠不關心,亦再拒絕深入的討論任何重大議題,只是充滿著對現狀的無奈及無力。比起85 新潮藝術家表現出來的對抗性,方力鈞更願意以這種自嘲式的光頭形象作為自我拯救的最佳途徑。這種心態並不難讀懂,改革開放後都市化、市場化進程加快,這種自嘲心理恰恰是方力鈞在當時在都市中被邊緣化的無奈與無聊的真實寫照。《系列一( 之四)》(拍品編號879)創作於一九九〇至一九九一年,是方力鈞最早的油畫系列作品,亦是第一個以光頭人物為主題的系列,對了解影響一代中國藝術家的方力鈞,擁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對於方力鈞來說,九十年代初的幾年是一個生活極其貧乏的困難時期,這種貧乏一方面來自於生活環境的轉變,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從安穩的環境突然進入陌生的現實社會中,直面生活壓力和經濟窘迫。另一方面,一九八九年以三幅「光頭」素描參與「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方力鈞固然得到了國內外不少的關注,卻也引起了他的警覺,這就是對自身創作積蓄不足的隱憂1—— 這種隱憂有兩個源頭:光頭形象雖然在此前的素描作品中得到確認,但是如何將其發展成為一種堅實的、有說服力的個人語言?如何在素描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一批成體系、成規模的油畫作品系列?這些是方力鈞在一九九〇至一九九一思考的重點。

方力鈞對自己的創作規劃便是以這些思考為原則的,他首先想到的題材便是光頭和水,但作為一個青年藝術家,他的個人風格尚不明確,他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一個選擇:「在畫了很多素描之後,我覺得關於內涵的東西已經把握住了,現在是需要最引人注意的外殼。所以只能選擇光頭,因為它能造成一個很強的視覺效果……. 對於我來講,光頭的重要形式取消了某個人的概念,把整體的人這個概念展現出來,而這會更強烈。」2 顯然,「光頭」在此時的語境下更具衝擊力,也更符合他在當下關注自我意識的表達需求。從一九九〇年開始,方力鈞開始了最初的油畫系列創作。在之前的「光頭」素描基礎上,方力鈞又從好友于天宏等人的生活照片中獲得大量創作素材,並且,在一九九〇至一九九一年間創作的七張一組的油畫《系列一》之前,方力鈞還做了大量預備工作,那就是一九九〇年初的素描《系列二》,因此油畫《系列一》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媒介過渡的色彩,油畫《系列一》完全使用黑白色,方力鈞以此消解了畫面的色彩關係,使之帶有素描的平面感,另外,黑白色在當時也正好與方力鈞的心理狀態相吻合。在《系列一(之四)》中,方力鈞描繪了近景和遠景中兩個光頭男人,黑白色讓他們看上去長著同一張臉,但又無法明確地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這些極端無聊、玩世不恭的人物對現實生活的本質形成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個人湮沒於人群之中,似乎失去了獨立存在的意義。方力鈞偏偏又讓這兩個並不詩意的人物置身於海邊(也可以看到,儘管在工作重點上有先後之分,但方力鈞卻從未忽視“水”這一元素在作品中的分量),這樣的冷漠無聊氣氛被批評家弗蘭稱之為是「一個極廣的孤獨,一種慢性的不合群。」3

《系列一》是方力鈞真正投入系列化創作的開始,一九九〇至一九九一年也是方力鈞潛心創作的一個重要時期。一九九一年三月,方力鈞與好友劉煒在北京的私人公寓舉行了一個非公開的內部觀摩展,這也是兩人的第一次展覽,次年四月,兩人又在首都博物館舉辦了《方力鈞和劉煒畫展》,《系列一》作為方力鈞在當時的代表性創作均參與其中,也正是以《系列一》這批作品所呈現出的面貌為依據,批評家栗憲庭才歸納出「玩世現實主義這一在九十年代影響深遠的風格概念,而方力鈞被普遍視為此種風格的代表人物。方力鈞此後的藝術生涯證明,九十年代初的沉澱令他受益匪淺,這從根本上扭轉了他的「貧乏狀態,一九九二年以後方力鈞再也沒有為經濟問題感到困窘,國內和國際的知名度也達到了巔峰。然而更大的收穫則在於個人創作能量和成果的積蓄,在整個九十年代中,方力鈞作品的個人語彙始終圍繞著「光頭」和「水」兩種元素開展,並以之為重心加以不斷豐富。《系列一》像是方力鈞開闢的一片桃源,從中他窺探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1 方力鈞曾提到:“1989年大展對我很重要。因為那是一個開始,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提出來,要去你的工作室,看更多的畫……那個時候我就知道要有積蓄,否則有了機會也沒用。”《線索》,舒可文主編,北京空白空間,2005年9月版,轉引自《方力鈞:編年紀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20頁

2 皮力《和方力鈞的談話》,《美術家》2003年1月創刊號,總第一輯。

3 弗蘭《方力鈞和劉煒油畫展》,1992年。轉引自《方力鈞:編年紀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2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