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曾梵志 面具系列14號 油畫畫布 畫框 一九九四年作
描述
- Zeng Fanzhi
- signed in Chinese and dated 1994
- oil on canvas
曾梵志,94
來源
私人收藏
北京,保利拍賣,2007年5月31日,拍賣編號713
現藏者購自上述拍賣
展覽
出版
〈美術的故事:從晚清到今天〉呂澎著(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二O一O年), 無頁數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曾梵志
「當大家都隱藏着真實的我和各種慾望時,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形象也不過是一個假面具而已。」
九十年代初期,曾梵志年僅二十多歲,初出茅廬,但他的藝術風格已跟年紀不大相稱,他在創作中宣洩心中的壓抑及憂慮,令著名策展人栗憲庭看後也不禁大為吃驚。藝術家年紀輕輕,便已展現出難得的才華、超越本身年紀的高超技藝,風格新穎並出人意表。他這種特質,在是次拍賣的作品《面具系列14號》(拍品編號50)中展露無遺。此作品所屬的〈面具系列〉日後更成為曾梵志的代名詞。這幅作品繪於一九九四年,來自〈面具系列〉之最早期階段,而此時期只有短短兩年,珍貴非常。而作品中的灰色面具,在整個九十年代的創作之中只曾出現過兩次,其罕有程度,不言而喻。《面具系列14號》於一九九四年在香港漢雅軒舉辦的「曾梵志:假面」展覽中首度亮相,也是藝術家首次參加在北京以外地區舉行的展覽。作品中展現的粗獷感和原始張力不久之後便在曾梵志的畫布上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較為優雅細緻的筆觸。
曾梵志於一九八七年至九一年就讀於著名的湖北美術學院。當時他在學校接受的培訓以社會現實主義風格為主,也許這就解釋了其筆下眾多人物的嚴肅氛圍。但他並不喜歡學校的教學方法,故此在課堂以外獨自探索,逐漸發展出類近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這種結合不同方式,別具一格的繪畫方法,在課堂內外日見成熟。
這幅畫所屬的〈面具系列〉是曾梵志在走出〈醫院系列〉之後迅即發展出來的,更是他的成名作。每論及〈面具系列〉,總會談到藝術家九三年遷居北京一事,當時他驟然離開了熟悉的鄉郊環境,在大城市中生活,困難重重,因而有了新的感悟,自此作品呈現出內斂的輕蔑,《面具系列14號》就是其中一個獨特而又令人不安的例子。此後十年,藝術家繼續朝着這個新方向探索,這幅畫是其中一幅重要的代表作。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歷急劇變化,」曾觀察到「官員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每個人都希望有光鮮的外表,但卻也顯得有點虛假。我覺得他們很想改變自己的外表,便把這些感覺在早期的〈面具系列〉中表達出來。」1
當我們一眼看見一張不透明的灰色面具,緊緊的貼在一個克制的男人臉上,便立時感覺到《面具系列14號》非凡之處。有別於慣常的白色、灰白色或芥末黃,這張面具是罕有的鉛灰色,人物右方的陰影亦顯得黯淡。從畫中人的臉上幾乎看不出任何表情,近乎空洞的眼神也教人難以洞察他的心境。頭髮一絲不苟,彷似是頭盔,而不是有生命的髮絲,沒有流露半點生氣。衣服就像是雕刻出來般,誇張的皺褶,彷似是為了模仿生活而高調複製出來,雖然高度人格化,但卻不是真實的寫照。
曾梵志的面具令人聯想起中國戲曲的臉譜,演員臉上化上特定的妝,突出所扮演的角色。《面具系列14號》中的面具呈灰色,介乎黑白之間,黑色代表正直中立,而白色則代表狡猾惡毒,灰色似乎象徵藝術家眼中個人在社會的模糊性。在曾梵志深受啟發的德國表現主義風格裏,面具也是極為常見的圖像,如埃米爾·諾爾德的作品《面具》(1911年)。也許恩斯特·路德維格·基爾希納是更為貼切的例子,如見於其作品《德勒斯登街頭》(1907年);他和曾梵志一樣,自成一格,以濃艷、近乎病態的顏色去表達人際關係的解體和荒謬。
曾梵志所反映的事物,大抵和基爾希納一樣,只是他没有採用光亮的顏色,作品遠較後者低調。曾的畫布上盡是沈鬱的顏色;然而,從灰色面具邊緣溜出來的一抹紅潤肌肉,卻把原來令人困擾的無情和缺乏人性出賣了。外露的脖子、前額和耳朵是唯一有血色的地方;也是畫布上唯一有着明顯顏色的地方。這一抹紅色令人想起充斥着血肉場面的〈協和醫院〉和〈肉〉系列。在〈面具系列〉另一些早期的作品之中,曾梵志曾經賦予面具人物多一點血肉;然而,在這幅作品之中,藝術家行使了不尋常的自制,反而更加强了他所要捕捉的虛偽和缺乏人性的感覺。《面具系列14號》記錄了憐憫之心的匱乏,是一幅珍貴的作品。
粗獷豪邁的筆觸亦令人聯想起〈協和醫院〉系列中陰森的醫生和〈肉〉系列中扭曲的肉團,兩組作品同是以執迷的細緻去刻劃有關標題的關注。《面具系列14號》的粗糙,象徵城市的冷酷無情;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在其後的作品中變得更為洗鍊和壓抑。作品的背景也變得五花八門,而人物更是滑稽可笑。相比起來,這幅作品看來是自制得多,但其中卻暗藏着一股憤怒。畫中暗黃色的背景,使人想起灑在路人身上慵懶昏黃的城市燈光。
藝術家刻意隱藏男人的雙手,他僅餘的一絲個性也剝奪了,使他與我們更加疏離。這既是一尊雕像,也是一個平凡都市人的諷刺縮影,他和其他複製品困在一起,僵持在孤獨的狀態。儘管服飾一樣,曾梵志筆下的面具人物毫無共通點;他們永遠被困在使大家疏離、而不是聯合起來的面具背後。這幅畫呈現出其他作品罕見的強烈疏離感。加上消失了的雙手,《面具系列14號》出色冷靜地提醒我們人類身處的可憐境況。
儘管曾梵志冷眼看城市中人,控訴他們的虛偽。但畫中人物甘心認命,是這幅作品對都市人的反諷。在這幅作品之中,曾梵志把同胞的憤怒和失望,化為幽傷的筆觸,這種充滿譏諷的批判,較之前的面具作品,更反高潮,更為有力。這張透明的面具,預告陸續有來的面具人物,讓我們洞識現代城市生活的深不可測。
1 索尼亞·克勒斯尼科夫·傑瑟普,〈曾梵志:在轉變之中,孤立的藝術〉,紐約時報,2007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