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王沂東 情書 油畫畫布 二〇〇六年作
估價
10,000,000 - 18,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Wang Yidong
- oil on canvas
款識
王沂東 二○○六 Wang Yidong 2006
王沂東 二○○六 Wang Yidong 2006
來源
現藏者於2007年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出版
〈中國當代油畫名家 王沂東〉胡建斌編(中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二○○六年),102至103頁
〈中國寫實畫派五周年全集:中國寫實畫派 • 王沂東〉王沂東著(中國,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〇〇八年),86至87頁
〈中國寫實畫派五周年全集:中國寫實畫派 • 王沂東〉王沂東著(中國,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二〇〇八年),86至87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excellent condition. There is evidence of very minor paint losses at the bottom right and left corners of the work. There is a slight white accretion 3 cm in length, 6 cm from the bottom edge and 50 cm from the right edge of the painting. There is a minor horizontal scratch in the upper left part of the painting.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restoration under UV.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王沂東《情書》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真摯的愛情,是永恆的藝術題材。品味王沂東的《情書》,有如細讀文學家沈從文給妻子的信札,委婉曲折,優美動人。作為中國寫實畫派的領軍人物,王沂東擅長以唯美筆觸留住少女最美好的時光,在青葱戀愛與幸福婚嫁中融滙濃厚鄉情,其造詣不僅來自那直追文藝復興以至新古典主義的技法,還來自對中國藝術與民俗元素的透徹理解,使藝術家在數百年來以西方主導的寫實領域裡,開出一條極富個人風格與民族色彩的道路。
經典構圖,寫我深情
王沂東自小著迷於寫實繪畫,憑藉天賦與不懈努力,其技巧已臻爐火純青,而讓他的更上層樓的,則是其以此為基礎所發揮的敍事能力,此兩點合好作為品鑒《情書》的線索。王沂東自十六歲進入山東藝術學校,此後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俄克拉荷馬大學,具備紮實的學院訓練基礎。在西方藝術史上,歐洲從十四世紀文藝復興以至十九世紀的新古典時期,是寫實主義最為蓬勃的五百年,而《情書》則充份反映了藝術家對於這五百多年精華之攝取。畫中少女斜倚紅床,手靠枕被的造型,即鎔鑄了一眾經典作品:從委拉斯格茲(Velasquez)的《鏡前維納斯》到達維(David)的《雷卡米埃夫人像》,西方大師塑造了千姿百態的女性形象,或神秘、或撩人、或高貴、或冷傲,無不扣人心弦;而《情書》中的少女給人的印象,卻是與前者無一相類的嬌憨─不施脂粉,素臉可掬,那單純澄澈的眼神,剔透玲瓏,不沾人間煙火;其正對觀眾的姿態,則展示全無防備的肢體語言。假如寫實亦有時態,那麼藝術家在此所表現的,便絕非現在,亦非將來,而是勾起觀眾腦海深處,曾經對愛情最純摯的憧憬與回憶。
如《情書》這種形式的肖像,一般採取對角線式構圖,為免畫面出現一半全是人物、另一半全是背景的情況,西方畫家通常會在主角的另一端安排配角,譬如《鏡前維納斯》的丘比特、《奧林匹亞》的女僕,以作平衡。而王沂東在《情書》在卻顯出守變之靈活,少女的另一邊並不安排配角,卻從上方垂下一枚繡球,不但巧妙地平衡畫面,在敍事與空間營造方面更具有深刻意義。
明暗與暈塗:無瑕的寫實技法
王沂東在《情書》所運用的寫實技巧,已達大繁若簡的境界。作為文藝復興的象徵,達文西與拉斐爾是明暗法(chiaroscuro)與暈塗法(sfumato)的開山鼻祖,明暗法著重光線照射下的對比效果,暈塗法則強調色彩過渡間之柔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色彩技巧,配合畫家的素描能力,庶幾構成寫實作品的三大要素。達文西運用暈塗法之時,為了確保色彩過渡流暢得似有若無,不僅選用筆觸最纖細的貂毫筆,著色之後還會以指頭輕輕揉散色彩。王沂東在《情書》以暈塗法為主,明暗法為輔,藉此渲染少女柔情,恰如其份的表現主題。少女的衣服和身下的床單以至被子,全是一片大紅色,然而在觀眾眼內,卻無一絲刺目或突兀,原因是藝術家憑藉優秀色感,把一種紅色分成許多層次,若細心留意,少女從領口至褲管,每一處輕微皺折都帶有色彩變化,這種妙到毫顛的辨色、調色、著色功力,來自長年累月的鍛練,亦是官能知覺的敏感,而在她的臉龐與雙手,暈塗法的無微不至更教人嘆為觀止,即便走到最近處,依然表現出吹彈可破的肌膚質感,而這種質感的精確程度,竟至捕捉少女閱罷書信,抬頭看人而猶自回味的瞬間表情,藝術家照相寫實主義的功力,在此表露無遺。
與此同時,畫面另一端的繡球,卻突顯了色彩反差,順著光源而下,連背景都呈現淡淡的影子,這種光影強化是為了拉開前景與後景的距離,營造三維視覺。西方寫實大師在暈塗為主的作品上,一般都在角色背後加上實景,而像《情書》這般一片深邃的背景,則多數以明暗法為主,王沂東在本作運用色彩之法,可謂在挑戰古典寫實的金科玉律,而憑藉高超技巧與精密佈局,獲得圓滿效果。
點石成金:超凡的敍事能力
《情書》的肖像之美,只是作品的第一層次,而藝術家在肖像上隱藏的故事,才是讓觀眾再三回味,餘音嫋嫋的更深一層。愛情是永恒的藝術題材,但愛情作品要步入藝術殿堂,自古以來殊非易事。尤其在中國,戀愛是最含蓄的情感,宣之於口,便落俗套,因此最優秀的言情者,必然善於象徵與隱喻,透過各種媒介,傳遞不可言詮的訊息。在西方油畫的發展過程當中,「敍事」同樣是每個畫家步向大師的必經挑戰,從達文西到林布蘭特,無一不是說故事的能手,而王沂東能在中國芸芸寫實畫家中穩居前列,正因為他善於在場景佈局運用象徵手法,精確調度人物的身體語言,以一幅畫布的空間,交代訴說不盡的情節,使觀眾在品味作品的過程發揮想像、探索詮釋。
《情書》中少女的表情並不是靜態的,而是處於閱讀書信時抬頭一望的剎那,有如電影之定格,讓觀眾推測前因後果。信件是個人的事物,女性的私函更惹人浮想連翩,荷蘭寫實大師維梅爾善於呈現女性日常片段,即有不少寫信、讀信的情節。畫中少女所讀之信件,固然附有文字,而在另一角的信封上,亦交代了此信之來源─那是一封從蓬萊市寄到蒼山縣的信。蓬萊在山東半島北岸,蒼山則在該省南端,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相見並非易事。少女低頭讀信,抬頭看人,靦腆的笑容難掩心中喜悅,觀眾與之四目交投,隨即投入角色,成為作品一部份,而此角色究係何人,亦不言而喻。
藝術家在敍事上的高妙,並不止以「情書」交代情節並聯繫(engage)觀眾,還在於完整統攝作品元素。前面提到的繡球,如果撇除作品的故事性,不過是一件營造立體感的道具,然而配合故事,則其出現便顯得合乎情理:紅色的繡球,象徵愛情與婚姻,而少女身處的位置不是別處,正是自己的閨閣,故此藝術家帶領觀眾進入的,是女性最私密的生活和心理空間,但整體氣氛卻毫不齷齪,可見其最終把握住的,不是畫布上的一切,而是觀眾投入作品的身份,使之始終保持一片善良、率真和幸福。
走向大雅:從民俗到民族精華
憑藉高超的造型與敍事技巧,王沂東得以晉身一流寫實畫家之列,而在推動中國寫實繪畫邁向國際方面,藝術家的貢獻則在於引進中國元素。與傳統文人甚至第一、二代中國油畫家不同,王沂東的成長歲月在鄉間渡過,使他對於民間藝術以及民俗文化,有著極為深入的理解與熱愛,正如其同儕艾軒、王懷慶那般,儘管他們在八○年代一同赴美遊歷,卻始終認為故鄉才是創作根源。與年長十歲的陳逸飛所追求的古鎮風情、繁華舊夢相比,王沂東的鄉土作品更著眼於時代面貌與切身經歷,顯示中國寫實主義的階段性特徵。從宏觀角度論之,中國的鄉土題材於近數十年碩果纍纍,橫跨各種媒體,譬如文學上有諾貝爾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電影有謝晉的《芙蓉鎮》、陳凱歌的《黃土地》、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而張藝謀近作《山楂樹之戀》,更透過《信》一樣的時代背景刻劃純真戀愛。《情書》中少女的大紅衣著,是山東農村的喜慶服裝,被子上的牡丹鳳凰圖案,象徵富貴吉祥,紅牀繡球,也是傳統的婚嫁習俗,而作品的懸念─信封,其收件地址蒼山縣,正是在藝術家的家鄉臨沂市轄下。中國的高等文化創造,有賴民間活力為基礎,《詩經》和漢樂府大部份原是民歌,南唐後主李煜將伶工之詞變成士大夫之詞,五四運動將白話文升格為書面語,而王沂東將山東風俗提煉成油畫創作主軸,使東方一隅之鄉土走進西方藝術最嚴謹的創作形式,沒有優秀的智慧技巧,實難以完成此極大之文化跨躍。
除了民俗元素,王沂東亦注重引進國畫元素。王沂東曾自言,「紅」與「黑」是他油畫作品中最重要的色彩,其中紅色固然是民族傳統裡的吉祥象徵,而黑色則是探索傳統水墨在寫實油畫中的可能性。在現代主義,特別是抽象主義中,中國的水墨較易與西方交流融合,然而面對同樣具有深厚傳統的古典寫實,王沂東在貫通中西技巧上的難度與貢獻實在不容忽視。國畫中的單色繪畫是「水墨」,而彩繪則稱為「丹青」,以大紅大綠為主,若以《情書》為例,則王沂東對於「丹青」和「水墨」在寫實油畫上的應用,則可謂到極致:前景上的人物,是「紅主綠輔」的組合,不但衣服牀舖是紅色,甚至少女的臉頰和雙手,都調進嬌嫩的紅色;作為緩衝,綠色則見於雙足上的襪子與被子上的圖案,呼應傳統視覺之餘,更符合現代「色環理論」,使紅綠作為對比色的情況下,發揮最鮮明的效果。至於背景上的玄墨,則是藝術家從水墨最深邃的「焦墨」提煉而成,在突顯前景光亮之餘,亦彷彿抽掉時空背景,讓觀者進入永恆的優美景象。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真摯的愛情,是永恆的藝術題材。品味王沂東的《情書》,有如細讀文學家沈從文給妻子的信札,委婉曲折,優美動人。作為中國寫實畫派的領軍人物,王沂東擅長以唯美筆觸留住少女最美好的時光,在青葱戀愛與幸福婚嫁中融滙濃厚鄉情,其造詣不僅來自那直追文藝復興以至新古典主義的技法,還來自對中國藝術與民俗元素的透徹理解,使藝術家在數百年來以西方主導的寫實領域裡,開出一條極富個人風格與民族色彩的道路。
經典構圖,寫我深情
王沂東自小著迷於寫實繪畫,憑藉天賦與不懈努力,其技巧已臻爐火純青,而讓他的更上層樓的,則是其以此為基礎所發揮的敍事能力,此兩點合好作為品鑒《情書》的線索。王沂東自十六歲進入山東藝術學校,此後進修於中央美術學院、俄克拉荷馬大學,具備紮實的學院訓練基礎。在西方藝術史上,歐洲從十四世紀文藝復興以至十九世紀的新古典時期,是寫實主義最為蓬勃的五百年,而《情書》則充份反映了藝術家對於這五百多年精華之攝取。畫中少女斜倚紅床,手靠枕被的造型,即鎔鑄了一眾經典作品:從委拉斯格茲(Velasquez)的《鏡前維納斯》到達維(David)的《雷卡米埃夫人像》,西方大師塑造了千姿百態的女性形象,或神秘、或撩人、或高貴、或冷傲,無不扣人心弦;而《情書》中的少女給人的印象,卻是與前者無一相類的嬌憨─不施脂粉,素臉可掬,那單純澄澈的眼神,剔透玲瓏,不沾人間煙火;其正對觀眾的姿態,則展示全無防備的肢體語言。假如寫實亦有時態,那麼藝術家在此所表現的,便絕非現在,亦非將來,而是勾起觀眾腦海深處,曾經對愛情最純摯的憧憬與回憶。
如《情書》這種形式的肖像,一般採取對角線式構圖,為免畫面出現一半全是人物、另一半全是背景的情況,西方畫家通常會在主角的另一端安排配角,譬如《鏡前維納斯》的丘比特、《奧林匹亞》的女僕,以作平衡。而王沂東在《情書》在卻顯出守變之靈活,少女的另一邊並不安排配角,卻從上方垂下一枚繡球,不但巧妙地平衡畫面,在敍事與空間營造方面更具有深刻意義。
明暗與暈塗:無瑕的寫實技法
王沂東在《情書》所運用的寫實技巧,已達大繁若簡的境界。作為文藝復興的象徵,達文西與拉斐爾是明暗法(chiaroscuro)與暈塗法(sfumato)的開山鼻祖,明暗法著重光線照射下的對比效果,暈塗法則強調色彩過渡間之柔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色彩技巧,配合畫家的素描能力,庶幾構成寫實作品的三大要素。達文西運用暈塗法之時,為了確保色彩過渡流暢得似有若無,不僅選用筆觸最纖細的貂毫筆,著色之後還會以指頭輕輕揉散色彩。王沂東在《情書》以暈塗法為主,明暗法為輔,藉此渲染少女柔情,恰如其份的表現主題。少女的衣服和身下的床單以至被子,全是一片大紅色,然而在觀眾眼內,卻無一絲刺目或突兀,原因是藝術家憑藉優秀色感,把一種紅色分成許多層次,若細心留意,少女從領口至褲管,每一處輕微皺折都帶有色彩變化,這種妙到毫顛的辨色、調色、著色功力,來自長年累月的鍛練,亦是官能知覺的敏感,而在她的臉龐與雙手,暈塗法的無微不至更教人嘆為觀止,即便走到最近處,依然表現出吹彈可破的肌膚質感,而這種質感的精確程度,竟至捕捉少女閱罷書信,抬頭看人而猶自回味的瞬間表情,藝術家照相寫實主義的功力,在此表露無遺。
與此同時,畫面另一端的繡球,卻突顯了色彩反差,順著光源而下,連背景都呈現淡淡的影子,這種光影強化是為了拉開前景與後景的距離,營造三維視覺。西方寫實大師在暈塗為主的作品上,一般都在角色背後加上實景,而像《情書》這般一片深邃的背景,則多數以明暗法為主,王沂東在本作運用色彩之法,可謂在挑戰古典寫實的金科玉律,而憑藉高超技巧與精密佈局,獲得圓滿效果。
點石成金:超凡的敍事能力
《情書》的肖像之美,只是作品的第一層次,而藝術家在肖像上隱藏的故事,才是讓觀眾再三回味,餘音嫋嫋的更深一層。愛情是永恒的藝術題材,但愛情作品要步入藝術殿堂,自古以來殊非易事。尤其在中國,戀愛是最含蓄的情感,宣之於口,便落俗套,因此最優秀的言情者,必然善於象徵與隱喻,透過各種媒介,傳遞不可言詮的訊息。在西方油畫的發展過程當中,「敍事」同樣是每個畫家步向大師的必經挑戰,從達文西到林布蘭特,無一不是說故事的能手,而王沂東能在中國芸芸寫實畫家中穩居前列,正因為他善於在場景佈局運用象徵手法,精確調度人物的身體語言,以一幅畫布的空間,交代訴說不盡的情節,使觀眾在品味作品的過程發揮想像、探索詮釋。
《情書》中少女的表情並不是靜態的,而是處於閱讀書信時抬頭一望的剎那,有如電影之定格,讓觀眾推測前因後果。信件是個人的事物,女性的私函更惹人浮想連翩,荷蘭寫實大師維梅爾善於呈現女性日常片段,即有不少寫信、讀信的情節。畫中少女所讀之信件,固然附有文字,而在另一角的信封上,亦交代了此信之來源─那是一封從蓬萊市寄到蒼山縣的信。蓬萊在山東半島北岸,蒼山則在該省南端,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相見並非易事。少女低頭讀信,抬頭看人,靦腆的笑容難掩心中喜悅,觀眾與之四目交投,隨即投入角色,成為作品一部份,而此角色究係何人,亦不言而喻。
藝術家在敍事上的高妙,並不止以「情書」交代情節並聯繫(engage)觀眾,還在於完整統攝作品元素。前面提到的繡球,如果撇除作品的故事性,不過是一件營造立體感的道具,然而配合故事,則其出現便顯得合乎情理:紅色的繡球,象徵愛情與婚姻,而少女身處的位置不是別處,正是自己的閨閣,故此藝術家帶領觀眾進入的,是女性最私密的生活和心理空間,但整體氣氛卻毫不齷齪,可見其最終把握住的,不是畫布上的一切,而是觀眾投入作品的身份,使之始終保持一片善良、率真和幸福。
走向大雅:從民俗到民族精華
憑藉高超的造型與敍事技巧,王沂東得以晉身一流寫實畫家之列,而在推動中國寫實繪畫邁向國際方面,藝術家的貢獻則在於引進中國元素。與傳統文人甚至第一、二代中國油畫家不同,王沂東的成長歲月在鄉間渡過,使他對於民間藝術以及民俗文化,有著極為深入的理解與熱愛,正如其同儕艾軒、王懷慶那般,儘管他們在八○年代一同赴美遊歷,卻始終認為故鄉才是創作根源。與年長十歲的陳逸飛所追求的古鎮風情、繁華舊夢相比,王沂東的鄉土作品更著眼於時代面貌與切身經歷,顯示中國寫實主義的階段性特徵。從宏觀角度論之,中國的鄉土題材於近數十年碩果纍纍,橫跨各種媒體,譬如文學上有諾貝爾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家族》、電影有謝晉的《芙蓉鎮》、陳凱歌的《黃土地》、賈樟柯的《三峽好人》,而張藝謀近作《山楂樹之戀》,更透過《信》一樣的時代背景刻劃純真戀愛。《情書》中少女的大紅衣著,是山東農村的喜慶服裝,被子上的牡丹鳳凰圖案,象徵富貴吉祥,紅牀繡球,也是傳統的婚嫁習俗,而作品的懸念─信封,其收件地址蒼山縣,正是在藝術家的家鄉臨沂市轄下。中國的高等文化創造,有賴民間活力為基礎,《詩經》和漢樂府大部份原是民歌,南唐後主李煜將伶工之詞變成士大夫之詞,五四運動將白話文升格為書面語,而王沂東將山東風俗提煉成油畫創作主軸,使東方一隅之鄉土走進西方藝術最嚴謹的創作形式,沒有優秀的智慧技巧,實難以完成此極大之文化跨躍。
除了民俗元素,王沂東亦注重引進國畫元素。王沂東曾自言,「紅」與「黑」是他油畫作品中最重要的色彩,其中紅色固然是民族傳統裡的吉祥象徵,而黑色則是探索傳統水墨在寫實油畫中的可能性。在現代主義,特別是抽象主義中,中國的水墨較易與西方交流融合,然而面對同樣具有深厚傳統的古典寫實,王沂東在貫通中西技巧上的難度與貢獻實在不容忽視。國畫中的單色繪畫是「水墨」,而彩繪則稱為「丹青」,以大紅大綠為主,若以《情書》為例,則王沂東對於「丹青」和「水墨」在寫實油畫上的應用,則可謂到極致:前景上的人物,是「紅主綠輔」的組合,不但衣服牀舖是紅色,甚至少女的臉頰和雙手,都調進嬌嫩的紅色;作為緩衝,綠色則見於雙足上的襪子與被子上的圖案,呼應傳統視覺之餘,更符合現代「色環理論」,使紅綠作為對比色的情況下,發揮最鮮明的效果。至於背景上的玄墨,則是藝術家從水墨最深邃的「焦墨」提煉而成,在突顯前景光亮之餘,亦彷彿抽掉時空背景,讓觀者進入永恆的優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