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趙無極 15.01.82 (三聯作) 油畫畫布 一九八二年作
估價
68,000,000 - 90,0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Zao Wou-Ki (Zhao Wuji)
- oil on canvas
款識
無極ZAO
ZAO Wou-Ki ,Triptyque,15.1.82(作品背面)
無極ZAO
ZAO Wou-Ki ,Triptyque,15.1.82(作品背面)
來源
藝術家
頂尖重要私人收藏
頂尖重要私人收藏
展覽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趙無極〉一九八三年一月五日至二十六日,圖版21
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趙無極〉一九八三年,圖版21
台中,台中省立圖書館〈趙無極〉一九八三年,圖版21
北京,中國美術館〈趙無極〉一九八三年九月
杭州,浙江美術學院〈趙無極〉一九八三年九月
巴黎,法蘭西畫廊〈趙無極,1984〉一九八四年,12至13頁
艾克斯-普羅旺斯,索格畫廊〈趙無極 · 油畫〉一九八六年,圖版6
東京,富士電視台畫廊〈趙無極〉一九八七年十月六日至三十一日,圖版1
上海,上海博物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四日至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185頁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一日至三月十一日,185頁
廣州,廣東省博物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二十日,185頁
德勒斯登,利普希烏斯宮藝術館,德國德勒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瑪丹娜遇見毛澤東〉二〇〇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至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一日,84至85頁
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趙無極〉一九八三年,圖版21
台中,台中省立圖書館〈趙無極〉一九八三年,圖版21
北京,中國美術館〈趙無極〉一九八三年九月
杭州,浙江美術學院〈趙無極〉一九八三年九月
巴黎,法蘭西畫廊〈趙無極,1984〉一九八四年,12至13頁
艾克斯-普羅旺斯,索格畫廊〈趙無極 · 油畫〉一九八六年,圖版6
東京,富士電視台畫廊〈趙無極〉一九八七年十月六日至三十一日,圖版1
上海,上海博物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四日至一九九九年一月二十九日,185頁
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一日至三月十一日,185頁
廣州,廣東省博物館〈趙無極繪畫六十年回顧〉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二十日,185頁
德勒斯登,利普希烏斯宮藝術館,德國德勒斯頓國家藝術博物館〈瑪丹娜遇見毛澤東〉二〇〇八年十月三十一日至二〇〇九年一月十一日,84至85頁
出版
〈趙無極〉Jean Leymarie著(法國,巴黎,Cercle d’Art出版,一九八六年),圖版239,294至295頁
〈趙無極〉Yves Bonnefoy & Gérard de Cortanze著(法國,巴黎,Éditions de la Différence / Enrico Navarra出版,一九九八年),193頁
〈趙無極,鉅作–可見的邊緣〉Bernard Noël著(法國,巴黎,Cercle d’Art出版,二〇〇〇年),圖版42
〈趙無極:抽象於你,具象於我〉Jean-Luc Chalumeau編(法國,巴黎,Cercle d’Art出版,二〇〇一年),圖版31
〈趙無極〉(台灣,台北,大未來畫廊出版,二〇〇五年),94至95頁
〈趙無極〉Yves Bonnefoy & Gérard de Cortanze著(法國,巴黎,Éditions de la Différence / Enrico Navarra出版,一九九八年),193頁
〈趙無極,鉅作–可見的邊緣〉Bernard Noël著(法國,巴黎,Cercle d’Art出版,二〇〇〇年),圖版42
〈趙無極:抽象於你,具象於我〉Jean-Luc Chalumeau編(法國,巴黎,Cercle d’Art出版,二〇〇一年),圖版31
〈趙無極〉(台灣,台北,大未來畫廊出版,二〇〇五年),94至95頁
Condition
This work is in very good condition. There is evidence of scattered light wear, abrasions and paint losses along the edges of the three panels, only visible under very close examination.
Left panel:
There is evidence of one spot of paint flaking off 1 cm in length along the top edge, 4 cm from the left edge, one very minor paint loss along the bottom edge, 69 cm from the left edge, hairline craquelure 40 cm from the bottom right edge and a thin paint loss along the top edge, 7 cm in length, 12 cm from the right edge of the painting. All condition issues are only visible under very close examination.
Middle panel:
There is evidence of minor paint loss, 54 cm from the left edge and 64 cm from the bottom edge of the painting, only visible under very close examination.
Right panel:
There is evidence of 4 spots of minor paint flaking off: 14 cm and 11 cm from the bottom left edge and 66 cm and 35 cm from the bottom right edge of the painting. There is a minor scratch 9 cm in length, 15 cm from the right and 28 cm from the bottom edge of the work. There is evidence of a 15-cm black mark along the bottom right edge, presumably inherent to the artist's working method. There is a minor paint loss 53 cm from the left bottom and 3 cm from the left edge of the work. There is a slight tear at the lower right corner. All condition issues are only visible under close examination.
Under UV: there is one very minor spot fluorescing in the middle panel, 90 cm from the bottom and 25 cm from the right edge, presumably inherent to the artist's working method.
Colour of the work: the overall tone of the work in the catalogue appears more yellowish and saturated than in reality.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趙無極華彩恢宏三聯鉅作《15.01.82》
「趙無極的藝術命運並非僅僅是個人的,它與數千年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演變密切相關。得益於其人的作品,這一根本的事實非但不曾削弱藝術家個人探索的價值,反而使之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事實上,得益於其人的作品,中國繪畫於其中滯留了超過一世紀的漫長期待似乎得以結束。於中西方之間早應發生的真正共生,第一次出現了 &也許,當評論家們憶起正在本世紀的中葉,藝術家從他遙遠的國度來到巴黎定居這個決定性的時刻,稱之為某種奇蹟是對的。彷彿奇蹟一般,他立刻找到了自己,並完全專注於創作中,其所表現及其所達的深度,至今仍讓我們驚異。」這是趙無極在1981年,受邀於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舉辦個展時,知名文學家程抱一替他寫的展覽序言,該年,也是趙無極首次受邀在法國第一流的美術館舉辦展覽發表,對他而言,意義非凡,為其藝術成就於80年代躍升至完滿之巔的決定性里程碑。
帶領中國藝術於世界舞台的復興
如同程抱一所言,趙無極的藝術成就,像是一個閃耀的奇蹟,其自1948年赴法,經一連串的摸索與深化,成功地將自我從母體文化中尋得的養分,如自唐詩、宋詞、中國青銅器、甲骨文、金文、銘文與書畫中取得的靈感與啟迪,自然地融入西方的油彩裡頭,其豐厚、神秘的藝術語彙與形態,為當時美術界所未見。此不僅充實了戰後西方世界風靡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實體,更帶領了中國藝術在世界舞台的復興,在東西藝術的連結與創新上,成果非凡。法國藝評家萊馬里(Jean Leymarie)即讚譽:「趙無極的作品在形態之狀麗與精神之豐裕上有無盡空間,他承擔著東西方之間,能量和沉思之間的完全共生。」許多國際重要畫廊,如巴黎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美國庫茲畫廊(Kootz Gallery)爭相與其合作,藉由一次次的辦展及和海內外美術館的曝光與推廣,無庸置疑地,趙無極可被視為目前擁有最堅實國際藏家群的華人西畫藝術大師。其名聲與藝術成就在80年代再攀顛峰。如截至1981年,他在歐、美、亞等地舉辦過逾130次個展,聯展更超過200回,作品被超過70家官方美術館收藏,如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美術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San Francisco)、日本石橋藝術博物館(Bridgestone Museum of Art)均有其藏品,這樣的資歷,在華人現代藝術類別,罕有人與之匹敵。
轉折的十年-靈性的視象
趙無極的創作在70至80年代產生了關鍵性的轉折。他的第二任妻子陳美琴與弟弟趙無違分別於1972、1979年辭世,此讓他悲慟不已。曾有一年半的時間,他無法作畫;然而,在最低潮的時刻,趙無極重拾兒時熟悉的中國水墨媒材,在雪白的宣紙和湛黑的墨彩裡,在墨韻的揮灑點染間,他重新建立起內心天地的平衡。其並於1972年首度回到闊別逾20年的神州故土。中國的水墨啟發了趙無極,而水墨中的東方美學及中國山川人文的自然之美,也在此時溫潤地滲透進他作品的內涵骨架裡。隨著時光撫平他喪失親人的傷痛,在1974至1984這十年間的創作,我們可觀察到,趙無極的用色逐漸脫離沉鬱的黑幽黯褐,慢慢趨向明亮的黃、青、綠、紫,邁入80年代,其用色嬌豔得有如珍珠,華光瀲灩。而早期他要「征服畫布」的心態,與似要掀起萬千波瀾,狂放如雷霆、暴烈的筆法,在晚期隨著畫家心情的改變,已轉變成泰若自如、抒情的悠揚,呈現另一番生命的動人風采。
在80年代初期,趙無極接連創作了數件尺幅磅礡的多聯幅作品,對藝術家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宣示。他似欲將重拾的生命喜悅及看遍人生百態、走過生死別離後,對於宇宙世界睿智的觀察及體悟,開闔地傾於寬闊的畫布上,毫無保留地對我們低吟、輕訴。作品特色如同程抱一在1981年所提出具體而微的觀察:「趙無極的最近之作,簡單明白,在那兒,所有活過的夢都突然一一沒入不可見之中,無可避免地,他走向空靈。除卻存在經驗與技巧實驗,最終目的,無非要表達一個真正靈性的視象。其畫中所展開的空間,如同星光閃耀的夜空之中,不斷燃燒的異火,每當我們看見他的畫,就會成為我們自身神秘的純粹投射。」是次,蘇富比呈現的《15.01.82》,即為其80年代初期豐美絕倫的經典代表。
江山如此多嬌
在此巨幅的三聯品中,趙無極反虛入渾地深入其記憶與內心世界,在那兒,他所欣賞的北宋書畫家的米芾山水、好友張大千的潑彩、中國醉人的江山風雨、清晨望眼窗外瀰漫著薄霧的巴黎天空,這一切的一切,和他起身時所深吸的第一口氣,交融在一起。其心有所得地如入無人之境,將其意識流渲染在此壯闊的畫布上頭,創造了一個煙雨氤闔、清潤秀逸的世界。在那兒,華滋的草木、黑褐嶙峋的山川、薄紫靛藍的雲雨、氣象萬千的天光,透過溫柔的色彩,自然地和彼此相遇、交會。觀者可見藝術家在此作上使用了非常獨特的點甩法,他以大筆分別沾染鵝黃與淡紫色的顏料,以狂放的力道一層層地甩出細密的筆觸,它們細長如松針,隨著藝術家的身體動能,以不同的方向性灑落於畫布之上,若氣旋飛舞,亦若風兒柔情地吹撫大地,輕柔得像一聲嘆息 。
趙無極在此將原本我們眼所能未見,抽象的風,一宇宙之氣,完美地轉化為我們可見、可感知,令人迷醉神往的視覺世界,不由得令人讚其高妙。而其間,翠藍、青蓮紫、淺褐、松石綠與鵝黃色彩在碰撞與相交中,輕擦舞出一甜蜜輕快的圓舞曲,縱橫於浩瀚無垠的空間。趙無極若將天地之大,草木之微含納筆下,此若瑞士著名文學家謝賽克斯(Jacques Chessex)所言:「一種對於事物昇華的冥想,在此不可思議地出現和充實。畫裡的空間呈現一種暢快甜美的奇觀。這畫雖無人在其中,卻高度凝聚出一股力量,使我們聯想到人的蹤跡,藝術家的記憶,以及他所有走過平凡和走過完美的記憶。」在此,《15.01.82》不啻標誌了藝術家成熟的美學,以及邁入耳順之年,對於生之泰然無憂,與心境上的重要轉變。回憶1981年深秋,趙無極赴北京,隨後與友人同遊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滾滾黃沙漫天的雲崗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有其輝煌,有其壯美,有其智慧,也有其滄桑 &,此在趙無極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底回到巴黎,於隔年初,他創作了此非凡的《15.01.82》,作品氣韻萬千,清晰地反映了一個中國人看宇宙萬物的觀點,畫中的朦朧,反應出東方的詩情、藝術家與天地自然神往的默念精神,在此他並未直指一個具體的事物,僅留給觀者一個開放的想像與心靈的對應空間,其中意境,或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朝中措》一詞所描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藉由藝術,笑看人生千古,寄寓一種對於生命的灑脫豪邁與淡泊自適的真切喜悅。
入創作之巔 一生成就體現
趙無極在80年代的創作成就與突破,令人聯想到東西方幾位藝術大師。一是張大千,大千在1940年代即享盛名,但晚年於1963年更創新地將潑彩的概念引入中國水墨,濃豔的湛藍與藏青色以半抽象的形式流洩在墨韻之間,開創了一新穎的現代繪畫風格,也讓他的創作進入了一揮灑無滯的階段,許多尺幅磅礡的重要作品均創於此時。而其潑彩作品也最為市場所追捧,超越早期潑墨。如拍出破億元人民幣氣勢非凡的《愛痕湖》與《雲山古寺》均為此類代表。西方則是德國戰後名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與抽象大師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兩人的晚期作品在市場上最受肯定,如李希特90年代的抽象創作,其層次之豐富,內蘊的氣力之深,完美體現一凝鍊的空間表達,相較於早期作品更受藏家青睞;又如羅斯科50至60年代的作品均被認定為其創作黃金時期的典範,如他的前十大拍賣紀錄,均為其晚年作品,羅斯科曾說:「我不對顏色、形狀或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我只有興趣表現人類基本的情感。」雖然兩人的創作型式迥異,但此般情感的流露,正與趙無極不謀而合。趙無極與這些西方藝術大師一般,在悠悠創作生涯中不斷追求創新與突破,直到晚年達悠然自如的集大成階段,該時期作品可視為其一生藝術成就的瑰麗體現,壯美非凡!
「趙無極的藝術命運並非僅僅是個人的,它與數千年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演變密切相關。得益於其人的作品,這一根本的事實非但不曾削弱藝術家個人探索的價值,反而使之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事實上,得益於其人的作品,中國繪畫於其中滯留了超過一世紀的漫長期待似乎得以結束。於中西方之間早應發生的真正共生,第一次出現了 &也許,當評論家們憶起正在本世紀的中葉,藝術家從他遙遠的國度來到巴黎定居這個決定性的時刻,稱之為某種奇蹟是對的。彷彿奇蹟一般,他立刻找到了自己,並完全專注於創作中,其所表現及其所達的深度,至今仍讓我們驚異。」這是趙無極在1981年,受邀於巴黎大皇宮國家美術館(Galeries Nationales du Grand Palais)舉辦個展時,知名文學家程抱一替他寫的展覽序言,該年,也是趙無極首次受邀在法國第一流的美術館舉辦展覽發表,對他而言,意義非凡,為其藝術成就於80年代躍升至完滿之巔的決定性里程碑。
帶領中國藝術於世界舞台的復興
如同程抱一所言,趙無極的藝術成就,像是一個閃耀的奇蹟,其自1948年赴法,經一連串的摸索與深化,成功地將自我從母體文化中尋得的養分,如自唐詩、宋詞、中國青銅器、甲骨文、金文、銘文與書畫中取得的靈感與啟迪,自然地融入西方的油彩裡頭,其豐厚、神秘的藝術語彙與形態,為當時美術界所未見。此不僅充實了戰後西方世界風靡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實體,更帶領了中國藝術在世界舞台的復興,在東西藝術的連結與創新上,成果非凡。法國藝評家萊馬里(Jean Leymarie)即讚譽:「趙無極的作品在形態之狀麗與精神之豐裕上有無盡空間,他承擔著東西方之間,能量和沉思之間的完全共生。」許多國際重要畫廊,如巴黎法蘭西畫廊(Galerie de France)、美國庫茲畫廊(Kootz Gallery)爭相與其合作,藉由一次次的辦展及和海內外美術館的曝光與推廣,無庸置疑地,趙無極可被視為目前擁有最堅實國際藏家群的華人西畫藝術大師。其名聲與藝術成就在80年代再攀顛峰。如截至1981年,他在歐、美、亞等地舉辦過逾130次個展,聯展更超過200回,作品被超過70家官方美術館收藏,如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美術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San Francisco)、日本石橋藝術博物館(Bridgestone Museum of Art)均有其藏品,這樣的資歷,在華人現代藝術類別,罕有人與之匹敵。
轉折的十年-靈性的視象
趙無極的創作在70至80年代產生了關鍵性的轉折。他的第二任妻子陳美琴與弟弟趙無違分別於1972、1979年辭世,此讓他悲慟不已。曾有一年半的時間,他無法作畫;然而,在最低潮的時刻,趙無極重拾兒時熟悉的中國水墨媒材,在雪白的宣紙和湛黑的墨彩裡,在墨韻的揮灑點染間,他重新建立起內心天地的平衡。其並於1972年首度回到闊別逾20年的神州故土。中國的水墨啟發了趙無極,而水墨中的東方美學及中國山川人文的自然之美,也在此時溫潤地滲透進他作品的內涵骨架裡。隨著時光撫平他喪失親人的傷痛,在1974至1984這十年間的創作,我們可觀察到,趙無極的用色逐漸脫離沉鬱的黑幽黯褐,慢慢趨向明亮的黃、青、綠、紫,邁入80年代,其用色嬌豔得有如珍珠,華光瀲灩。而早期他要「征服畫布」的心態,與似要掀起萬千波瀾,狂放如雷霆、暴烈的筆法,在晚期隨著畫家心情的改變,已轉變成泰若自如、抒情的悠揚,呈現另一番生命的動人風采。
在80年代初期,趙無極接連創作了數件尺幅磅礡的多聯幅作品,對藝術家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宣示。他似欲將重拾的生命喜悅及看遍人生百態、走過生死別離後,對於宇宙世界睿智的觀察及體悟,開闔地傾於寬闊的畫布上,毫無保留地對我們低吟、輕訴。作品特色如同程抱一在1981年所提出具體而微的觀察:「趙無極的最近之作,簡單明白,在那兒,所有活過的夢都突然一一沒入不可見之中,無可避免地,他走向空靈。除卻存在經驗與技巧實驗,最終目的,無非要表達一個真正靈性的視象。其畫中所展開的空間,如同星光閃耀的夜空之中,不斷燃燒的異火,每當我們看見他的畫,就會成為我們自身神秘的純粹投射。」是次,蘇富比呈現的《15.01.82》,即為其80年代初期豐美絕倫的經典代表。
江山如此多嬌
在此巨幅的三聯品中,趙無極反虛入渾地深入其記憶與內心世界,在那兒,他所欣賞的北宋書畫家的米芾山水、好友張大千的潑彩、中國醉人的江山風雨、清晨望眼窗外瀰漫著薄霧的巴黎天空,這一切的一切,和他起身時所深吸的第一口氣,交融在一起。其心有所得地如入無人之境,將其意識流渲染在此壯闊的畫布上頭,創造了一個煙雨氤闔、清潤秀逸的世界。在那兒,華滋的草木、黑褐嶙峋的山川、薄紫靛藍的雲雨、氣象萬千的天光,透過溫柔的色彩,自然地和彼此相遇、交會。觀者可見藝術家在此作上使用了非常獨特的點甩法,他以大筆分別沾染鵝黃與淡紫色的顏料,以狂放的力道一層層地甩出細密的筆觸,它們細長如松針,隨著藝術家的身體動能,以不同的方向性灑落於畫布之上,若氣旋飛舞,亦若風兒柔情地吹撫大地,輕柔得像一聲嘆息 。
趙無極在此將原本我們眼所能未見,抽象的風,一宇宙之氣,完美地轉化為我們可見、可感知,令人迷醉神往的視覺世界,不由得令人讚其高妙。而其間,翠藍、青蓮紫、淺褐、松石綠與鵝黃色彩在碰撞與相交中,輕擦舞出一甜蜜輕快的圓舞曲,縱橫於浩瀚無垠的空間。趙無極若將天地之大,草木之微含納筆下,此若瑞士著名文學家謝賽克斯(Jacques Chessex)所言:「一種對於事物昇華的冥想,在此不可思議地出現和充實。畫裡的空間呈現一種暢快甜美的奇觀。這畫雖無人在其中,卻高度凝聚出一股力量,使我們聯想到人的蹤跡,藝術家的記憶,以及他所有走過平凡和走過完美的記憶。」在此,《15.01.82》不啻標誌了藝術家成熟的美學,以及邁入耳順之年,對於生之泰然無憂,與心境上的重要轉變。回憶1981年深秋,趙無極赴北京,隨後與友人同遊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滾滾黃沙漫天的雲崗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有其輝煌,有其壯美,有其智慧,也有其滄桑 &,此在趙無極的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年底回到巴黎,於隔年初,他創作了此非凡的《15.01.82》,作品氣韻萬千,清晰地反映了一個中國人看宇宙萬物的觀點,畫中的朦朧,反應出東方的詩情、藝術家與天地自然神往的默念精神,在此他並未直指一個具體的事物,僅留給觀者一個開放的想像與心靈的對應空間,其中意境,或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朝中措》一詞所描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藉由藝術,笑看人生千古,寄寓一種對於生命的灑脫豪邁與淡泊自適的真切喜悅。
入創作之巔 一生成就體現
趙無極在80年代的創作成就與突破,令人聯想到東西方幾位藝術大師。一是張大千,大千在1940年代即享盛名,但晚年於1963年更創新地將潑彩的概念引入中國水墨,濃豔的湛藍與藏青色以半抽象的形式流洩在墨韻之間,開創了一新穎的現代繪畫風格,也讓他的創作進入了一揮灑無滯的階段,許多尺幅磅礡的重要作品均創於此時。而其潑彩作品也最為市場所追捧,超越早期潑墨。如拍出破億元人民幣氣勢非凡的《愛痕湖》與《雲山古寺》均為此類代表。西方則是德國戰後名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與抽象大師羅斯科(Mark Rothko, 1903-1970),兩人的晚期作品在市場上最受肯定,如李希特90年代的抽象創作,其層次之豐富,內蘊的氣力之深,完美體現一凝鍊的空間表達,相較於早期作品更受藏家青睞;又如羅斯科50至60年代的作品均被認定為其創作黃金時期的典範,如他的前十大拍賣紀錄,均為其晚年作品,羅斯科曾說:「我不對顏色、形狀或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我只有興趣表現人類基本的情感。」雖然兩人的創作型式迥異,但此般情感的流露,正與趙無極不謀而合。趙無極與這些西方藝術大師一般,在悠悠創作生涯中不斷追求創新與突破,直到晚年達悠然自如的集大成階段,該時期作品可視為其一生藝術成就的瑰麗體現,壯美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