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
呂振光 山水系列0008號 壓克力畫布裱於木板 一九九九年作
描述
- Lui Chun Kwong
- acrylic on canvas mounted on board
《山水0008號》,《Landscape 0008》,1999,呂振光(作品背面)
Condition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藝術與城市
香港這城市孕育了一批與別不同的藝術家,他們的取向各異,在作品中呈現非常多樣化的面貌,妄想把他們歸類是枉然,因為他們各自與別不同之處才是香港藝術精彩所在。
呂振光作為香港藝術界的先驅,曾先後廿五年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藝術系,桃李滿門,影響深遠。呂振光風格多變,九四年從英國回港後,潛心專注抽象山水系列,以垂直的油彩線條,表達中國山水的氣韻流動,從西方的表達手法,回歸東方的山水美學。呂氏的作品遠看用色雅致而淡泊,線條筆直,徐徐而下;近看手法細膩,色彩層層疊疊,工整慎密。對於創作,藝術家認為︰「我的作品既非觀念的探究,亦非情緒的表現。」長居香港郊外,呂振光以山水為題,自然而然,藝術已經完全溶入了他的日常生活,線條筆觸更是他心境的寫照。從此角度看,呂振光與傳統中國文人畫頗有契合,追求的是其背後的精神境界。《山水系列0008號》(拍品編號810)來自藝術家一九九九年的創作,充滿代表性,藝術家以不同的繪畫手法,包括平塗及刮擦等,讓作品有著不同的顏色層次及肌理,長方型色塊把作品區分為不同的區域,彼此或配合或衝突,構成一張完全抽象的大自然風景。與藝術家近年愈加平滑柔和的風格不同,這張作品有著更具表現力的顏色肌理,實屬可貴。
一九八〇年出生,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的周俊輝,為香港年青藝術家中非常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香港作為題材或意象,曾多次出現周俊輝的藝術生涯中。《少林足球–財經界 有誰不認識峰哥》(拍品編號812)來自藝術家非常廣為人知的〈電影系列〉。此系列的精髓來自藉著挪用香港電影的視訊文本,重構及思考藝術的本質,並在作品中,再現及探討香港的形象。這種取材自流行文化的手法,與美國六、七年代盛行的波普藝術如出一轍,周俊輝可說是香港波普藝術的佼佼者。從創件方式本身閱讀,挪用本身是作為後現代社會的特徵,在香港近乎隨處可見,周俊輝〈電影系列〉本身挪用的本質已經呈現了香港城市的重要特質。作品內容上,〈電影系列〉截取了不同可供細味的話言及畫面。《少林足球–財經界有誰不認識峰哥》是該系列的經典之作,該作品取材自著名香港電影人周星馳《少林足球》電影中的對白︰「在財經界,有誰不認識峰哥﹖」這句話語頗具誇張及奉承之意味,「撈」味(油氣)甚重,甚具典型的港式市井小人物風格,完全彰顯了香港本土文化的精髓。
年輕藝術家黎卓華憑藉她淡雅恬然的用色及輕盈的筆觸,建立了個人非常獨特的風格,富有層次的風格,營造了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就如回憶中的景致,模糊而熟悉。同時,黎卓華藉著作品探討了觀看角度的可能性,《景物1號》(拍品編號811)創作於二〇〇七年,非常難得,作品在長方形的畫布上,兩個視覺框架,呈現了兩段天橋及街燈。作品是應Para/Site藝術空間的「正抄」展覽創作的,該展覽觸及了正與反、複製及再現等概念,並觸發藝術家嘗試在《景物1號》中同一時間展示城市中兩個不同的地方。在《景物1號》作品中,街燈的形狀尤如進行對話,這讓我們看到藝術家對心理景象的初探,並延續這主題亦可在她隨後的創作中找到。
創作多年的甘志強,則以「鳥籠」及「飛行」這組矛盾的概念作為主要藝術語彙。「鳥籠」在香港街頭俯拾皆是,盛載著香港文化的意義。鳥籠除了是香港狹小空間的隱喻外,在香港回歸期間,鳥籠及飛行的並置,更有著明顯的政治喻意。甘志強曾以《過渡空間》參展一九九八至二〇〇〇年〈蛻變與突破︰華人新藝術〉巡廻展覽,尋找自由對香港回歸的實際意義。雕塑作品《竹》(拍品編號813)延續藝術家對自由的思考,並把「鳥籠」這個象徵擴展至香港的公共及私人空間,筆直的透明壓克力圓柱中,一個又一個的小鳥籠由低向高伸延,形成籠中籠的格局。正如香港中環光鮮的商業大廈表面下,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小雀籠。藝術家籍《竹》諷刺城市文化的虛浮,並批判城市對外表的過份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