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 852
  • 852

李山 胭脂系列 壓克力畫布 畫框 一九九四年作

估價
1,200,000 - 1,800,000 HKD
Log in to view results
招標截止

描述

  • Li Shan
  • acrylic on canvas
款識
李山,Li Shan,1994,上海

來源

亞洲私人收藏

Condition

This work is generally in good condition. There are minor budges around the top left corners. Please note that it was not examined under ultraviolet light.
"In response to your inquiry, we are pleased to provide you with a general report of the condition of the property described above. Since we are not professional conservators or restorers, we urge you to consult with a restorer or conservator of your choice who will be better able to provide a detailed, professional report.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inspect each lot to satisfy themselves as to condition and must understand that any statement made by Sotheby's is merely a subjective, qualified opinion. Prospective buyers should also refer to any Important Notices regarding this sale, which are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NOTWITHSTANDING THIS REPORT OR AN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A LOT, ALL LOTS ARE OFFERED AND SOLD AS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OF BUSINESS PRINTED IN THE SALE CATALOGUE."

拍品資料及來源

李山
尋找自己內心真實的過程

要談論九十年代當代中國藝術,李山以毛澤東為主題的〈胭脂系列〉,是絕對不可忽略的。由於〈胭脂系列〉 以政治人物為題材,該系列在不少九十年代的展覽中被歸類為政治波普,與王廣義、余友涵等藝術家並列,但如果我們把李山跟同期的政治波普藝術家細心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李山的藝術並非單純地把政治人物波普化,而是一段尋找「他者」或另類的過程,並象徵著中華民族開放創新的實驗性旅程,今次拍賣的兩張《胭脂系列》( 拍品編號 852 及853),分別呈現該系列的兩種獨特風格。〈胭脂系列〉之後,藝術家開始以動物為題,貫穿他的創作。與〈胭脂系列〉同時創作的〈每星期的七天系列〉( 拍品編號 851) 則是藝術家後期風格的奠基之作,並起到承先啟後的作用,是全面呈現藝術家美學不可缺少之作。

李山於一九四二年生於黑龍江,相比八十及九十年代活躍的前衞藝術家,李山明顯來得年長,成長經歷和藝術理念的不同,使他在當代藝術風潮中,始終保持著自己相當獨特的風格。他於一九六四年到上海戲劇學院就讀,學習舞台美術,畢業後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六十年代,還是學生的李山,已經堅持自由創作,並在課堂教授的俄羅斯畫派之外,偷偷研習歐洲的印象派及現代主義的作品,並把創作當作課外作業。唯他的創作一直受到批評,文化大革命時,李山更遭公開批判,並曾被下放幹校養豬,接受勞改。文革結束後,藝術家開始積極參與八十年代的美術風潮,參展多個展覽,包括一九八三年的「八三階段實驗繪畫展覽」及一九八五年的「凹凸展」等。原始主義及表現主義風格佔據著藝術家七十及八十年代的畫面,半抽象的作品中,有的以風景為題,有的如八十年代的〈初始系列〉及〈擴散系列〉,以簡單的線條來營造主體形象,色彩以黑白紅及咖啡色為主,充滿著原始的生命力,如〈初始系列〉及〈擴散系列〉。除卻油畫創作外,李山亦於八十年代多次嘗試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行為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九八九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的行為《洗腳》。在展覽上,李穿著重複印著時任美國總統雷根肖像的襯衫,並在同樣有雷根頭像的盤子中洗腳兩小時,這個被李山稱為「波普+ 裝置+ 行為」1 的行為,在藝術家的藝術生涯具分水嶺作用。八九「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後,李山的藝術觀開始出現大幅度的改變。「在《洗腳》之後一下子什麼都明白了,我必須從大的文化、歷史的話題回到當下來,回到當下與我的個人關係上來,回到我的經驗和我的遭遇上來。因此,畫面上出現領袖人物,出現意識形態、出現群眾運動、出現胭脂符號就是一種必然。」2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藝術家同年秋天開始創作〈胭脂系列〉,並以毛澤東作為主要題材。

李山於一九八八年開始〈胭脂系列〉的創作,該系列的早期作品以中性化的白臉人為題材,人物的臉龐有著荷花蔓藤,人物或拿著荷花,焉然一笑,盡顯媚態。其後,李山把這種形象用在毛澤東身上,並於一九九三年的「後八九中國新藝術」的巡廻展中廣為人知。本次拍賣的《胭脂系列》( 拍品編號 852) 正是這階段風格的最佳展現,我們在畫中看到穿著革命服的毛澤東,被塗上白臉及紅色胭脂,手中拿著綻放著的荷花,背景則是上海的外灘。白臉人的形象乃取材自中國古代的「大粉子」,他們出賣色相,以女性的造型,娛樂權貴。來到九十年代初期的上海,正好對應著當時活躍外灘的同性戀群體。李山以經濟開放的上海為背景,以《胭脂系列》解放了中華民族一直被壓抑的一面。同時,李山雖自稱以毛澤東為題「沒有別的什麼意識形態的方面的諷刺或調侃這方面的意思」,但《胭脂系列》同時亦把中國的政治圖騰女性化,以消解人民對他複雜的情感,其精神底蘊,反映了中國人於新時代對毛澤東形象的無所適從。

一九九三至九四年,李山以毛澤東年輕時的照片為藍本,加以中性化處理,並把它置於顏色鮮艷的背景上,成就了廣為傳頌的〈胭脂系列〉典型。《胭脂系列》( 拍品編號 853) 正是這一系列非常具代表性的作品,在刺眼的粉紅色背景上,毛澤東在暗中瞹眛的微笑著。李山的作品反映了毛澤東與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一代人之間的矛盾關係。西方的眼光較容易把李山的畫作歸類為某種「風格」或「主義」,但毛主席肖像所帶的複雜關係,並不能被簡單地標籤了事。李曾言:「叫它個人的歷史吧!一九八九年,我覺得是時候回看這段經歷成長於毛澤東主政的時期。毛澤東對我有著文化意義,卻非政治含意。這一個時代,這一段歷史,與我有著不可替代的關聯。沒有毛澤東就沒有李山。」3

李山刻意逃避人們對其作品過多的政治性解讀。一九九四年,他於「聖保羅雙年展」展出七張一組《每星期的七天系列》正是體現了他美學上由政治人物向動物的重要轉向。「鵝的形象在我的畫面裡出現,就是找一個簡單的符號,因為人類已經給予雞、鴨、鳥等動物很多的比喻、讚美或什麼的,我所幾選擇鵝就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至於這個符號的含意,他雖然沒有明言,但作品的名稱《每星期的七天系列》卻暗示了其用心。「鵝」與「我」同音,是藝術家的對整個中華民族,甚至全人類的比喻。李山以七張油畫,代表一周中的七天。鵝叼著荷花,構圖上有單鵝亦有雙鵝,牠們或相對或背對,以幾近完全相同的形象現身。鵝隻的集體肖像,彷彿暗示著人類營營役役的生活處境。從〈胭脂系列〉後,李山進一步擺脫人物,作品以動物,甚至植物為題,並完全告別政治人物肖像,逐步尋找畫布以外的表達空間。故此,可見〈每星期的七天系列〉對藝術家的重要性。今次拍賣作品《每星期的七天系列》( 拍品編號 851) 乃來自「聖保羅雙年展」展出的同一系列之作,足以見証李山創作生涯的重要轉向。

一九九八年,李山於紐約成立了生物藝術實驗工作室,鑽研基因改造科技。二〇〇五年,李山在〈閱讀系列〉中以合成電腦影像,把人與昆蟲結合,對生物科技提出質疑。二〇〇七年,他更進一步,栽種基因改造的南瓜,並發表〈南瓜計劃〉。李山從純粹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沒有限制自己於純藝術的範疇,其思考往往超越同代人,是一個超前的中國藝術家。

1 「藝術家李山:我寂寞了二十年」《南方人物週刊》2011 年3 月
2 劉涥與李山訪談錄:繪畫就是尋找自己內心真實的過程
3 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