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

木木美術館聯合創始人黃勖夫談貝納·維尼

黃勖夫

筆者自認少年老成,唸高中時便在網上瀏覽吉布斯農場雕塑公園的照片,初次認識貝納·維尼的作品。2012年完成的《88.5° ARC x 8》,佇立於紐西蘭著名的雕塑公園中,是維尼的典型直立弧形雕塑,與2011年他在凡爾賽宮創作的作品如出一轍。此作高27米,結構簡中見巧,在杳無人煙的凱帕拉港襯托下,讓我深刻感受到歐幾里得學說和幾何原理所產生的壯美意境。

展覽開幕現場,〈貝納·維尼回顧展2019-1959〉,2018年9月21日至2019年1月6日,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macLYON ©,圖片來源:Blaise Adilon ©Adagp, Paris

後來我發現,他與二十世紀末的幾位偉大藝術家相識於六十年代,這群藝術家在紐約居住之時相熟,唐納德·賈德、丹·弗拉文、卡爾·安德烈與羅伯特·莫里斯都是他的朋友,而維尼創作上的轉捩點就發生於1966年,當時他首次在畫布和藍圖上嘗試創作計數精確的模型構圖。維尼受到極簡主義的簡約表現形式以及當代法國語言學理論所啟發,深信透過將數學延伸至藝術領域,或是反之從藝術跨界至數學,方可實現真正的普世美學。線條、弧形和角度成為其獨特視覺語彙的根基。開放創新的維尼一直挑戰自己,拒絕局限於單一媒材,但他透過作品追求普世美學的意念則貫徹始終。

展覽開幕現場,〈貝納·維尼回顧展2019-1959〉,2018年9月21日至2019年1月6日,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macLYON ©,圖片來源:Blaise Adilon ©Adagp, Paris

去年我受到在德薩畫廊工作的好友邀請,有幸造訪位於法國南部的維尼基金會,與維尼本人會面。維尼基金會建於一座荒廢的工廠和十五世紀的水磨坊之內,佔地五公頃。我想知道,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能夠創造如此簡煉俐落的雕塑和繪畫。見面不久後,我的敬意油然而生,一邊坐在高球車上遊覽此地,一邊傾聽維尼回憶與曼·雷、克里斯托、羅伊·李奇登斯坦、馬塞爾·杜尚、理查·塞拉及其他藝術家朋友之間的軼事(講述這些故事的維尼竟有一種詹姆士‧龐德般的氣勢),而他們的作品亦成為其珍藏。這一次經歷與我之前拜訪的藝術家截然不同。當時他分享了自己的創作計劃,堪稱迄今為止最富有雄心壯志的一個項目,今年稍後將於比利時兩個城市那慕爾和阿爾隆揭幕,但比起自己的事,維尼更有興趣去談論啟發他不斷創作的人物和地點。我倆都認為藝術家與藝術贊助人因擁有類似的觀點而同有收藏藝術品的欲望。

《直線與其軌跡》
2004年5月31日
表演藝術,法國尼斯現當代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Muriel Anssens,法國尼斯

如維尼所形容,其藝術創作《鋼條與肢體語言的記憶》將表演藝術、雕塑和繪畫融為一體。鋼條成為一件畫具,而繪於牆上的痕跡則見證畫家的一舉一動,動作一氣呵成。在維尼的創作生涯中,這一藝術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即將進行的項目將更進一步彰顯其重要地位。最近新聞報導一宗愛滋病患者得到緩解治癒,是全球第二例,為世界上許多人帶來希望。維尼與德薩畫廊共襄善舉,將《鋼條與肢體語言的記憶》的拍賣收益撥捐予amfAR 愛滋病研究基金會,使這件作品顯得更有意義。

黃勖夫
收藏家、策展人、木木美術館聯合創始人

貝納‧維尼即席創作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開幕酒會
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晚上7時(憑邀請函入場)
作品將於4月1日當代藝術晚拍上拍

相關新聞及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