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 在空氣中》是英國匿名塗鴉藝術教父班克斯的經典作品,立場鮮明地表達對和平的追求。畫中蒙面的激進分子正準備將一束花扔向半空,這是對戰爭的控訴,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世道的荒謬。它在千禧年初以街頭塗鴉形式面世,現已成爲班克斯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標題《愛在空氣中》與約翰.保羅.楊(John Paul Young)在1978年推出的大熱歌曲同名,不止有嘲諷的意味,同時亦帶正面訊息,反映班克斯在這紛亂世界中的幽默睿智之道。
《愛在空氣中》最初出現在以色列西岸隔離圍牆附近。這是班克斯活用城市環境及公共建築來傳達信息的力證,而且無論身在世界哪一端,觀者都能感受到這個圖像所飽含的思想和情感。畫中人用力投擲的動作昭示他的抗爭者身份,但手中的花束卻是和解的象徵。這個作品畫面後來成為2005年出版的《Wall and Piece| 塗鴉教父班克斯官方作品集》封面。
「我相信我有勇氣在西方的民主社會中匿名地站出來,提倡一些其他人不再相信的價值——譬如和平、公義與自由。」
和平與反戰是班克斯的中心議題,他將象徵和平的事物與暴力的圖像交錯並置,期望藉此令人們從一種逆來順受的心態中醒覺過來。這樣的手法在其塗鴉作品中頗爲常見,特別是2000年代初期的創作,包括2001年出現在倫敦蘇豪區牆上、手持火箭發射器的蒙娜麗莎;《炸彈擁抱者》(Bomb Hugger)中抱著導彈的小女孩;以及《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中以香蕉代替手槍的人物。
《愛在空氣中》的蒙面人看似是個暴力的示威者,正要將武器擲向畫面外的敵人。按常理說,他手上的應該是手榴彈、磚塊或炸彈,但班克斯卻以鮮花取代武器。如此巧妙的替換令人聯想起1960年代的「權力歸花兒」運動(Flower Power movement),當年的學生反戰示威潮蔓延整個美國和法國,在其中一場大型示威上,一個年輕的示威者將一朵小花放入他眼前的軍警手中的槍管裡,這張震撼的新聞照片自此深深地烙印在世人的腦海中。
以色列西岸隔離圍牆是一幅長達708公里的牆,將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分隔開來。圍牆於2002年建成,班克斯隨即在牆上多次塗鴉,控訴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不公義,還有恐怖主義和軍事主義的禍害。從2000年代中起,班克斯的作品陸續在加沙及西岸地區出現。2017年,他在伯利恆的隔離牆一旁開設「圍牆酒店」(The Walled Off Hotel),並以「世界上景觀最差的酒店」為宣傳口號。
「所有塗鴉都是低調的抗議手法,但模版塗鴉則有更深一層的歷史意義。它們曾被用來掀起革命及叫停戰爭。」
這幅畫面最鮮明的地方,就是那束手繪的鮮花;班克斯很少在同一幅作品裡使用油彩和模版噴漆,他這樣做突顯了本作的訊息,即暴力與和平的對照——强悍的黑色男子與柔弱的彩色鮮花。此外,由於任何人也可以用模版塗鴉以較低成本且迅速的方式複製一些具有衝擊力的圖像,所以這樣的塗鴉往往令人聯想到地下政治運動、龐克文化以及草根社會運動。
自2005年「粗魯油畫:重新合成的傑作:惡意破壞與社會敗類」的惡搞油畫系列開始,班克斯開始涉足油畫,甚至將油彩及模版噴漆並用,創作了這幅極受藏家重視的《愛在空氣中中》。
憑著《愛在空氣中》等作品,班克斯與歷史上其他透過藝術對政治及社會議題表達意見的藝術大師齊名,包括歐仁・德拉克洛瓦與安迪.沃荷,前者以1830年七月革命為藍本,繪畫了代表自由民主的《自由領導人民》,後者則以流行文化為手段,顛覆一些本來極具政治意味的圖像,例如1964年的《種族暴亂》等模版印刷作品。另外還有不少藝術家選擇將藝術帶到大街小巷,向普羅大眾表達他們的訊息。《愛在空氣中》經常被複製,在流行文化流傳甚廣,它不僅是班克斯備受追捧的典範之作,而且所表達的訊息歷久常新,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