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悲鴻第一位啟蒙老師是他的父親
徐悲鴻1895年生於江蘇宜興,乃家中長子。父親徐達章是村塾教師及畫師,徐悲鴻自少在其指導下,習四書五經。他對繪畫具濃厚興趣,每天臨摹清末時事插圖畫家吳友如、清末畫家任伯年的作品,亦好描繪身邊人物。
2.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
徐悲鴻童年時除了讀書習畫外,還會下田耕種幫補家計。後來,家鄉經歷連年水災,徐悲鴻與父親只好出走鄰近各縣鬻字賣畫。1912年,因父病重返鄉,徐悲鴻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擔,在宜興初級女子師範、始齊小學及彭城中學任美術教師。隨著父親和他的第一個兒子劫生離世等各種打擊,徐悲鴻感到世態炎涼,遂把自己比喻為悲傷的鴻雁,改名「悲鴻」。
3. 徐悲鴻筆下的題材廣闊
徐悲鴻創作範疇遍及人像、歷史故實、動物、山水。他自小喜愛把親眼所見的一切自然形象入畫,日後繪畫動物,更多寄託寓意,馬、牛、雞、鷹、獅子均常見筆下。1935年,他與時任教中央大學的張大千攜學生赴黃山寫生,此後足迹遍及灕江、喜瑪拉亞山等地,筆下所出山水,多衍發自此地景色。
4. 人生中的伯樂
- 黄警頑及黃震之
- 高劍父及高奇峰
- 康有為
-
黄警頑及黃震之尚未成名的徐氏到上海發展時生活困窘,幸獲當時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黄警頑熱心讓他留宿,商人黃震之則曾借出棋牌室供徐氏棲身作畫,因此他一度用名「黃扶」,以示不忘兩位的扶助。
圖片:黃警頑(左): 黃警頑,照片載於1930年〈良友畫報〉; 黃震之: 徐悲鴻繪黃震之肖像,現藏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圖片來源: Google Arts & Culture ) -
高劍父及高奇峰他所畫的馬曾得中國審美館館長高劍父及高奇峰賞識,二人其後邀請他為審美館繪四幅畫,所獲稿費得以替他解困。
圖片:高劍父(左):高劍父,照片載於1935年〈人間世〉半月刊; 高奇峰: 高奇峰,照片載於1933年〈良友畫報〉 -
康有為1916年,猶太裔地產大亨哈同創辦倉聖明智大學,並登報徵求倉頡畫像。徐悲鴻所繪的倉頡像中選,被聘請入住大學作畫,期間認識康有為、王國維為等著名學者。康有為熱心提掖徐氏,請他為自己、亡妻及友人畫肖像,並把所藏書籍碑帖都借給他瀏覽臨摹,培養他對書法的興趣。藝術觀上,他亦受到康有為的影響,希望一改當時中國畫壇的仿古風氣,啟發了他其後改革性的藝術主張。
圖片:徐悲鴻為康有為畫像
5. 徐悲鴻中西畫藝兼擅,提倡融會兩者藝術之長以革新中國畫
徐悲鴻精通中國水墨畫、書法、油畫、水彩、素描等媒材。1919年,他赴巴黎留學,在朱利安畫院學習素描,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他先後隨該院院長弗拉芒格及法國學院派繪畫大師達仰研習西畫。留學期間,他亦不時到歐洲旅遊,參觀各地美術館及博物館,飽覽古今名家傑作,比較各畫派的優劣。他尤受現實主義畫派啟發,復提倡「國畫改革」,屏棄傳統臨摹古畫的學藝方式,取實物為摹本作畫,以達至「形韻兼備」。
6. 作品早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已入選海外重要畫展
1923年,徐悲鴻的油畫作品〈老婦〉於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展出,1927年,該展覽會展出他所送選的九幅作品。及後,他多次獲邀,遠赴比利時、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向國際展示其中西交融之技法。
7. 在法國與其他留學生組成「天狗會」
徐悲鴻與張道藩、常玉、謝壽康、劉紀文、邵洵美等留學生結成「天狗會」,雖然各會員的專業範疇不同,如謝壽康研究政治經濟、常玉學繪畫,可是他們非常投契,經常聚在一起研討中外文學藝術,談論國家前景。
8. 開美術教育之新風
徐悲鴻歸國後積極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先後任教於南國藝術學院、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等校。他提倡以素描寫生作繪畫的基礎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和創造力。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兼主任期間,他採用學年、年級和學分制,設素描、油畫、中國畫、理論課、泥塑等選修及必修科,並結合課堂教學及畫室制,重視學生自身的興趣同時也確保他們得到悉心的指導。徐悲鴻亦著重招攬有識之士作教員,如聘請黃君璧教山水、傅抱石教畫論及美術史,他亦不時辦講座介紹外國畫家,培育學生藝術賞析的能力。
9. 曾協助傅抱石及吳作人等出國留學
徐悲鴻積極提拔人才,在不少畫家的出國留學事宜上出手相助。時任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先生在其游說下,為家境貧困但極具天分的傅抱石提供到日本學畫的資金。徐氏亦曾解決吳作人留學法國的旅費問題。
10. 積極到歐洲宣揚中國美術,促進東西方藝術交流
1933年,徐悲鴻徵集中國畫家如張大千、齊白石的作品前往巴黎辦〈中國近代繪畫展覽〉,宣揚中國藝術。該展引起強烈哄動與關注,展覽目錄更是印至三版。及後,展覽移師至比利時、米蘭、莫斯科等地舉行。
11. 徐悲鴻與齊白石乃忘年之交
齊白石定居北平發展後,因其習畫背景和創新畫風而被藝壇疏遠,惟當時享譽甚隆的徐悲鴻酷賞其藝,常往拜訪購藏其作品。雖然二人年齡相差卅載,卻惺惺相惜,徐悲鴻除了邀請齊白石出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亦向中華書局推荐,親自撰序,為齊白石出版畫集。齊白石亦屢作詩句提及這段友誼,如:「我法何辭萬口罵,江南傾膽獨徐君」。
12. 二戰期間,他到南洋籌款抗戰
1938年,徐悲鴻往來重慶與桂林之間,其時已萌出國舉行募款抗日展覽之意。也許在此背景下,他與海外僑領有所連繫並寫畫送贈。如1938年的〈三鴨圖〉(香港蘇富比,二O一二年十月,中國書畫拍賣,編號1375)即為一例,此作乃徐氏寫贈新加坡僑領陳振賢先生,陳氏亦是徐悲鴻1939年星洲籌賑會中的籌備委員之一。往後數年,徐悲鴻繼續為民族不遺餘力地貢獻,先後到新加坡、吉隆玻、檳榔嶼、恰保等地舉行畫展,也為當地華僑富商作畫,把收入捐獻援助中國難民,所以現在市場上不時有來自他在為南洋名門望族精心而寫的佳構。
13. 黃孟圭、黃曼士和何光耀等人曾贊助徐悲鴻的抗戰展覽
黃氏兄弟在徐悲鴻的藝事上屢次相助,徐氏稱其為「生平第一知己」,拜為「大哥、二哥」。在1925年學費停發之時,徐悲鴻認識了當時留法考察的黃孟圭,他安排徐氏赴星洲為僑領畫像幫補收入,並囑其弟富商黃曼士加以照料,此亦為徐氏赴南洋之源起。1939年,徐氏再次回到星洲以籌辦抗戰展覽,期間獲得當地政商領袖、文藝精英的藝術贊助和支持,新加坡戰前知名建築師何光耀也為贊助者之一。戰亂時期,黃氏曾把大批徐悲鴻重要藏品匿藏保存。徐氏逝世時,黃氏於星洲舉辦〈徐悲鴻遺作展〉,緬懷摯友。
14. 他有三段為人所知的感情:蔣碧薇、孫多慈、廖靜文
在上海期間,徐悲鴻不時拜訪同鄉蔣梅苼,並與其女兒蔣碧薇漸生情愫。蔣碧薇不顧婚約,瞞騙家人與徐悲鴻私奔赴日。徐悲鴻留學巴黎時,她亦有跟隨,二人共育一子一女。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徐悲鴻時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戀上學生孫多慈,並於1938年登報宣布與蔣碧薇脫離關係。由於孫父堅決反對女兒和徐悲鴻的關係,二人最終分手。徐悲鴻其後屢次向蔣碧薇示好,惟復合不果,於1945年正式簽字離婚。徐悲鴻最後一任妻子乃時任中國美術院圖書管理員的廖靜文。
15. 徐悲鴻好收藏
數到徐悲鴻收藏最多的作品,可說是任伯年及齊白石的畫作。他曾於〈任伯年評傳〉中寫道:「……故舉古今真能作寫意畫者,必推伯年為極致。」徐悲鴻的收藏囊括各個年代的書畫,抗戰時於香港辦畫展期間,他購得〈八十七神仙卷〉,並視之如自己生命般珍貴,鈐上「悲鴻生命」的印章。徐悲鴻過世後,他所收藏的過千名家書畫均捐贈公家。
徐悲鴻作品的市場價格
徐悲鴻乃中國近代藝術市場中最受推崇的藝術家之一,不少東南亞收藏家及前駐華外交官均收藏極夥。按此查閱更多徐悲鴻的拍賣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