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段真摯的友誼 | 培根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

記一段真摯的友誼 | 培根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

創作於1964年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見證了二十世紀兩位英國畫壇巨匠的深厚情誼。弗朗西斯・培根擅長以畫筆捕捉人類複雜的心理狀態,撩撥觀者的情感和思緒,這幅他為好友繪畫的肖像正是一例。這幅傑作究竟如何誕生?兩位性情迥異的大師又是如何激盪出燦爛的藝術火花?本文為您逐一娓娓道來。
創作於1964年的《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見證了二十世紀兩位英國畫壇巨匠的深厚情誼。弗朗西斯・培根擅長以畫筆捕捉人類複雜的心理狀態,撩撥觀者的情感和思緒,這幅他為好友繪畫的肖像正是一例。這幅傑作究竟如何誕生?兩位性情迥異的大師又是如何激盪出燦爛的藝術火花?本文為您逐一娓娓道來。

中文版編譯:勞嘉敏、黃梓鈴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Olivia Lo and Michelle Wong

本作在斯德哥爾摩現代美術館1965年2月至4月的「弗朗西斯・培根:1945–1964年畫展」中展出。
藝術品:©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版權所有。DACS 2022

1944年,弗朗西斯・培根與盧西安・弗洛伊德在倫敦初次見面,兩人一拍即合,隨後相交接近四十年,期間彼此切磋砥礪,碰撞出光彩奪目的火花。這對藝壇強豪在整個五、六十年代可謂焦孟不離,他們在私人會所 Colony Room、法國酒吧和 Coach & Horses 裡高談闊論,令充滿波希米亞氣息的蘇豪區變得儼如一塊專屬領地。他們的出現吸引了一群傑出的作家、詩人和音樂家,包括著名記者丹尼・法森(Dan Farson)和傑弗里・伯納德(Jeffrey Bernard)、眾多藝術家的繆思亨莉塔・莫瑞絲(Henrietta Moraes)、畫家蘭克・奧爾巴赫(Frank Auerbach)、邁克爾・安德魯斯(Michael Andrews)和詩人斯蒂芬・斯彭德(Stephen Spender),一時之間高朋滿座,當中甚至夾雜了好些為世所不容的怪傑和附庸風雅的看客。身處風暴中心的正是培根和弗洛伊德,他們幾乎每日每夜都會碰頭交換小道消息,把酒言歡之餘分享創作靈感,互相啟發、鼓勵,為對方畫像,批評對方的作品,意見相左時還會爭個面紅耳赤,使本來亦敵亦友的關係燃燒得更加熾烈。

塞西爾・比頓鏡頭下的盧西安・弗洛伊德,1956年攝。
© THE CECIL BEATON STUDIO ARCHIVE AT SOTHEBY'S

兩人共同的老相識法森認為,培根和弗洛伊德幾乎「密不可分」。根據卡蘿琳・布萊克伍德(Lady Caroline Blackwood)憶述,在她與弗洛伊德1953至1959短短六年的婚姻生活裡,「差不多每天」都不得不與培根一起吃晚飯。形影不離的日子為培根和弗洛伊德提供了發揮藝術天賦的豐沃養分,兩人之間獨一無二的羈絆在《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一作中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此畫彷彿在情感的海洋中浸潤過一般,飽含了惺惺相惜卻又不甘後人的拉扯與張力,深厚的交情伴隨著顏料凝固,永遠駐留在畫布之上,培根那無人可匹敵的繪畫風格也因此展露無遺。

弗朗西斯・培根,1975年攝。

培根與弗洛伊德的緣分多虧了英國畫家格雷厄姆・薩瑟蘭(Graham Sutherland)的穿針引線。弗洛伊德後來曾經提起事情的來龍去脈:「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問格雷厄姆『你認為誰是英國最好的畫家』,他回答說,『啊,是個你從來沒聽過的人,他就像維亞爾和畢加索的混合體,從來未辦過展,生活方式與眾不同,我們夜晚有時會去他那裡開派對』。」

五年後,另一位畫家兼藝評人溫德姆・路易斯(Wyndham Lewis)在《聆聽者》雜誌上盛讚培根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把他與古典大師維拉斯蓋茲相提並論——「如今沒有任何一位年輕藝術家像培根那樣舉足輕重。他的某些作品使我想起維拉斯蓋茲,他與這位大師一樣喜用黑色」。弗洛伊德在第一次看見培根的作品及其無與倫比的繪畫技巧時,同樣難掩興奮之情。

「他說過要在每一道筆觸裡糅入龐雜的訊息,這種想法讓我忍俊不禁,卻又躍躍欲試…… 我意識到,這與我的行事風格大相徑庭。」
- 盧西安・弗洛伊德評論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亨莉塔・莫瑞絲肖像習作》,1964年作。 Courtesy of Heidi Horten Collection, Photo: Courtesy Heidi Horten Collection

弗洛伊德與培根一樣,都是主流社會的局外人。培根是一名同性戀者,與虔誠保守的愛爾蘭家族關係疏離;弗洛伊德則從小跟隨雙親逃離納粹德國,在一個陌生的國度裡尋求難民庇護。他們的人生經歷為各自的藝術創作注入了深刻的內涵,並融鑄到兩人的紐帶當中。

關於這兩位藝壇巨擘的關係,培根的友人邁克爾・佩匹亞特(Michael Peppiatt)曾經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認為他對弗朗西斯心存敬畏,甚至愛慕。但我們當中大多數人應該都是如此吧,無論是盧西安,還是喬治、我、索尼婭・奧威爾、包括亨莉塔・莫瑞絲在內的模特兒們,或者是在馬勃洛畫廊為弗朗西斯打點一切的貝絲頓小姐都是如此…… 弗朗西斯就是中心點,我們都有意無意地圍著他轉。」

盧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1956-57年作。
私人收藏
圖片來源 / 藝術品:© THE LUCIAN FREUD ARCHIVE。版權所有 2022 / BRIDGEMAN IMAGES

事實上,培根的確為弗洛伊德的人生和藝術創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弗洛伊德這樣憶述他們早年的相處:「我立刻意識到培根的作品與他對生命的感受息息相關,而我的作品看上去則需要耗費大量精力才能完成。那是因為無論我做甚麼事情都需要耗費九牛二虎之力——直到今日仍然如是。弗朗西斯則會冒出些想法,然後訴諸畫筆,將其摧毀,又再次下筆。我欣賞的是他的態度、他對自己作品的冷酷無情。我認為弗朗西斯自由繪畫的作風讓我變得更加大膽。」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 of George Dyer and Francis Bacon in Soho in the 1950s
喬治・戴爾與弗朗西斯・培根1950年代在蘇豪區的黑白合照。攝影:約翰・迪肯;收藏:都柏林市美術館安。©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版權所有 / DACS, LONDON / ARS, NY 2019

《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完成於培根事業的巔峰期,當時,不少知名的藝術機構陸續為他舉辦展覽,令他日益在國際間享負盛名;私人生活方面,他與喬治・戴爾(George Dyer)的戀情正值蜜月期,而他與弗洛伊德也成為了推心置腹的密友。六十年代,培根在事業上持續突破,並因此創作出一批出類拔萃的自畫像。另一邊廂,弗洛伊德也畫過以培根為模特兒的素描:1952年,他為摯友畫了一幅觀察入微的肖像;第二幅作品在1956年落筆,但並未完成。反觀培根則為弗洛伊德畫過大量肖像,第一幅創作於1951年,之後完成的作品數量不少於16幅。

盧西安・弗洛伊德與身後的弗朗西斯・培根畫作《兩人》(1953年作)。
圖片來源:© DAVID DAWSON。版權所有 2022 / BRIDGEMAN IMAGES

同一時期,一向習慣從旁觀察的弗洛伊德筆下的主題逐漸從城市景觀和自畫像,轉向更加陰沉以及更多層次的人物肖像和裸體。他與培根一樣,傾向以人體傳遞並透視情感深度,而且著迷於每一縷肌腱、每一塊骨骼和臉部表情所能盛載的豐富內涵。他們各有一套研習人體的方式:培根會從照片中蒐集想法;弗洛伊德則以堪比萬年冰川移動的緩慢速度作畫,他在2005年為英女王畫像時,女王曾說過他畫得很慢,弗洛伊德當時尖銳地回了一句:「陛下,這已經是我馬力全開的速度了。」

盧西安・弗洛伊德,《弗朗西斯・培根》,1952年作。
圖片來源:© TATE。藝術品:©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版權所有。DACS/ARTIMAGE 2022

為弗洛伊德立傳的作家威廉・菲佛(William Feaver)提到培根六十年代為弗洛伊德所畫的肖像時,把它們描述為「全都依據(兩人的朋友約翰)迪肯所拍攝的弗洛伊德照片,而那些照片的製作其實經過深思熟慮,有計劃地鋪排出戲劇色彩。培根會強調形體的知覺,善於放大坐下、弓身或活動身體放鬆脖子和膝窩的感受。他喜歡在瞬間猛然流露出來的感受,而這通常牽涉到姿勢的轉換」。

弗朗西斯・培根,《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1964年作。

在《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中,狂亂的翠綠、粉紅和白色筆觸在弗洛伊德的臉上攪成一團,呈現出一種發自本能的動態——或猛然的抽動——弗洛伊德的頭正快速地擰向一邊,上半身以緊繃進逼的姿態向前傾。

這種緊握拳頭、充滿威嚇性的肢體語言,就算在這個時期的弗洛伊德大型畫像中亦十分罕見,堪稱絕無僅有。在1969年的《三幅盧西安・弗洛伊德習作》和1966年的《三幅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這兩組三聯屏作品中,弗洛伊德雖然同樣表現得焦躁不安,但他雙腿交疊,手臂交叉,身體微側,似乎在拼命逃離觀者的目光,看起來缺乏信心,充滿自我保護意識。《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卻正好相反,畫中的主角自信十足,衣襟大開,以正面向著觀者。培根豐厚的筆觸令弗洛伊德的面容極度扭曲,但他仍然眼神堅定地凝視著觀者,毫無迴避之意。這種強烈的衝擊源於培根對戲劇張力與衝突的熱愛,也同時表達了他對弗洛伊德一言難盡的複雜情感。

約翰・迪肯鏡頭下的盧西安・弗洛伊德,1964年攝。

多年以後,弗洛伊德的女兒貝拉・弗洛伊德(Bella Freud)談及父親與培根在八十年代中分道揚鑣的往事時說道:「弗朗西斯顯然是父親欣賞和尊敬的人。世界上能使父親用那種口吻談論的人並不多。他反覆講述那些關於弗朗西斯的往事,它們聽起來總是火花四濺,耀眼得讓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嚮往之情化解了敵意,那些回憶是如此的鮮明,外人甚至無法置喙。我想,父親與弗朗西斯疏遠後,肯定十分掛念他。」

《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習作》承載了兩位二十世紀重要畫家的恩怨糾葛,並且彰顯了弗朗西斯・培根在激發他人內在情感與捕捉人類複雜心理面向的超卓功力,同時也展現了盧西安・弗洛伊德的偉岸容姿和身體裡一觸即發的力量。這幅鉅作見證了藝壇兩大巨頭的相遇相知,為歷史上這段澎湃激揚的交鋒留下不朽的註腳。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