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歷史專題:東西方的花卉與人物作品

藝術歷史專題:東西方的花卉與人物作品

在現代主義的歷史中,藝術家不斷鑽研如何以花卉和人物為作品主題,開創出全新的藝術語言,訴說自己身處的時代的故事。
在現代主義的歷史中,藝術家不斷鑽研如何以花卉和人物為作品主題,開創出全新的藝術語言,訴說自己身處的時代的故事。

著現代主義開拓創作和思考藝術的新形式,不同的新藝術風格得以迅速在二十世紀百花齊放。雖然傳統藝術風格的影響力依舊存在,但一眾藝術家開始尋求方法,革新自己的創作方式。部分人更在畢生的藝術路上,涉足多個風格各異的藝術主義。他們不只遵循熟悉的地方風格,而是透過旅遊、參觀海外博物館和美術館、研究印刷在雜誌和書本上的當代藝術圖片,擴闊自己的藝術疆土。

在這文藝豐沃的時代,每位藝術家都會以個人方式演繹及結合不同風格,滿足自己的藝術表達需求。同時,他們亦以全新角度看待及革新創作對象。在人物和花卉這兩個傳統對象上,東西方藝術家的畫作和雕塑,均隨著時代一直演變。而研究這段演變的歷史,正是其中一種方法,有助我們了解現代藝術的主要特點,即混合風格。

[由左至右] 勒邁耶, 池畔的巴厘女子 | 估價: 4,000,000 - 6,000,000 港元; 馬克·夏加爾, 馬戲團 | 估價: 12,000,000 - 18,000,000 港元

在勒邁耶(1880-1958年)及馬克・夏加爾(1887-1985年)的具象作品中,法國現代藝術風格的影響尤其顯著。生於比利時的勒邁耶於1932年定居巴厘,並繪畫眾多當地生活的畫作。其作品經常描繪他擔任舞蹈員的太太妮·帕洛,以及其他女性在日照花園或沙灘上的面貌。無論是繪畫油畫或粉彩畫,他皆以鮮明的筆觸繪出完整一系列的印象派色彩。他的粉彩畫作品《花園中的兩位巴厘女子》,顯示他採用鮮艷色調,有點類似印象派畫家克勞德・莫內(1840-1926年),勒邁耶在作品中描繪自己於充滿異國風情的巴厘的生活。夏加爾生於白俄羅斯,但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法國。他以澎湃的想像力及柔和的筆觸描繪其對象。這種風格是源自他兒時在俄羅斯及波蘭所接觸的猶太文化。夏加爾在1911年移居巴黎後,受到法國興起的現代風格薰陶,包括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但他最終創出自己的個人風格,散發著抒情的天真爛漫。夏加爾的《馬戲團》勾勒馬戲團帳篷內聚光燈下的群眾面貌,當中還有一些稀奇的人物,包括騎著一隻巨雞的雜技女演員。

馬克・夏加爾, 家鄉的鮮花 , 1965年作 | 估價: 6,500,000 - 10,000,000 港元

夏加爾亦繪畫了充滿歡樂氣息的靜物畫,包括《家鄉的鮮花》(1965年作),這幅作品重塑他對村莊生活中的香氣和感官的回憶。相反地,以尖銳稜角的墨黑線條見稱的法國畫家貝爾納・布菲(1928-1999年),在其《靜物與藍色咖啡壺》中注滿憂鬱的色彩和幾何圖案,營造艱苦樸素、寧心沉思的氣氛。

貝爾納・布菲, 靜物與藍色咖啡壺 , 1956年作 | 估價: 1,300,000 - 2,200,000 港元

花卉是日本藝術的傳統對象,而兩位以花卉作品見稱的現代主義藝術家,其作品充分反映日本藝術的元素。生於日本的児島善三郎(1893-1962年)在法國和意大利進修三年,這兩個地方的各種風格,如威尼斯風格主義和法國野獸派,均塑造其風格發展和品味。他鍾愛的對象—裸體、風景和靜物—均源自他早年接觸的西方藝術。隨著児島善三郎的風格慢慢演變,他的靜物及花卉畫作,如《大麗花》,把傳統日本藝術對象,糅合到其現代主義風格之中,包括把外形扁平化及簡化。生於台灣的廖繼春(1902-1976年)之風格演變也很相似。他在1924年獲取錄入讀東京美術學校,因而接觸到日本藝術。他在學院中與同學陳澄波(1895-1947年)向現代主義藝術家田邊至(1886-1968年)學習。隨著廖氏浸淫在日本及西方藝術之中,畫作變得越發大膽,展示他所稱的「中國民族強烈的色彩感覺。」他的油畫作品《》(1970年作)呈現他演變多年、甚具活力的個人風格。想像力豐富的二十世紀新加坡藝術家張荔英(1906-1993年),其個人風格擁有更為強烈的歐洲藝術色彩。她的《椰子和辣椒》(1973年作)專注於多角度的構圖,令人聯想到保羅・塞尚(1839-1906年)的畫作。

張荔英, 椰子和辣椒 , 1973年作 | 估價待詢
[由左至右] 児島善三郎, 大麗花 , 1956年作 | 估價: 300,000 - 600,000 港元; 廖繼春, , 1970年作 | 估價: 2,000,000 - 4,000,000 港元
枚中栨 (梅忠恕), 橙衣女子 , 1937年作 | 估價: 3,500,000 - 5,500,000 港元

越南畫家梅忠恕(1906-1980年)於河內中南半島美術學院進修,並因而深受法國現代文化薰陶。他相隔七年的兩幅作品《芳小姐的肖像》及《河邊的斗笠仕女》,以同一位身穿寬鬆外衣的女士為對象,顯示他非常鍾情以巴黎的細膩風格勾勒越南女性。1937年,他離開越南移居法國,並繪畫《橙衣女子》。畫中女士的髮型、化妝和時尚的簡約風格,訴說著兩種文化交匯的現代之美。

[由左至右] 劉抗, 賞鳥 , 1980年作 | 估價: 800,000 - 1,500,000 港元; 陳逸飛, 清賞 , 1990年代作 |估價: 3,000,000 - 5,000,000 港元

不同文化的融合,也孕育鮮明的地區和個人風格。著名新加坡藝術家劉抗(1911-2004年)生於中國福建,並在馬來半島成長。他入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因而接觸中國現代藝術。在1928年於巴黎進修後,他返回上海繪畫及任教。劉抗與劉海粟(1896-1994年)關係密切,後者是某藝術雜誌的創辦人,亦是鼓勵學生以歐洲風格繪畫裸體畫的首位中國藝術家。兩人均相當欣賞歐洲現代主義畫家文森・梵谷、保羅・塞尚及亨利・馬蒂斯。他的油畫《賞鳥》是以新加坡南洋畫風繪畫而成—這種風格把西方水彩畫及油畫的技術,融入到中國水墨畫的美學中。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家陳逸飛,以他稱為「浪漫寫實主義」的澄明細膩風格刻劃女性。他結合兩種法國風格傳統—寫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希望以全新的畫風及掌握有致的情調,描寫孤清的女性對象。陳逸飛的肖像油畫《清賞》(1990年代作)及《開幕夜》(1989年作),擁有深邃的陰影和壓抑的色調,以及精心設計的莊嚴構圖,散發著濃厚的電影攝影色彩。

席德進, 洋女 , 1970年作 | 估價: 1,500,000 - 3,000,000港元

席德進(1923-1981年)作品《洋女》(1970年作)融合東西方的美術風格。他在1923年生於四川,師從深諳歐洲現代主義的藝術家林風眠(1900-1991年),因而深受薰陶。到台灣定居後,席德進的藝術歷程經歷三個風格迥異的階段。《洋女》來自他藝術生涯的第二個階段。在這風格中,他以堅實的筆觸熟練地刻劃出鮮明清脆的輪廓肖像,當中包括很具同性情色感的年輕男性。隨著外界越發認同席德進對台灣現代藝術的貢獻,他在第三個及最後一個風格階段中,繪畫出既活潑又含蓄的水墨風景畫。

[由左至右] 安德烈・布拉吉利, 香黛爾與玫瑰花束 , 1990年作 | 估價: 700,000 - 1,200,000 港元; 陳逸飛, 開幕夜 , 1989年作 | 估價: 6,000,000 - 8,000,000 港元
安德烈・布拉吉利, 四騎士 , 1990年作 | 估價: 1,200,000 - 2,200,000 港元

東西方的風格糅合,亦可見於安德烈・布拉吉利(1929年生)的作品中。他畢業於巴黎法國美術學院,並把自己內省的藝術風格,歸功於法國華裔作家程抱的文學作品。《 四騎士》(1990年作)呈現他極具流體感的筆觸,還有如夢似幻的氣氛,這兩個特點令其作品深得亞洲收藏家青睞。布拉吉利最愛的對象包括卡馬格白馬及太太香黛爾,他把太太繪畫於《香黛爾與玫瑰花束》(1990年作)。

跟現代主義畫家一樣,二十世紀的雕塑家亦掙脫過往的束縛,能更自由地以人物為藝術載體,試驗各種不同風格。1961年,巴布羅・畢加索(1881至1973年)創作青銅雕塑《音樂家》,他當年已八十歲。畢加索體現現代藝術數之不盡的可能性,比其他現代主義藝術家更多。他芸芸的雕塑作品中,有像拼貼畫的金屬片結他、由玩具碎塊組成的動物、以及擁有女性線條的彩色瓷器。《音樂家》這個站立人像原本來自一塊切出的陶土,憑著其外形輪廓、甚具玩味的彎曲雙臂及活潑的細節,獲視為畢加索對精緻古典雕塑的深情嘲仿。另一個銅雕是亨利・摩爾(1898-1986年)的《四分之三人物:線條》(1980年作),由數個肉欲感官的抽象形體組成,看起來就像在空間中轉動。表面布滿網狀的縫線及線條,是來自剛剛鑄好、尚未打磨的青銅外觀,這些線條為原本光滑的表面注入形態美。《四分之三人物:線條》無定形及無從定義的外貌,帶有超現實主義的色彩,也反映摩爾鍾情骨頭和岩石結構。

[由左至右] 巴布羅・畢加索, 音樂家 , 1961年 | 估價: 4,500,000 - 6,500,000 港元; 亨利・摩爾, 1980年, 四分之三人物:線條 | 估價: 1,800,000 - 2,800,000 港元
朱銘, 太極:玉女穿梭 , 1976年作 | 估價: 2,400,000 - 4,500,000 港元
武高談, 兩位少女 , 1939年作 | 估價: 1,300,000 - 2,000,000 港元

台灣藝術家朱銘(1938-2023年)以創新手法運用材料,帶來全新風格,他以木頭、青銅、發泡膠、瓷器和不銹鋼製作雕塑。朱銘在青少年時師從李金川,李氏是為當地寺廟雕刻佛像的工匠大師。因此,朱銘的藝術生涯也是始於宗教人物,直至他好友楊英風(1926-1997年)介紹他接觸歷史悠久的太極拳為止。他作於1976年的樟木雕塑《太極:玉女穿梭》,外形筆直剛硬,因為他希望創造一種新風格,呈現太極拳所需的澄靜心境,以及嚴謹的自律性。朱銘在雕塑過程中使用鋸,以展露木材的質地,探索大自然與其能量之間潛藏的聯繫,激發哲學及靈性思考。

雕塑家透過選擇不同媒材和材料,能鍛造充滿矛盾感的人像。任哲(1983年生)創作的多個莊嚴雕塑,靈感來自古代中國王朝。精緻的不銹鋼雕塑《雨霽》(2020年作)呈現一名男子沉思暴風雨所造成的破壞,表達出他的內心力量。已故越南繪畫大師武高談(1908-2000年),則以其細膩的紅陶雕塑《兩位少女》(1939年作),營造截然不同的女性韻味與優雅。

任哲, 雨霽 , 2020年作 | 估價: 1,000,000 - 2,000,000 港元

畢加索曾說:「藝術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不存在於當下的藝術,永遠都不會存在。」他認為,偉大的藝術必須吸收及表達所屬時代的能量和想法。這就好比一塊強大的透鏡,讓我們見證及思考藝術風格的滄海桑田。在這角度下的藝術風格史,正是探討眾多傑出的藝術家如何創作全新的藝術語言,訴說自己身處的時代的故事。

現代藝術 | 亞洲

關於作者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

arrow Created with Sketch.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