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萬歲:雙年展與展覽內外
威尼斯大運河畔格里蒂宮酒店的Riva Lounge
什麼時候去威尼斯遊覽最好?撩人的、活力十足的夏天?還是憂鬱浪漫的冰冷寒冬?當威尼斯雙年展在此舉行之時,選擇變得很簡單。第57屆(5月13日至11月26日)威尼斯雙年展的主展覽「Viva Arte Viva 」(藝術萬歲) 呈獻120位藝術家,由龐比度中心的克里斯汀‧馬塞爾負責策展。參展藝術家來自不同年代及國家,包括卡德爾‧阿提亞、卡拉‧布萊克、哈桑‧汗、加百利‧歐羅斯科、李明維及黑爾‧騰格里。馬塞爾保證,這個雙年展「與藝術家並肩舉行、由藝術家親身參與、為藝術家們舉行」,在展覽的六個月期間,每逢星期五及六均有中午對談時段,讓觀眾與藝術家直接對話。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Green Light (綠光)
一如以往,除主展外,還有57個國家館,座落於綠園城堡區各處。代表英國的是菲利達‧巴洛,她利用常見的材料如合板、錫紙、紙板創作色彩鮮艷的大型裝置藝術品。她新創作了一件「滲出建築物以外」的作品,旨在反思英國脫歐公投後有關國籍的焦慮感。雷切爾‧麥克萊恩則為蘇格蘭創作電影《和你的臉作對》。她說,這是一部「威尼斯黑色童話」, 探討「後真相」政治辭藻。中國館則呈獻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四位藝術家,他們將當代感帶入水墨等傳統藝術形式,並於一場多媒體演出裡合作。美國館則有來自洛杉磯、博學多才的馬克‧布拉福德,他以大型拼貼畫布作品最為人熟知,將以作品反映他對社會邊緣及弱勢社群的關注。此外,他並在一個附屬項目當中幫助威尼斯監獄囚犯售賣在獄中製作的物品。奧拉維爾‧埃利亞松以個人身分,將其Green Light (綠光)計劃帶到威尼斯,邀請難民、移民及本地居民以回收材料製作燈飾,收益將用於支持流離失所的人士。雙年展主要在前軍事船廠Arsenale(軍火庫)及綠園城堡區舉行,不過除此之外,每年都有許多值得留意的節目在威尼斯舉行。達米恩‧赫斯特今年將會進駐葛拉西宮及威尼斯海關大樓博物館,展出250件物品,從小件玉器到梅杜莎頭像孔雀石雕均包羅在內,展覽名為《難以置信的災難之中的珍寶》(4月9日起)。俄羅斯億萬富豪列昂尼德‧米克爾森的莫斯科V-A-C基金會將在威尼斯 開設一個畫廊,地點為十九世紀的浮木碼頭,首個展覽名為《太空力量建構》(5月13日至8月25日),展出二十世紀蘇聯藝術品以及基金會委約芭芭拉‧克魯格創作的一件全新作品。
英國代表菲利達‧巴洛作品《無題:stashboarding》,2014
欣賞雙年展之餘,閣下亦可探索威尼斯靜謐的小巷,寧靜的廣場以及鮮為人知的食府。你也可逛到卡斯特羅區及軍火庫區附近的咖啡廳Pasticceria Alla Bragora買一個蜜糖流心軟包作早點。Antiche Carampane餐廳是一間隨著時間精益求精的餐廳,位於里亞托橋步行不遠處,辣貝義大利麵是道地的美食。
威尼斯雙年展,5月13日至11月26日,門票在網上、綠園城堡區及軍火庫區均有發售。詳情瀏覽labiennale.org
改變時裝界的關鍵人物:「玲」光閃亮
川久保玲1969年創辦時裝品牌Comme des Garçons,自此不斷挑戰傳統社會對女性化的定義。 1981年,她在巴黎時裝首演,那是以高肩墊華麗風格為尚的年代,她發表的設計卻是褶邊不對稱、衣料破碎、鬆身不顯身材的黑色服裝。
1997年,她的天橋系列展出剪裁貼身、佈滿扭曲厚墊的服裝,2005年時裝表演的模特兒則以日本藝妓化妝及古老面紗示人。此外,她又曾帶領快閃時裝店的潮流、開設畫廊風格的概念時裝店、教導才華出眾的徒弟渡邊淳彌、並與辛蒂‧雪曼、艾未未及其他藝術家合作。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回顧展收錄由1981年耐人尋味的巴黎首演直至現今逾150件作品,回味她的精彩時裝事業。
這位設計師神秘莫測又備受尊崇, 繼續為世人帶來源源驚喜。川久保玲/Comme des Garçons:游走邊緣的藝術,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5月4日至9月4日
標題圖:川久保玲為Comme des Garçons設計的各系列作品
收藏文化:物件的啟示
。
雕塑《蜿蜒》(1909年) (1948年鑄造)《室內情景與埃及窗簾》(1948年)
法國詩人路易斯‧阿拉貢曾作出這樣的觀察:作家需要文字來滋養其藝術,亨利‧馬蒂斯則在工作過程中,從身邊物件裡面找到靈感。馬蒂斯的「畫室收藏」包羅萬有,包括多件在旅遊途中找到的物品,如摩洛哥刺繡、泰國佛像等等。非洲藝術啟發藝術家對人體的描繪,他晚期創作的剪紙則取材中國書法。如此多元的文化影響,佔據「Matisse in the Studio」(畫室裡的馬蒂斯 )的中心思想。畫室展出藝術家超過65件畫作、雕塑及素描作品,與他時常放在身邊的花瓶杯盤、布料及私人物品。馬蒂斯曾說:「物件就是演員。好的演員可以演出十套不同的劇作,一間物件也可在十幅不同的畫作裡面扮演不同角色。」對他來說,這些寶物是有生命的。
「Matisse in the Studio」(畫室裡的馬蒂斯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4月9日至7月9日,倫敦皇家藝術學院,8月5日至11月12日
身體力行:身體的藝術
在她七十年的事業裡,奧地利畫家瑪麗亞‧拉斯尼格在藝術世界裡並未名聲鵲起。可是在畫家圈子裡面,她卻憑透過動物、異形及抽象狀態捕捉身體感應的自畫像備受讚賞。拉斯尼格本人稱之為「身體意識」。她在2014年去世,享年94歲,之後的幾年裡,她的作品在各大博物館亮相,今年也有兩個展覽。阿爾貝蒂娜博物館收藏其近百件作品,包括油畫及水彩,而佛羅倫斯的小宮殿則展出藝術家由六十年代至後期動感日漸增強的作品。小宮殿展品中,《女性力量》(1979)是拉斯尼格事業中期的佳作,在她居於紐約12年期間完成,描繪一個如金剛猿的身影,高高地覆蓋住一個城市。她移居美國,是由於她認為美國是一個「住著女強人的國家」。她本人絕對配得上這個稱號。
瑪麗亞·拉斯尼格:「Woman Power」(女性的力量),小宮殿,佛羅倫斯,即日起至6月23日;
瑪麗亞·拉斯尼格:「Dialogues」(對話),阿爾貝蒂娜博物館
透·視:以媒介為信息
路易絲‧勞勒《1945年後的生活(臉)》(尺寸經調整),展出時曾多次調整尺寸(2006/2007/2015)
路易絲‧勞勒以鏡頭捕捉藝術作品安置畫廊、拍賣行及宅邸中的過程。不管是等待拍賣的羅伊‧李奇登斯坦、或是收藏家的雪櫃旁的傑夫‧昆斯,勞勒透過攝影對藝術世界作含蓄的評論,同時提出疑問:我們究竟在看誰的作品呢?是她的作品還是照片中藝術家的作品?本展涵蓋勞勒從70年代至今的創作,包括她把過去的影像作品扭曲或重新詮譯成為插畫的實驗性近作。她就影像的使用、以及觀者與影像的關係提出疑問,而在這個Instagram與Snapchat的年代,這些提問就顯得更為尖銳。
「Louise Lawler: Why Pictures Now」(路易絲‧勞勒:影像-為何現在)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4月30日至7月30日。
惺惺相惜:自我身份的感應
愛德華‧孟克《朝向森林I》1897年作
挪威小說家卡爾‧奧韋‧諾斯加德的巨著《我的奮鬥》共六冊,展露了他生命中最私密的細節。他在挪威藝術家愛德華‧孟克的風景畫裡面,看到孟克將飽受折磨的靈魂裸露在作品描繪的風景中,無論是在雪地上、或是在黃昏松林之中。本展覽展出100幅畫作及30幅平面設計作品,包括多件之前從未展出的佳作,策展人諾斯加德希望觀者能看見一個「始終未能找到內心寧靜、卻又從未變得陳腐的畫家」兩人的聯繫來自他們都曾探討的主題:生命的奇異。
「Towards the Forest:Knausgård on Munch」(朝向森林:諾斯加德看孟克), 奧斯陸孟克博物館,5月6日至10月8日。
雙城故事
阿根廷藝術家瑪爾塔‧米努欣在1983年以兩萬本書製成的巴特農神廟
德國城市卡賽爾每隔五年便會被當代藝術展覽Documenta(文件展)佔領。今年是該展第14度舉行,首次延伸至另一城市:雅典。展覽的藝術總監奇姆楚克挑選雅典,是要突顯在難民危機和經濟不穩的背景之下德國與希臘的關係。超過130位藝術家,從兩個城市取得靈感創作。阿根廷藝術家瑪爾塔‧米努欣在1983年以兩萬本書製成的巴特農神廟,曾經在阿根廷被禁,這次她將會重製此作。這個版本將利用十萬本書籍,成品將於卡賽爾的弗里德里希廣場展出,選址深具象徵性:1933年納粹黨將數千本禁書在該廣場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