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洋溢節慶氣氛的12月,一場琳瑯紛陳的藝術盛典即將拉開序幕 —— 現當代藝術拍賣 將於12月13日舉行,誠獻現代及當代藝術大師佳作,為蘇富比風光無限的一年畫上圓滿句號。在拍賣舉行前夕,讓我們重點介紹幾位藝術家,他們披荊斬棘,足跡穿越時代,創造出令人讚歎的人類精神傑作。
劉野《月光的構圖》| 2005年作
「我所畫的一切都是我愛的人或事物。許多靈感來自電影…… 或者是另一件藝術品,比如米菲兔或蒙德里安的畫,很少源於現實。現實不是很有趣,我害怕現實。」
《月光的構圖》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劉野的想法。此畫以兩個對立的主角為焦點:一幅藍黃色調的蒙德里安,畫前有一位凝視作品、背對觀眾的小女孩。蒙德里安的畫從九十年代就開始出現在劉野的作品中,是他最主要的創作主題之一,並維持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本作尺寸精巧,以藍色為主調,散發出一種寧靜而神秘的力量。畫中的蒙德里安《藍與黃的構圖II號》懸掛在空白的藍色牆壁上,它超越了畫布的限制,延伸到周圍的空間裡。《月光的構圖》絕妙地融合了東西方藝術元素,劉野在作品中童心未泯地追憶了他的童年情懷,同時卻一絲不苟地模仿了蒙德里安的嚴謹構圖。他一手創造出這個如夢似幻、神秘莫測的情景,不禁令人發問:畫中的小孩是劉野本人的投射嗎?
奈良美智《嘿!吼!我們走吧!》| 2011年作
奈良美智年輕時深受八十年代的龐克音樂影響,他在詞曲的反叛精神中找到了靈魂的共鳴,「衝擊合唱團」(The Clash)和「性手槍樂隊」(Sex Pistols)的歌詞在他的作品中迴響不絕。奈良美智習慣深夜獨留在工作室,沉浸在揚聲器響起的龐克搖滾音樂裡,放飛想像,將舊日的陰影和當下的情感傾注到筆下風格可愛的大眼角色中。這件特別的雙聯畫以奈良的兩個「雷蒙娜」(Ramona)為主角,這是他作品中常見的角色,靈感來自紐約龐克樂隊雷蒙斯(Ramones),他們帶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被人稱為奇異世界的披頭四樂隊。在《嘿!吼!我們走吧!》中,雷蒙娜展現出火力全開的表演姿態,氣衝衝地舉起一隻手,另一隻手則握著麥克風高歌,毫不掩飾地向雷蒙斯的名曲《Blitzkrieg Bop》致敬。作品所用的媒材應該是奈良美智碰巧找到的一塊招牌,別出心裁。這是藝術家僅有的一件在現成物料上塗繪的雙聯畫,殊為珍貴。
馬克・羅斯科《無題(紅與橙色於橘粉色之上)》| 1969年作
在馬克・羅斯科的《無題(紅與橙色於橘粉色之上)》中,畫面的主角是兩塊襯托在橘粉色背景上的長方形,迷人的色彩組合營造出艷麗生輝的效果。羅斯科幾十年來對形式、畫面、構圖和色彩鑽研不輟,藝術生涯最後十年創作的抽象畫更是臻至化境。他以享負盛名的色域繪畫構築出光的神聖空間,其中晚年的紙本壓克力彩作品不到一百幅,本作便是其中之一。更為難得的是,當時以這種明亮色調繪製的作品僅有十幅,這是其中一幅,也是拍場歷來唯一標題中帶有「橘粉」(salmon)這個字眼的作品。另外,本作是第一件在亞洲拍賣的羅斯科主要作品,彌足珍貴,不同凡響。
草間彌生《南瓜(S)》| 2014年作
南瓜(日語「kabocha」)是在草間彌生的作品中反覆出現的核心母題,無論是具象、抽象繪畫還是裝置作品均有涉獵。《南瓜(S)》魅力非凡,難得一見,是藝術家在2014年專門為維多利亞・米羅畫廊的展覽而作,那一年對草間彌生來説別具意義,因爲當年有三個國際級博物館都在展出她的作品。這件雕塑有著閃閃發亮的精美青銅表層,其中的單色波點圖案參照了天然的南瓜表面,為作品增添了豐富迷人的細節,別有一番趣味。這個南瓜的演繹方式并非以黃色配上大大小小排成條狀的黑色圓點,有別於草間彌生的慣常手法。她在這件南瓜作品中首次嘗試以青銅進行大型製作,總共投入了兩年時間。
朱德群《柔情》| 1991年作
法籍華裔藝術家朱德群的作品融合了二十世紀西方抽象藝術和中國傳統水墨風格,《柔情》就是這一點的完美寫照。它模糊了色彩之間的界限,賦予觀者解讀圖像的全權自由。《柔情》的構圖從四角向中心緩緩匯聚、收攏,組成富有詩意的抽象意境,畫面的色彩維度徜徉在黃、藍、綠之間,猶如漂浮於海上的船隻,在滾滾波濤和天際雷鳴之間尋找栖息之所。然而不同的觀者自有其想象,並不局限於這片天與海。朱德群的作品帶有法國畫家尼古拉・德・斯塔埃爾(Nicolas de Stäel)的影子,他受其啓發而採用大膽的用色和筆觸,同時兼顧了中國書法的意蘊。《無題》(1978年作)也是把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典範:色調略帶憂鬱的點與線錯落有致,朦朧之間隱約浮現出優美的漢字筆劃,彷如一幀欲言又止的唯美山水。
趙無極《21.11.71》| 1971年作
趙無極是當之無愧的戰後藝術泰斗,也是目前最受藏家青睞的中國現代畫家之一。他將現代主義、中國書法和傳統山水畫的精髓共冶一爐,創造出對比鮮明的色調、優美雅致的線條和抒情動人的抽象圖案,淬煉出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在《21.11.71》中,亮眼的鈷藍沿著畫面的中心軸線與沙褐色調相遇,或許暗示了天與地的相接。正如傳統山水中的典型手法,這幅畫好比微縮景觀,代表了一片廣袤的景象,它就像拼圖的一角,與其他元素一起,拼合成一幅充滿隱喻的宏大全圖。多年來,趙無極的風格經歷了好幾次蛻變。他從早年的甲骨文時期逐步邁向六十年代的豪放風格,到了七十年代甚至不再為畫作冠上實質的標題,而是按照完成的日期命名,以免觀者受到先入爲主的觀點所束縛。《06.10.70》則以粗獷的筆觸描摹出山巒起伏的幻景,褐色調與黑色調交錯重疊,不但體現了趙氏的中式美學基因,還展示了他深受西方抽象主義熏陶的內心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