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

皇上的美學

謝金魚

許從溥儀退位以來,人們對於清帝國的好奇就從未斷絕,紅極一時的雍正王朝、康熙帝國不說,後來的步步驚心、甄嬛傳,到這兩年大紅的延禧攻略與如懿傳,康雍乾盛世的魅力似乎隨著影像藝術的發達而更深入人心。許多人說,那是個大氣壯盛的時代,遊牧民的尚武傳統與中原的儒學文化完美地融合,文武兼備。也有人說,那是個典雅燦爛的時代,蓬勃的經濟推進了物質文化的發展,在器物、書畫、文學、織品、建築……等面向都能看見這個時代的痕跡。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論哪個時代都會迎合帝王的喜好,但民國初年保存下來的大批檔案,讓我們對於雍正與乾隆的美學有明確的認知,雍正是「高冷帝」,一手好字是他的招牌,清雅淡麗是他的最高準則。而富貴天子乾隆對品評書畫的喜愛已是眾所皆知(在網路上受封「印章男孩」),他對瓷器、玉器與建築也頗為熱中,可說開啟了中國藝術史上華麗多彩的一頁。

至於康熙皇帝,雖然留下來的物件較少,談論器物或藝品的資料也不像兒孫那麼多,但他的美學就如他所開創的盛世一樣,深深地影響了後代。

清康熙 清聖祖康熙皇帝朝服像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

※※※
關於康熙的文化素養,在奏摺檔案中的紀錄並不多,但在他的兒子們編纂的《聖祖庭訓格言》中,有他對於自己人生的自述,可以讓我們一窺這位盛世英主的心理。我們知道康熙父母早亡,由輔政大臣們代管朝政,而他的啟蒙教育來自於前明留下的「張、林二內侍」,他說這兩人「俱係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至於詩文則在所後。」這兩名內侍對他的影響甚大,除了教他讀書識字、研讀儒學,在書法字形與美感上,這兩名內侍也有指導:「有翰林沈荃素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張、林二內侍俱及見明時善於書法之人,亦常指示。」

美國學者安熙龍的研究認為,康熙初期的輔政大臣們對於保存八旗文化有強烈的使命感,也連帶地打壓漢文化在宮中朝中的發展(見安熙龍《馬上治天下:鰲拜輔政時期的滿人政治(1661—1669)》)。因此,康熙對於漢地文化與美學的陶冶,顯然與八旗權貴無關。曾經親炙晚明精緻文化的「張、林二內侍」,或許也將明代宮廷的美學傳遞給了康熙吧?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孤零零又求知若渴的小皇帝,舉目所見都是晚明留下的各種器物,宣德青花、成化鬥彩是他生活中少數的安慰,他雖然對晚明的奢侈多有批判,但這些明代源流的花樣,或許也是一種對於童年的回憶。

不過,一味復古並非康熙的作風,他在《聖祖庭訓格言》中也說,自己的求知慾十分驚人,只要是不懂的事非要搞懂不可,他相信靠著努力沒有作不成的事,「凡人讀書或學藝,每自謂不能者,乃自誤其身也。」這樣的精神也使他意欲習得西方傳入的數學、天文、機械、油畫……等技術,以機械鐘為例,在他小時候,一個小小的機械鐘就足以讓他父親順治皇帝視作珍寶,在他的大力扶持與研究下,機械鐘已經成為上層貴族家中的尋常配件,對此,他認為自己大幅地提升了後代子孫們的生活品質。

這樣的態度也顯示在瓷器上,台北故宮余佩瑾博士的研究指出,傳教士將西方的油畫、琺瑯等技術帶入清廷後,引起了康熙高度的興趣,傳教士殷弘緒的書簡中,也曾經提到康熙對於瓷器的狂熱,甚至逼得傳教士們裝死、裝笨來逃避康熙交派的任務。但我認為,如何研究、燒製出前所未有的瓷器,或許就像康熙提及的機械鐘一樣,不只是一種賞玩之物,也代表著他對於帝國未來技術力的期許與熱情。

那是一種窮盡己力也要開創太平的魄力。

Stay informed with Sotheby’s top stories, videos, events & news.

Receive the best from Sotheby’s delivered to your inbox.

By subscribing you are agreeing to Sotheby’s Privacy Policy.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Sotheby’s emails at any time by clicking the “Manage your Subscriptions” link in any of your em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