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茶樓品香茗、吃點心是香港人日常的「飲茶」習慣,過去幾十年間,這種文化隨著時間逐漸變遷。除了提供一盅兩件,昔日的茶樓也是賓客酬酢之地,大家互相探聽時聞,傾談切磋,促成生意往還。茶樓文化因此大行其道,六、七十年代為最盛。隨著愈來愈多鋼筋大廈在中環商業區拔地而起,很多熱鬧的舊式茶樓逐一消失。「飲茶」是以往每天不可缺少的儀式,可是現代生活步伐急速,優哉游哉的茶敘時光已成為一種奢侈。
香江文化,茗香流轉
陸 羽茶室是一直營業至今的香港早期茶樓,用作招徠的頂級普洱和精緻點心自然極受歡迎,經常光顧的知名茶客也使店面增色不少。
多年來,商界大班、藝壇紅伶和名彥墨客都曾在陸羽茶室交際應酬。雖然不同的樓層會用來招待相熟程度不一的賓客,但是從社會精英到普羅大眾,各個階層都是它的座上客。很多茶客還能有緣共坐一檯。在這個社會地位分野模糊的地方,一眾來自五湖四海的熟客和陌生人在閒談之間締鑄情誼。
文人騷客,雅集一堂
這方只談風月的樂土尤其有利於文化交流,吸引詩人、藝術家和學者聚首一堂。張大千、鄧芬、趙少昂、楊善深、黃君璧、黃永玉等書畫大師也曾在此處留下足跡。陸羽茶室是當年文人雅士的流連之所,某程度上,它就如波希米亞式生活下的巴黎咖啡館,人傑地靈,風流逸事與畢加索、馬蒂斯、葛楚史坦、海明威的歐洲黃金歲月不遑多讓。
五十年代初,張大千暫居香港,期間經常光顧陸羽茶室。他寫贈書畫予良朋摯友,其中數幅特別題致茶室東主,以誌交好之情。《黃山松雲》跋上記明當年在茶室品茗的情狀,另有與舊王孫溥儒合寫的一幅《松崖高逸》,難得一見。
翰墨丹青,滿室盈香
若不熟悉陸羽茶室的歷史,其精品迭出的書畫珍藏可能會令你大感驚訝。店內佳作舉目可及,茶客可隨意欣賞,但也正是這股墨香,令茶室在一九九六年成為盜竊目標。竊匪趁深夜潛入,盜走十八幅書畫,當中很多都是特意送給茶室的贈畫,最有價值的莫過於張大千、俞平伯和鄧芬手筆。經此一劫,陸羽茶室加強保安,並從藏畫中挑選其他作品填補牆上空白。在竊案後依然堅持懸掛名家書畫,足見茶室風骨超然。
他鄉故知,賓至如歸
茶室的傳統嶺南裝潢承載著它的深厚歷史。滿堂清式家具多用酸枝花梨,與苦心經營的殖民地元素中西合璧,渾然一體。彩繪玻璃和高雅字畫門當戶對,盆栽倚在梯間,品味別緻而不流於刻板。整個室內設計予人賓至如歸之感。對很多熟客而言,茶室是慰藉心靈的桃源,是朋儕情誼的泉源,是日常生活的重心,在視香港為家的人們心中,有著獨一無二的位置。
陸羽茶室在一九三三年開業,原舖位於永吉街,七十年代因物業發展而搬遷。幸得不少忠實茶客捐款相助,茶室最終落戶士丹利街現址,而這幢大廈,正是孫中山創辦革命報章《中國日報》的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