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布羅·畢卡索不斷墜入情網的奇情軼事,和他的藝術才華一樣名滿天下。從費爾南德·奧利維耶(Fernande Olivier)到朵拉·瑪爾(Dora Maar),這些接連走進他生命中的女子不僅是與他共浴愛河的情人,更是為他點燃創作之火的繆斯,將畢卡索本就驚人的藝術能量不斷推向新的境界。畢卡索一生戀情不斷,在情海顛簸裡少有停船靠岸的時候,直到他遇見自己生命裡的最後一位繆斯,也就是這幅《冠冕女子與國王餅》(Femme assise à la galette des rois)中的主角——賈桂琳·蘿可(Jacqueline Roque)。
賈桂琳·蘿可1927年出生於法國巴黎,是畢卡索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妻子。兩人的婚姻持續了11年,直到1973年畢卡索去世。這位情場浪子對賈桂琳的愛意之濃烈,從他為其創作的作品中可見一斑:在他們共同度過的甜蜜歲月裡,畢卡索為賈桂琳所畫的肖像多達400多幅,超過他此前的任何一位情人或伴侶。
這幅《冠冕女子與國王餅》就是畢卡索為賈桂琳所作的肖像钜作之一。畫中的賈桂琳有著頎長的脖頸和明亮的眼睛,她頭戴王冠,手中拿著一塊「國王餅」——這是法國人每年1月6日在天主教主顯節前後享用的一種傳統甜點,由千層酥加上杏仁奶油內餡烤制而成,通常其中還藏有一個小瓷像,吃到瓷像的幸運兒可以戴上王冠,成為「一日國王」。畫面中大片的水綠色背景與橙黃、淺藍和黑色共同組成的前景彼此映襯,渲染了輕鬆愉悅的節日氛圍,也向觀者揭開了藝術家私人生活中難得一見的片段。
這件作品從1960年代開始由同一瑞士家族收藏,並曾於1988至1989年間在斯德哥爾摩當代美術館的大型畢卡索回顧展中展出,如今首次由蘇富比在拍場中呈現,是畢卡索以飽含柔情之筆,對夫妻之愛的甜蜜致獻。
兩人的這段情緣是怎樣開始的?二戰結束後,畢卡索來到法國南部的市鎮瓦洛裡(Vallauris),在那裡的馬杜拉制陶工坊(Madoura Pottery)第一次遇見了賈桂琳。當時的賈桂琳年方27,濃眉深目,面龐兼具溫柔與堅毅之美,頗具古典風姿,讓時年72歲的畢卡索一見傾心,並對她展開了熱烈的追求。他飽含深情地用粉筆在她的房子外面畫上了一隻鴿子,在此後的六個月裡每天為她獻上玫瑰,直到她答應約會。1961年,兩人在瓦洛裡正式結婚。
對於兩人的關係,藝術學者威廉·魯賓(William Rubin)這樣描述道:「賈桂琳低調、溫柔、充滿愛心的個性,加上她對畢卡索無條件的承諾,為畢卡索帶來了一段長期的情緒穩定的生活和可靠的避風港。」也因此,「這段日子比他以往的任何感情經歷都更為長久。」
「生活在他創造的世界裡,在那裡,他活得像個國王,但眼中珍視的寶物只有兩件,一是自由,二是賈桂琳的愛。」
這段濃烈又穩定的情感關係,給耄耋之年的畢卡索帶來了充沛且持久的創作動力。從1954年5月開始,他的作品中漸漸出現了賈桂琳的身影。在這些畫作裡,賈桂琳幾乎都有著誇張的脖頸和貓科動物般的臉。她漆黑深邃的眉眼、高挺的顴骨和飽含古典韻味的輪廓,也逐步成為畢卡索晚期繪畫中常見的標誌。這幅《冠冕女子與國王餅》作於1965年,正是畢卡索與賈桂琳沉浸愛河之中的生動寫照。藝術家不僅將純熟的立體主義視角運用其中,更是糅合了得益于制陶工作的視覺構成方式,為畫中人物帶來了仿佛可感可觸的在場之感,邀我們進入這鮮活輕快、讓人豔羨的家庭日常,卻絕不甘於流俗。
從創作時間來看,這幅作品的誕生日期就在主顯節後不久,可以想見,畢卡索是以怎樣迫切而熱烈的心情回味著節日場景,繼而將他與妻子共同度過的愉悅時刻定格在畫布之上。而他留在畫作右下角的桃粉色簽名,似乎也在有意無意間呼應著兩人情深意篤的情感狀態。
除此之外,在畢卡索晚年,他還從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的《阿爾及爾的女人》(Femmes d'Alger dans leur appartement)等作品中得到靈感,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畫作,這些作品背後的繆斯很有可能也是賈桂琳,畢卡索甚至還說,「德拉克羅瓦早就遇見了賈桂琳」。在反復描摹愛妻的過程中,他不斷探索著愈加抽象的創作手法,並一直持續到他生命的終點臨近。
「我的時間愈來愈少,想說的卻愈來愈多。」
賈桂琳之于畢卡索的意義,或許沒有比藝術評論家海倫·帕爾梅林(Helene Parlmelin)在《畢卡索》一書中所描述的更為確切了:「她身上有一種能夠為畫家帶來滋養的力量。她是源頭。她為此而生並獻身於此……她通向無限。她侵入一切,成為所有人。她化身為藝術家畫布上的所有形象,所有的肖像都像她,但又各不相同……她或坐、或躺、或站,無處不在。她在做夢,在思考,在玩樂。在她與畢卡索共渡的十二年婚姻歲月裡,繪畫和愛情交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