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大千以潑墨潑彩技法獨步畫壇,山水畫潑寫兼施,堪為國畫革新大家,有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藝術巨匠之譽。張大千是最後一代完整繼承傳統筆法的國畫家,所以對於自己被譽為現代藝術大師,大千居士多少或有幾分不自在。許多當代評論認為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是回應西方現代藝術的手法,但他的作品之所以愈趨寫意奔放,卻是因為嚴重眼疾所致。他也認為自己追求復古,其濃重用色可以追溯至唐代盛極一時的青綠山水。然而,張大千在五十年代初開始遊歷美國,得以接觸到抽象表現主義後,曾向友人提及自己有意與西方藝術家一較高下。
張大千早於五十年代中期已開始試驗不同潑墨技法,但他將近花甲之年才發展出成熟的潑墨作品。1957年夏天,張大千眼底血管破裂,整整半年不能作畫。他嘗試重執畫筆之際,發現視野模糊,視力大不如前,曾自言︰「不復能刻意爲工,所作多減筆破墨……」隨後他開創新法,以大筆蘸水濕紙,然後潑灑重墨,墨彩流動交融予以物形,他再以彩筆點染「未成形的風景」,讓墨色透出鮮活,展現恢宏氛圍。
每次潑墨作畫,張大千都用細筆調整色墨,加以勾勒補景,仔細經營佈局,呈現遠山近水的悅目景致。他習慣將紙裱在木板上,讓門生晚輩傾側或晃動木板,控制色墨流淌。他逐層鋪色,等候色墨半乾或全乾期間,有時會用風筒加快風乾速度。每次添加新一層墨色後,他會小心讓上一層的色彩意象透出,亦會在個別位置留白,力求令畫作面貌確立之前,保留通透及明快的感覺。
張大千在水氣淋漓的墨色上揮灑石青石綠,墨彩凝神厚重,氣勢磅礡,渾然天成,仿若行雲流水。潑墨之後,他在色塊上小心收拾,以細筆加入樹木、村落、人物、舟楫點景,在本來抽象的畫面上重現山水風光。張大千筆墨灑脫,利用即興神來的潑墨潑彩,憑藉回憶古代丹青及遊歷所到之處,建構山水意象。即使作品標題或會指明所繪是何地何事,但畫面所見卻盡是張大千的胸中丘壑,融匯藝術家的記憶與幻想,呈現如夢如詩的景象。
回顧張大千漫長的藝術生涯,他在1983年離世前,有超過二十五年的時間都花在創作潑墨山水上,並以潑墨重彩的技法,展現歐洲、巴西、美國、台灣等足跡所及之地。即使張大千接受多次手術後視力好轉,得以重拾早年的部分創作風格,但終歸是潑墨作品引領他與現代脈絡接軌,奠定他在國際藝壇的地位。張大千絕頂聰明,他的創作發展軌跡足證他靈活機智,將人生逆境化為拓展筆墨的契機,寫出一生最璀璨的藝術篇章。
七幀張大千的潑墨鉅作即將在中國書畫拍賣登場,讓人見證這位藝壇多面能手自出機杼的繪畫才情。
- 《松岩葦岸》
- 《江山片帆》
- 《峻嶺碧翠》
- 《一帆烟雨過姑蘇》
- 《遙峯雪霽》
- 《秋山嵐翠》
- 《雲山》
-
《松岩葦岸》此直幅繪於1970年,金紙卡上繪一建於山頂的屋舍,山間有竹,山峽有河奔流如注。畫面中央綻發一泓湖水,旁出煙雲掩映的小湖和飛瀑,亮藍璨若寶石,為本作焦點所在。與張大千的許多潑墨潑彩作品一樣,具象筆墨的點寫雖少,卻蘊含無窮意趣。
查看拍品 -
《江山片帆》
-
《峻嶺碧翠》畫中山勢高峻雄偉,山上草木扶疏,張大千在前景加入河谷,將山景推後,形成微妙景深。藍色與金色的團狀色塊變化豐富,甚具神來之筆的意味。補景的朱紅屋宇,點出畫面並非不著人跡,同時也提醒觀者,相對於廣闊的大自然,人類是如此渺小。
查看拍品 -
《一帆烟雨過姑蘇》
-
《遙峯雪霽》全幅畫作幾以潑墨潑彩成之,礦物顏料在紙卡上自由流動,墨彩交輝,展現神秘莫測的視覺張力。張大千巧妙地在左上方描畫銀白色的峰巒——正是本作點題立意之處,加入右下方的山村補景,將狂飆湧動的色彩整理成雄奇壯麗的山色景致。
查看拍品 -
《秋山嵐翠》本作以一片翠綠營造草木蔥鬱的山景,充滿各種明暗深淺的色調變化。畫面上方和右側有留白處,點出天空和山間雲煙;一抹水藍衝破石綠渲染成的山勢,呈現幽靜的湖泊,青翠的山頭間施深紅點染,秋意颯然而至,讓畫作煥發大自然的生命力。
查看拍品 -
《雲山》
Chinese version translated by Caddie Lau
中文翻譯:劉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