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蘇富比有幸集得湯良興先生和張信哲先生珍藏半生的古琴及宋元陶瓷,共同組成11月18-27日之網上拍賣:「聞 x 識」。並且邀得兩位古典與流行之音樂巨匠通過自己的收藏,進行了一次跨越歷史、審美與個人體驗的對話。
湯良興出生於滬上歷史悠久之家族絲竹樂團「湯家班」。七歲習二胡,十二歲學琵琶,十三歲考入上海民族樂團附設學館,十四歲兼修古琴,幸得今虞廣陵泰斗張子謙先生親授。湯先生家學豐厚,幼學札實,其藝術成就則源自從小的堅靱意志、刻苦精神與老師們的栽培。
1962年張子謙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學生湯良興年十五歲,原學琵琶,成績甚優,今起從我兼學琴。天資聰穎預計不難成就。」這是湯良興接觸古琴之緣起,之後數十年裡,湯先生與古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創作了源自琴曲的《梅花三弄》、《酒狂》、《憶故人》、《普庵咒》等琵琶曲,深得觀眾喜愛,並當面受到張子謙老師的讚美與鼓勵。
張信哲則出身於台灣雲林的一個牧師家庭,他的音樂啟蒙來自於教會學校。音樂之路有如命定,在基督學校二年級第一次參加音樂比賽,他就拿到第一名,然後就出唱片,接著就出道。一切幾乎都是靠自己的天分與努力,當然還有家人的支持和他的信仰。
張信哲直言自己一直有接觸欣賞民樂,那些悠揚的旋律和獨特的演奏方式,讓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音樂創作中,他也嘗試融入一些民樂元素,希望能讓作品更加豐富多元。出道三十多年來,張信哲的音樂幾經嬗變,然而中式的音樂元素一直交織在他的旋律中。而且他認為接觸到美的東西的時候,它會開啟審美的眼光,或許這也是他成為一個收藏家的姻緣。
阿哲剛出道的時候,人近中年的湯良興赴美深造,不遺餘力地傳播中國音樂,在世界各地舉辦琵琶獨奏會、參演各類音樂會和大學講學數千場。張學良曾親筆為其題詩「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因表彰其對美國多元文化的傑出貢獻,湯良興於1993年榮獲克林頓總統等親筆寫信恭賀——獲頒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之美國國家遺產獎。之後受邀到台南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執教二十年,培養成就了不少國樂精英。古稀之年,他回到故里上海,在各大舞臺與音樂學院繼續煥發著其藝術上的光彩與活力。
湯先生古道熱腸,有著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他稱己是「自由自在的流浪音樂家」,雖然漂泊半生四海為家,他還是常說自己是富足的,至少在精神上,音樂是不窮苦的。在他的琴聲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有一種浩然之氣、純樸之風,更有一顆赤子之心的情懷。他的品格與魅力,不僅打動了無數觀眾,也深深受到了先輩大師們的關注與喜愛。湯先生在音樂旅程中收藏的這兩張寶藏琴器,傳自清末最後一代內廷樂師總領班閬仙先生的品玩收藏的寶器精品。閬仙先生是清宮內𨑳的國樂大師,並與清宮宗室皇親溥雪齋先生過從甚密,有著音樂的同喜共好之友情,這其中就有溥氏與閬仙先生互贈並轉徑收藏的古琴。
如果說湯先生對古代樂器的收藏源自於他對音樂和赤子之心的追求,阿哲對於宋瓷收藏,則源自於他對宋代文化的熱愛與藝術的欣賞。宋代瓷器自然、含蓄、質樸,他開始收藏宋瓷,是希望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和美感。他的宋瓷收藏裡,大部分是香爐,而且是小件的琴爐。因為他認為宋代香爐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藝術,選擇這些小件的,是因為它們不僅在工藝上有著極高的造詣,體現了宋人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而且適合把玩。在收藏宋瓷的過程中,他逐漸發現這些小巧的香具不僅僅是實用器皿,它們更像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宋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美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