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十九世紀珠寶大師卡洛・朱利亞諾(Carlo Giuliano)打造的琺瑯手鐲,至雍容華貴的美好年代天然鑽石頭冠,每件首飾都反映出所屬時代中不斷演變的美學和工藝。「瑰麗珠寶 I」經專家團隊精心籌劃,聚焦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至二十世紀之交、來自各個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珠寶如刻工細膩的清代玉雕護甲、稀世罕見的十九世紀初蒂芙尼出品等。裝飾藝術時期的珠寶設計煥發超脫活力,出自二十年代的卡地亞胸針和Janesich精美胸針,體現了當時盛行的幾何造型和大膽創意。這些精緻首飾不僅展現著名珠寶世家傳承的精湛工藝,更是可以上手觀摩的歷史瑰寶,連結這一個半世紀塑造珠寶面貌的不同文化浪潮和藝術運動。
十八世紀
珠寶曾經是重要的階級象徵。十七世紀末,鑽石切割工藝發展出明亮式切割,切面數量更多,鑽石因而更閃爍生姿。巴洛克時期的珠寶深受歡迎,設計以突顯鑽石寶石為主,盡量隱藏金屬鑲托,所用寶石尤以鑽石為多,而且經常將鑽石鑲嵌在銀托上,加強亮白光彩。自1725年左右起,歐洲開始大量進口巴西鑽石,鑽石也愈受追捧,商人開始製作仿品,引致不少假鑽在市面流通。傳世的十八世紀鑽石首飾極少仍然完好,鑑於當時鑽石本身的價值,許多都已經從首飾上拆下來,重新鑲嵌在設計較現代的珠寶中。
璀璨華貴的鑽石珠寶套裝在宮廷生活中必不可少,最大件的鑽石配飾佩戴在胸前,較小的鑽飾則用來裝飾禮服。當時流行的珠寶有像高身衣領般圍繞脖子的寬項圈配以吊墜,以及女子戴在上衣正中的三角襟巾胸針。精緻的金腰鏈在十八世紀尤其常見,用於掛置鐘錶、鑰匙、錢包等貼身小物,部分腰鏈會鑲嵌鑽石或浮雕寶石,而寶石浮雕亦在當時由英國陶瓷商約書亞・威治伍德(Josiah Wedgwood)推而廣之,成為一門流行工藝。
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的珠寶受當時的考古發現啟發,出現不拘一格的復古風格,模仿哥德式、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古羅馬、伊特魯里亞、洛可可、古印度的設計比比皆是,展現遙思古代輝煌時期的想像。例如本場上拍的蒂芙尼「塞浦路斯式」金耳環、蒂芙尼托帕石凹雕配鑽石胸針和琺瑯配氧化鋯古董手鐲,結合東方美學與拜占庭的奢靡繁複,奪目誘人。同場一對軟玉護甲雕工精細,激發觀眾對貴婦生活的想像。護甲是中國貴族婦女佩戴的日常飾物,象徵明清兩代女性的地位和財富,她們一般會蓄長指甲,於是會佩戴精緻護甲,保護指甲不被折斷,更可與留短甲的勞動階層和平民區別開來,以示尊貴。
許多現今備受尊崇的珠寶公司都在十九世紀成立,迎合當時新出現的新資產階級。其中歷史最悠久的是1870年彼得・卡爾・法貝熱在聖彼得堡創辦的珠寶公司,他在1842年接手父親的珠寶生意。1898年,阿弗烈・卡地亞與兒子路易在巴黎開設珠寶公司,他們以鑲工精細和運用名貴寶石名聞遐邇。二十世紀初,卡地亞成為世上最著名的珠寶商,為歐洲王室設計珠寶。在大西洋的對岸,紐約人查爾斯・劉易斯・蒂芙尼在1851年起採用英國的「純銀」標準(92.5%銀和7.5%合金),開始生產銀器,並在1886年推出最具代表性的Tiffany六爪鑲嵌法,此後蒂芙尼的訂婚鑽石戒指風靡全球,見證無數愛情故事。其他在十九世紀成立的著名珠寶品牌包括巴黎的梵克雅寶(1896年)、羅馬的寶格麗(1884年)、倫敦的Asprey & Company、紐約市的Black, Starr & Frost(1810年以Marquand and Co.之名創立)。
1888年,戴比爾斯聯合礦業有限公司成立,鑽石價格變得比較相宜,並引入全新鑽石切割方式。本場有一條舊式歐洲切割圓形鑽石「Riviere」項鏈,項鏈由52顆鑲在托架的鑽石扣連組成,鑽石從中間的最大一顆開始,往兩端漸漸變小,宛若流水(命名源自法語「河流」一詞),浪漫唯美。這款項鏈最早在十八世紀流行,直至今天也深受歡迎。
新藝術運動
十九世紀末新藝術運動在美好年代的背景中展開,當時歐洲大陸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黃金時代」。新藝術運動的創作主要在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反對刻板地模仿古代風格,主張採用反結構的元素和不對稱造型,仿照花草植物等有機形態中像「鞭痕」的蜿蜒曲線。當時,高級珠寶商都集中鑽研鑲嵌方式,致力突顯尤其是鑽石等寶石的火彩。然而,新藝術運動珠寶未有跟隨,反而注重複雜繁縟的設計和鮮豔絢麗的色彩,設計焦點不在於昂貴用料,而是精湛工藝和創作巧思。雷內・拉利克(René Lalique,1860–1945)和喬治・富凱(Georges Fouquet,1862–1957)等新藝術大師,用黃金搭配獸角、玻璃、碧玉、琥珀、琺瑯等普通材質,展現獨特的創作視野。他們也開始將石榴石、橄欖石、黃水晶、海水藍寶、瑪瑙、蛋白石、月亮石等各種半寶石也用於珠寶設計中,相比完美的圓形珍珠,他們更喜歡運用形狀和顏色不規則的巴洛克珍珠。
雷內·萊儷 (René Lalique)、喬治・富凱 (Georges Fouquet) 和菲利普・沃爾弗斯(Philippe Wolfers)在珠寶創作中尋求突破,將花草、走獸、蟲鳥等自然題材轉化成風格獨特的圖案,又將女性形象化為奇幻世界的仙子、海妖和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放諸珠寶設計中。這些藝術家的創作不局限於一種藝術形式,反而會將新藝術運動的精神注入他們整體的藝術作品。萊儷是新藝術運動中最著名的設計師,曾接受珠寶匠的訓練,但實際上他涉獵多個藝術領域,尤其擅長玻璃製作。喬治・富凱曾與知名捷克畫家阿爾豐斯・慕夏(Alphonse Mucha)合作進行特別項目,例如為法國演員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設計蛇形手鐲,慕夏又為富凱製作了一枚描繪飛瀑的蟬形吊墜,其後,富凱請慕夏為他在巴黎新開的珠寶店設計室內裝潢。1902年,慕夏出版了關於新藝術設計的著作《裝飾圖案文獻集》(Documents Decoratifs),內有多幅插圖,展示塗有琺瑯和鑲滿寶石的珠寶。
愛德華時代和美好年代風格
愛德華時代自英王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在位)的統治時期開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結束。這個時代相當於英國的「美好年代」,愛德華七世是一眾富裕時尚精英的領袖,他們經常受歐洲大陸的藝術和潮流啟發,大英帝國在他治下經歷了浪漫的黃金時代,他對美的追求和對輕浮事物的熱愛也延伸至珠寶藝術。自從在1902年接受加冕起,他舉辦過多場社交聚會、盛大舞會、晚會等,宴席上衣香鬢影,主人和賓客無不在展示璀璨奪目的珠寶首飾,而卡地亞和寶詩龍等珠寶世家也很樂意為這些名門貴冑設計珠寶。
此時的卡地亞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並很快成為愛德華的御用珠寶商。卡地亞率先將稀有的鉑金應用在珠寶設計中,鑽石鑲嵌在鉑金托上形成「白中白」的效果,鑲托就像被「隱藏」起來,鑽石彷彿懸浮在皮膚上或空中。鉑金強度高,可以用於製作更複雜精緻的珠寶。愛德華時代的珠寶經常用上金絲細工、種子式鑲嵌等精細工藝製作,又加入像蕾絲般輕巧的圖案,以蝴蝶結、花環、花卉等女性化題材為設計。插上白鷺羽毛,頭冠和束髮帶等鑲珠寶頭飾都廣受歡迎。當時鑽石供應充足,一件愛德華時代的珠寶鑲嵌幾種切割法的鑽石也很常見,例如一件珠寶會同時鑲有長方形和水滴形的鑽石。
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珍珠比鑽石更稀貴,所以更明顯是展現財富的象徵。Collier de chien項圈(法語「狗項圈」的意思)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首飾,據說設計靈感源自英王愛德華配偶亞歷山德拉王后的裝扮(她刻意用珠寶遮蓋脖子上的疤痕),一般是由數串珍珠項鏈組成的項圈,或者是中央飾有一枚胸針或寶石的絲帶項飾。
裝飾藝術
「裝飾藝術」一詞來自法語「Arts décoratifs」,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裝飾藝術是席捲歐美的國際美學運動,命名源自1925年巴黎舉行的國際現代裝飾和工業藝術展覽,主張採用極簡的新優雅概念,以簡潔的幾何圖形和像電木膠等各種天然和人工合成材料展現設計。立體派和未來主義等前衛藝術運動擁抱傳統和現代的理念,裝飾藝術也是如此,摒棄昔日的繁縟細節,用大膽的抽象表現展望現代城市生活的盎然活力。此時的珠寶商較少運用鑽石和寶石,反而不斷試驗將鉻和鋼等金屬加入設計,搭配珊瑚、黑曜石、白水晶等非同尋常的石料。大眾在時代中感受到解放的自由,呼應當時的潮流變化,例如時尚大師普瓦・波烈(Paul Poiret)和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推崇更突顯流線形的中性設計,拒絕過去常見的多餘裝飾,讓女性可以行動自如,展現魅力。
充滿幾何設計的裝飾藝術又稱為「現代風格」,至今仍然廣受歡迎。其時,單色款珠寶備受追捧,因為可以突顯用新式切割法處理的幾何形狀鑽石,長方形、切角方形、方形、三角形、梯形、半月形的鑽石成為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切割方式,而且總是與絢麗的彩色寶石拼砌成馬賽克圖案。二十年代末,全白色調的時尚開始流行,設計師在珠寶中結合鑽石和水晶,將兩者鑲嵌在鉑金上,用水晶烘托鑽石的耀眼光彩,展現裝飾藝術中鮮明的極簡主義理念。鉑金強度高,只要在設計中運用極少量鉑金,也可造出造型簡約的堅固托架,突出鑲嵌其中的閃亮鑽石。
珠寶世家卡地亞和梵克雅寶是走在裝飾藝術運動前沿的先鋒。卡地亞在1917年推出風格雋永的坦克腕錶,又在二十年代發表以意大利語命名的水果錦囊系列 (Tutti Frutti);梵克雅寶在三十年代推出受軟管結構啟發的Passe-Partout系列,著名的隱密式鑲嵌工 (Mystery Set)藝亦同時面世,寶石之間不露金屬爪托,看起來像不須外力支撐而密鋪珠寶表面,而可以收納女性隨身小物的Minaudière百寶匣本身就是一件精緻珠寶。裝飾藝術時代的其他著名設計師,例如雷蒙・滕普利耶(Raymond Templier)、喬治・富凱的兒子尚・富凱 (Jean Fouquet)、Janesich、Ostertag、勒內・柏文(René Boivin)、保羅・布蘭特(Paul Brandt),亦極盡展示爭奇鬥麗的裝飾藝術珠寶設計。
二十世紀中葉
經歷戰時物資匱乏,以及隨後多年被迫縮減開支生活的沉鬱日子後,大家終於在二十世紀中葉迎來奢華風格。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推出優雅精緻的「New Look」系列,預示女性之美在新時代中欣然回歸。
「我們剛擺脫了戰爭和制服的時代,當時的女兵都穿得像拳擊手,我設計像花朵似的女子,她們有柔和的肩膀、緊緻的腰線和寬得像花冠的裙擺。」——克里斯汀・迪奥
社會名流的日程表排得密密麻麻,他們經常出入晚宴、沙龍聚會、雞尾酒派對,自然需要穿戴精美體面的珠寶首飾。繼七彩繽紛的彩色寶石熱潮過後,鑽石再次站在珠寶界層級的頂峰。1948年,全球最大鑽石商戴比爾斯展開「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宣傳項目,這句標語成為最為人熟知的廣告宣傳之一,連繫美鑽與永恆的情意,促使鑽石珠寶重新流行起來。
有各種戴法的多功能胸針和蛇形項鏈取代二十年代流行的長項鏈,成為每個女性搭配造型的必備首飾。女子會戴上裝飾脖子的珍珠項圈,手上戴著由六角形和三角形刻面組成的立體手鐲,戒指的設計華美考究,多為拱橋、打開的書、盤長和土耳其式等令人神往的造型。
鉑金在裝飾藝術時代極受歡迎,但到了四五十年代時,鉑金就讓位予各種色調的金飾。珠寶匠透過在珠寶中組合由不同比例的金、銅、銀打造的合金,發揮金飾的五彩效果,或者為金飾製造打磨光滑的亮面、緞面、交錯格狀紋、編辮紋、線紋、點刻紋、刻面、捲圈紋、敲花、凹紋、扭紋、金絲繞、網紋、鏨刻圖案等,營造質感對比。金絲細工是巧匠將金銀等貴金屬拔成細絲,再編織扭捏,焊接成金屬飾品,自1939年起,大眾對金工的精細和閃亮程度精益求精,促使金絲細工的技藝達到極致。巴黎珠寶匠皮埃爾・史特勒(Pierre Sterlé)是他一代中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即使是王室成員和社交名媛,也只可透過預約到訪他鄰近芳登廣場的工作室。不過,他製作金飾的技藝又的確無與倫比,所打造的金葉彷彿可以無風自搖,鑲滿寶石的小鳥也栩栩如生。他設計的鑽石配鉑金珠寶是代表設計和工程學的得意成就,鑲嵌圓形和長方形鑽石的絲帶造型,以及墜有鑽石流蘇的不對稱設計,玩味與魅力兼具。
這一個半世紀的珠寶史與藝術史、時裝史,以至世界史交織在一起,隨著世界急速變化,珠寶設計師也與時並進。踏進二十一世紀,品味和風格繼續演變,科技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至此,珠寶設計也許正處於另一場變革的風口浪尖上。